城轨公司上海地铁18号线5标正式开工一年多来,亮点纷呈,因其优异的工程质量被业主树为全线的样板工程,业主两次给中铁一局发来贺信,项目为中铁一局在上海地铁市场赢得了信誉。
一
200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陈彪,虽然在土建这行摸爬滚打多年,具有丰富的经验,但直到他2014年干第一个地铁项目之前,压根没和盾构打过交道。18号线5标是他进入地铁行业后的第三个项目,也是全面负责的第一个项目。
“干工作要有想法,要想问题,有了想法才会有办法。”这是陈彪常对同事说的话,也是用来勉励自己的,是他工作的座右铭。
18号线5标项目为两个主线盾构区间、一个出入场线盾构区间。去年5月项目开工后,陈彪把之前在上海9号线10标前期管片拼装施工存在的问题一一列出——注重总结经验是他一贯的作风,针对5标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新的管片拼装施工工艺。在指导盾构机推进中,他根据盾构参数调整力差,有效地控制了上下左右四个区油缸的行程差,达到了盾构机轴线、管片轴线和设计轴线的高度拟合,使盾构在上个项目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通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去年11月,沈———繁区间双线洞通,完成的2068环未发生一例渗漏水,成为18号线一道靓丽的风景,引来许多单位参观。业主为此向中铁一局发去贺信,对项目部坚持以“工艺+质量+细节的理念”取得的成功,给予了高度肯定。
今年7月,下——沈区间上、下行线分别提前18天和27天顺利贯通,为18号线全线洞通和轨通工程节点提供了保障。已经完成的3612米成型区间隧道,被业主作为优异质量典型在全线进行推广和宣传。
7月6日,业主再次向铁一局发来贺信,高度赞誉项目“在施工安全,工程质量,文明施工和低碳绿色环保作业等方面树立了学习样板,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
2017年,上海地铁建设单位把地铁建设中地层损失率作为工程质量和安全质量考量的重要指标,列入各施工单位考核评比。通俗地说,地层损失率就是与地面隆起和沉降相关的数据。
陈彪带领技术管理人员对地层损失率监控的内容、盾构施工造成地层损失的成因、保证地层稳定的措施等进行了全面学习和研究,并向专家请教相关知识,结合本区间的情况,制定了5项管控和作业原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项目区间地层损失率均控制在3.0‰,远远优于业主规定的5.0‰的优秀和10.0‰的合格标准,考量评比成绩始终处于前列。
有人看到5标的盾构区间质量如此好,以为陈彪是“老城轨”,其实不然。在一片称赞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付出的心血。
爱学习、常思考、善总结——这是项目同事对他的评价。
陈彪说,企业给我们搭台子,给我们机会,只能认真干好,不能把台子给拆了。
2015年中铁一局中标上海9号线10标,这是盾构施工第一次进入上海地铁市场,中铁装备生产的盾构也因此第一次进入上海市场。当时陈彪任项目总工,第一次接触上海的软土层,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施工中盾构机推进中的“栽头”,这种状况让陈彪十分揪心。盾构机“栽头”就是机首前倾,行内人都清楚,在这种软土层如短时间矫正不了,可能会发生灾难性后果。加之上海地区地铁隧道管片拼装方式与全国其他城市都不同,施工队一时适应不了。盾构掘进频频受困,第一个区间两个月才推了200环,业主多次表示不满,项目面临“下课”的境地。
中铁一局好不容易进入上海市场,台子刚搭起,还没开唱难道台子就要塌了?陈彪急了。他在现场细心观察、分析,四处寻访专家帮助查找原因,去有经验的施工单位求教,晚上还跑到外单位施工现场“偷艺”……那段时间他睡不好吃不下,显得十分憔悴。
终于,盾构机工作频频出状况的原因在他脑海中渐渐清晰,他认为盾构机首重量过大,是盾构机在上海这种特殊软土地层发生“栽头”的主要成因。他和工程技术部的同事采取调整上下铰接油缸行程差让盾构机“抬头”,施工逐渐步入正常,并实现弯道超车,后来居上。
事后,他提出了对盾构机“瘦身”的多项意见,对土仓、刀盘、扭矩限位器全面“瘦身”,并与专程来项目的中铁装备专家一起形成了优化方案。
“瘦身”后的盾构机很快显示了良好性能。现在,在上海施工的兄弟局使用的盾构也采用了陈彪他们的优化方案,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铁装备的盾构也大面积进入上海地铁建设。
三
陈彪大学学的专业方向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老师对他说的一句话——地下工程就是和水打交道,只要把水控制好了,安全质量就有了保障。
地铁行内人都知道,管片漏水、渗水是地铁盾构施工的顽疾。在上海这种地层更是如此。陈彪把防渗堵漏作为攻克的重点,下决心要取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企业的硬实力。
陈彪和技术管理人员追根溯源,探寻渗漏水发生的原因,从渗漏处的结构“解剖”入手,对防水材料的使用、止水条的粘贴质量、封堵的方法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试验,最终形成了一套解决措施,从源头有效降低了渗漏水。
盾构机洞门进出是施工的风险源,渗漏水对洞门安全同样有威胁。经过多次研究、试验,他们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封堵方法,已做完的12个洞门,收到了较好效果。
过去对成型的管片出现渗漏,采用的方法是哪儿漏堵哪儿,结果是顾此失彼,无法保证堵漏的效果,而且提高了成本。陈彪引导技术人员改变思路,着重对管片渗漏水“源头”位置的研判。他们首先对成型管片渗漏水高发位置进行分析统计,对渗漏水的位置、渗漏性质、水流的方向或大小、形成的湿渍面积等进行统计分析,再依据堵漏效果,判断出渗漏水“源头”所在位置,保证了堵漏有的放矢,收到了功半事倍的效果。
学无止境,不断创新——这是陈彪的信念。去年,上海地铁建设单位下决心改变上海地铁沿用了多年的地铁隧道管片拼装方式,委托申通公司对“新型快速接头管片错缝拼装科研试验研究”作为科研课题立项。陈彪意识到这是难得的机会,他积极与业主沟通,努力争取参与。业主对多个施工项目从人员结构组成、学历水平、施工技术能力、在建工程质量等进行调研筛选,最终选定城轨公司18号线5标项目为唯一的参与试验的单位。
陈彪不仅对“新型快速接头管片错缝拼装”有关知识全面“恶补”,还动员项目技术人员一道参与课题研究。去年底,业主组织陈彪和项目其他3位同事飞赴日本多个城市地铁现场观摩学习。
在陈彪的带领下,目前项目试验段已完成20环拼装,效果良好。陈彪说,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时不我待,你不学习不进步,结果一定是“沉舟侧畔千帆过”。
(通讯员 杨宗保 高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