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读李德忠先生的《青涩无悔》
    李德忠先生是我的恩师,因为他的缘故,我才能够幸运地于2001年底从贵阳调到北京来上班。在北京上班时,他是我的直接主管领导,所以我称“先生”。
    1933年6月,胡适在《四十自述》的自序里写道:“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地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不幸的很,这班老辈朋友虽然都答应了,终不肯下笔……”胡适提倡写自传目的其实比较单纯,是“希望社会上做过一番事业的人也会赤裸裸地记载他们的生活,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很碰巧,我是在今年初偶尔听人说李德忠先生写了本回忆录,正在谋求出版,我因认识几个出版界的朋友,想在这方面尽点微薄之力,就曾当面请教过李德忠先生,结果还是没能帮上忙,书已由他自费印刷了出来。李德忠先生很谦逊,之所以自费印刷,主要还是担心书的文学方面的价值,没有印数,没敢找出版商正式印刷出版。在我看来,文学性是文字作品的翅膀,当哲学论著和历史著作有了文学性,如《道德经》《论语》《庄子》《史记》《伊利亚特》《奥德赛》,更宜于传播和穿越时空。当没有文学性,就会蜕变为枯燥无味的哲学、历史教课书。李德忠先生1956年12月生于河北涿州,于2017年1月1日正式退休,据他自序说他的这本书的缘起是“退休了,没了工作,有了时间,没了顾忌,有了闲暇,词再乏、笔再拙也应该对自己有个交代了。”
    当读到李德忠先生自序中“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忙忙碌碌了一生,却没来得及思考”这句话时,让我突然联想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进而想起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我思故我在”,同时,又联想起1985年5月米兰·昆德拉在获耶路撒冷文学奖演讲时,引用犹太人的那句格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青春往往都是懵懂、青涩的,时间如流水往往也是无法追悔的。李德忠先生把这本书取名叫《青涩无悔》,是他计划写的三本回忆录里的第一本,从自己降生在河北保定涿州市刁窝公社小柳村童年记事起开始叙述,到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中专毕业前的一段人生经历,即从1956年到1981年大约25年的个人史。这段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点不堪回首,历经有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打倒“四人帮”、改革开放等若干重大历史事件。事实上,对这段历史是很难叙述和把握的,刚翻开《青涩无悔》,我也为李德忠先生捏了一把汗。对那段历史最早叙述,在文学方面最为有名的是“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大都是以真实、质朴甚至粗糙的形式,无所顾忌地揭开那段历史给人们造成的伤疤和痛苦,从而宣泄对那个时代积郁在心头的大痛大恨。回过头来看,“伤痕文学”在艺术上是不成熟的,很多作品显得十分幼稚,所以邓小平对“伤痕文学”总体评价是“哭哭啼啼。没有出息。”
    《青涩无悔》不是“伤痕文学”,李德忠先生对“伤痕”和“文学”似乎都下意识地规避。《青涩无悔》里的青涩记忆,并没绕开这个历史大背景,但也没有进行过多的“伤痕”叙述和宣泄,主要还是从个体叙述角度着笔。《青涩无悔》对故乡的叙述,虽然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仍然充满深情,非常抒情,涂满阳光和爱恋。把苦难有意识的“弱化”和淡化处理。李德忠先生有很深的“荷花淀派”孙犁文学影响的痕迹。所以把被拒马河、白沟河、琉璃河三条河环绕着的家乡写得和“江南”一样。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李德忠先生似乎更爱水,《青涩无悔》不吝笔墨,大量书写自己与水的机缘和关系,小时候又爱吃鱼捕鱼,还有一个“小鱼鹰”的外号。
    李德忠先生酒量很大,性格豪爽,爱广交朋友,爱出头做事,少时定有建功立业之雄心。记得有次到成都出差,我陪他逛武侯祠,面对刘备和张飞的雕像,他感慨万千。刘备和张飞都是他涿州的老乡,《三国演义》中讲刘备“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张飞“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对刘张的功业,李德忠先生是钦羡的,对桃园三结义之故事也多有敬重。李德忠先生身上有侠气,敢担当,既有刘备的影子,又有张飞的影子。
    韩愈说,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李德忠先生的性格形成是《青涩无悔》这本书里的一条主线,并不忌讳,外形有时有点像张飞的李德忠先生讲他小时候还有一个外号叫“大姑娘”,一见人就脸红。这个情况在贾平凹、余秋雨等很多人身上同样存在,没有自信。什么时候发生改变?李德忠先生讲他因上初中,名额被村里分管文教的周副支书的姨侄给顶了,多次跟着老叔去找周副支书理论无果,在毛泽东“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这条最高指示鼓舞下,年仅16岁的李德忠先生一天在井边遇到了周副支书,“当着好多人和他大吵一架,问得他问无言以对,骂得他无地自容,连水都没挑着,空桶就溜了。从此我胆小怕事的性格开始转变,‘大姑娘’的面孔也被‘破相’了。”
    随后李德忠先生开始辍学,这是他一个重大人生节点,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辍学后,李德忠先生只有回到生产队里当农民,然后又投奔亲戚到涿县化肥厂当临时工,一年后又恢复上高中,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生产队里当广播员、民办教师,1976年奉调到公社写作组、秘书组,成为一个半脱产干部(挣钱习工分的农民),后被遣返,其期到北京卖过沙发,倒过鸡蛋。这时候的李德忠先生已有了丰富社会实践经验,一定江湖气的人了。1977年恢复高考,1978年李德忠先生幸运地考上衡水铁路电气化学校,在中专学校里当班干,开始了丰富多彩的三年学生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李德忠先生通过青春的历练,已开始雄心勃勃正式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青涩无悔》可读性强,故事叙述生动感人,风格平实,不掩饰,不浮夸,甚至也少有感叹。书中人物名字详实,个别人物也做了处理,每一个有恩于自己的“贵人”都不惜笔墨。
    读完《青涩无悔》,对李德忠先生后续的两部回忆录充满期待,并希望在写作后两部书的同时,不断增补、修订《青涩无悔》,使之更趋完美,我想到时找机会是可以一并正式出版的。
    (作者单位:中国中铁机关)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