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月是故乡明情深情亦浓
费娜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春秋。
    ——宋成大(宋代)《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回眸细算,我已工作十四年了。
    十四年里,辗转各地,北到北疆边境,南到西南边陲,东到黄海海岸,西,就在这里了。有条件吃到月饼的中秋占一半,剩下的一半里,几乎觉得不痛不痒差点忘记的,又一半。
    我在庆幸去过这么多地方的同时,心里悄悄逝去的东西是用无奈放大后掩盖的。月是故乡明,我的家乡,在西北一个小镇上。
    那小镇的名字叫海石湾,这名字听起来颇有诗意,第一次听到的人脑海中浮现的是海水拍打着海边的礁石,海港的灯塔恒久明亮,其实那里除了一个人数两万人,厂区里到处都是呜呜跑的火车载着石墨电极出去,再拉着各种煤炭矿石进来的国家二级企业——205,再也没什么大的单位,我父母都是半路进的这单位,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和单位的强制,他们只有我一个孩子,我就是他们此生的牵挂。虽然家里已经搬出来数年,那个装满了三口之家幸福和我的成长的两居室也已经成了别人的家,但每当我想起那个温暖的小镇,心里都会倏地一紧,似乎有一件很重要很重要的事差点忘记幸好记起一样。回忆如泉水般全部涌来,那一件件事,一幕幕场景似乎在比哪个被记得更清晰般争先恐后浮现眼前。
    人都说,年龄越大越容易激动,一幕很小的事,很普通的回忆,都会让自己鼻子一酸。
    小时候每年过中秋,那都是很大的节日,在我心里,远超过元宵、端午,因为中秋节的时候,瓜果梨桃丰收,又有月饼相伴,好吃的很多,所以每每茶几上摆满葡萄、大枣、西瓜、橘子,再摆上父母单位发的月饼,还有凡事喜欢完美的母亲买的高级糖果和葡萄酒,再配上中央电视台的中秋晚会,那仪式感立刻就出来了,现在想起来,都能让我笑出声,那时候的月饼怎么那么好吃?那时候的晚会节目怎么那样精彩呢?
    这就是在我脑海里,专门腾出一块地方,用来放着关于它的记忆——小时候的每一个中秋节都是快乐的。
    中秋晚会很多年都没有看过了,很多年其实都没有认认真真看过电视,一直都很忙,忙工作,忙家庭,不记得中秋,即便是放了公休假,想想那离家六七百公里的路,也只能用一通电话来问候父母。
    那个让我兴奋不已的父亲亲手做的茶几已经换成了高档的实木家具,那几个母亲从苏杭疗养时背回来的瓷器果盘,仍然还在,只是在我离开家后就几乎没有用过,平时都放在柜子里。只有香甜的味道包裹着回忆静静地停在脑海里,在这些年,每当中秋前后时,任由我过着想念的瘾。
    上班第一年的中秋是9月11号,北疆阿拉山口,中秋节那天下班后,领导在外面招待大伙吃了一顿“团圆饭”,记得那天,有一个同事的女儿出生了,他在喝了白的啤的之后,眼泪婆娑地给家人打着电话,说很想家,可是太远太远了,女儿小名就叫小月亮吧!那天没有发月饼,大家吃的是普通的家常菜,因为不熟悉陌生环境,所以我也没有去买,那是离开家后第一个没有月饼的中秋节。
    在我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每到中秋节,父母都会给在或南方或北方的我一大早打个电话,问问我有没有月饼吃,再问问我今天天气怎么样,然后在电话那头默默地说,月饼越来越甜,他们也吃不动了,但是每年退休办都会给他们发月饼和红葡萄酒。我在这边听着,突然脑海里是个茶几上摆得满满的果盘和月饼,还有父母较之现在年轻很多的面庞和充满活力的精神头。
    后来的后来,中秋节就是和父母的一通长长的电话,晚上抬头看看月亮的一个动作,大家聊天时的一个话题。偶尔吃到的月饼也确实不如小时候那么香,越来越甜,甜得太刻意。
    前两年看到同事一篇稿子,想念家乡如何如何,想念院子里已有年头的葡萄架,想念中秋节时,葡萄架下支起一张竹床,吃着自家的葡萄和自己打的月饼,听着大人们用愉快轻松的声音聊着天,慢慢地困意袭来,慢慢地神游天外。
    偶然间思起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出自他的《故乡》,隐约记得开头也是一轮金黄明月挂在沙滩边的田间地头,突然就和这中秋节联系在了一起,也许正是上这课文的年纪时,对月满人团圆更有着幸福的理解。
    八月节,天上满月,人间团圆,回忆都是美好的,随着年龄慢慢地增长,突然很想去过好这流传千百年的节日,想好好珍惜这难得的一天团圆的日子。我想那天回到父母身边,拿出母亲那几个已经放在角落很久的盘子,摆上各种水果,再摆上香甜的月饼,像小时候那样坐在茶几边的小凳子上,和父母在一起吃着瓜果聊着天,看看晚会,让回忆重现,让许久没有的感觉重新温暖空虚的心灵……
    (作者单位:电务公司)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