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墨绿色的解放卡车载着二十几个插队知青和他们简单的行李卷,颠簸着驶入了荆芭墙围着的大院,到了几顶比车身稍大一点的帆布帐篷前停了下来。随着汽车前行的黄尘也戛然而止,司机师傅打开驾驶室的门,朝车上面坐着的满身尘土的一群小伙子喊了声“到了,下来吧”。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1979年我作为插队知青通过招工考试加入了祖国建设的行列。
冀中平原一处乡间路边,两扇简易的大门边上的一侧,一根碗口粗的木桩上用铁丝捆绑着一块一人多高、宽不到一尺的木板,木板正面刷着白色底漆,用黑色的油漆写着十二个醒目的字“中铁一局电务处第四工程队”。
工友们从车上蹦下来,一边掸着身上的黄土,一边在悄悄议论着“这就是我们要工作的单位!”说好的唐山市呢?典型的简易三合院,大门的对面是职工食堂,活动板用生锈的螺丝连接而成,屋顶上零七碎八的红砖下压着防水的黑色油毡,操作间侧面屋顶有一根用铁丝从三个位置临时拉住的烟囱冒着黑烟,院子的左侧有七八间活动房屋是单位办公的场所,右边就是我们的宿舍—军用帐篷。在单位师傅们热心的帮助下,我们的行李被搬入新搭的军用帐篷,当我们把自带的铺盖卷放到各自的床上时,人事部门的领导来到帐篷内,坐到我们身边,语重心长地说:“你们现在从事的是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要想学本事就得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学好本事才有饭吃!”
我们开始了新的生活,慢慢地了解到,当时修的铁路叫京山线,是北京开往山海关的铁路,而我们的具体工作是沿着铁路边上立杆架线,给沿铁路线的信号点和车站供电。
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22岁的年轻人,像一群活蹦乱跳的麻雀,每天坐着敞篷车上下班,风里来雨里去根本不在话下。河北的三月天,电力线路设计要从水稻田内通过,需要挖坑、立杆,“下!”不管是小伙还是姑娘,鞋袜一甩,裤腿挽起来,“扑扑腾腾”就下去了,没有人说冷,没有人说脏!
唐北车站车辆段变电所施工,我带着7个学生拉着架子车,车上放着铁锨、十字镐、撬杠,抬杠,绳索、铁线、水桶、水泥、錾子、榔头、钢锯、水平尺。步行几公里做变电所的初期配合安装,墙上的设备安装孔就是用榔头和錾子一锤一锤地砸出来。那个时候电动工具还没有普及,我们没有见过切割机、没有见过电锤。
头次离家这么远,想给给爸妈写封信,回信也得半个月,想打电话就比较奢侈了,周末要到乡邮电所排队,轮到你才能有幸听到亲人的声音。
下了班吃完饭脱下工装,换上喝茶的衣服,打上发蜡、可以在乡间小道上压压马路,展示穿上喇叭裤的神气;队上有台14吋的黑白电视机,一到吃完晚饭,电视机前的椅子,方凳,用木板自制的小凳、摞起的砖块就摆满了,看完新闻联播,就迫不及待地要看《万水千山总是情》《加里森敢死队》。还有当地的群众和附近的老乡,你看,坐着的、蹲着的、抱小孩的,站凳子的,那真是水泄不通啊!记得非常清楚《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那时候最好听的电视歌曲。
夏天,帐篷内比蒸笼还热,这时候,老师傅们就会教我们把帐篷的四个边掀起来,用铁丝挂在高一些的地方;到了冬天,师傅们会拿铁锨把帐篷的四边用土压严实,检查边缝结合的地方,把它拉紧栓牢。偶尔也和师傅们在帐篷内自己砌起的火炉旁喝喝小酒,拉拉家常,但我多数时间还是写当天的工作日记,看图纸,熟悉规范,给明天的施工做准备工作。
1981年,我幸运地参加华县职工学校学习的培训班,虽然时间短,但从书本上学到了以前从没有见到过的知识,从此,这些知识使我在工作上如虎添翼。紧接着我参与主持了京山、京秦枢纽坨子头火车站新建铁路自动闭塞变配电所的安装工程、梅七线梅家坪中心配电所,梅家坪机务配电所、梅家坪货场大型灯桥安装、配线,三桥材料厂龙门吊接触网、侯西线清涧、河津晶体管配电所、侯马站货场照明、唐北站大型灯桥照明施工、配线,唐山北、唐山西、胥各庄配电所、马柳开闭所、杨各庄开闭所、陡河电厂开闭所、秦皇岛码头二期秦皇岛车站开闭所、陡河车站站台照明、京九铁路潢川35千伏变电所、新县变电所、淮滨配电所、敦煌车站机务变配电所、丰镇线的薛家湾、唐公塔配电所、窑沟隧道照明。之后主持参建了西康铁路一标的小峪、营盘110/35千伏变配电所、10千伏配电所、西合铁路商州35/10千伏变配电所,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进出口110/35千伏变电所以及20.5公里乌鞘岭隧道工程供电、18.46公里秦岭隧道的工程供电。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入90年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每个班组最少有一台彩色电视机,切割机、电锤等电动工具也成了工人的常用工具,班组的施工运输使用架子车已经成为历史。人们梦寐以求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再不是梦想和说说而已,2000年以后,使用手机打电话的已经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
四十年改革开放,我们工程人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戈壁、荒漠、深山、森林、塞外、江南;测量、定位、安装、调试、供电、运行,一条条电力线路拔地而起,一座座变配电所巍然屹立。
四十年改革开放,目睹着一座座桥梁崛起,一孔孔隧道贯通,一列列满载着游客和货物的列车驶向远方目的地……
四十年改革开放,使一个个一无所知的青年变成技术骨干,肩负建设祖国的重任,挑起企业发展的大梁。
四十年改革开放,电力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新工艺随着改革开放的旋律层出不穷,我亲身经历了变电、配电由电磁式继电保护—晶体管保护—集成电路—微机保护的演变,它集测量、监测、保护,控制,信号、监控、通信和“四遥(遥测、遥信、遥控、遥调)”技术为一体,彻底改变了体积大、器身笨重、视觉效果差、耗能大、噪声大、连接工序复杂的缺点,大大节约了空间,减少了安装、维护人员的工作量。
也就是那几年,电气试验班在我们的努力下,经过了国家认监委的认证,拿到了国家一级资质,升级为“中铁一局电力试验所”!
四十年改革开放,起初一个试验小组只有3个人和一台沉重的试验变压器、一台笨重的试油器,发展到现在的电力试验所220千伏电压等级、具有国家一级资质、持证上岗的就有100多人,近500万元的检测设备,每年完成检测产值两千余万元!
四十年改革开放,我们跻身城市地铁建设的行列,上海、北京、深圳、重庆、苏州、无锡、大连、哈尔滨等三十余个城市有我们的项目,也是在地铁,我和我的工友们发明了多项专利,创造了“硅脂填充法”。这些创新在提高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安全、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大量的工程成本,所有的变配电所实现一次性送电成功!
四十年改革开放,我们电务公司的营业额从当年只有280多万递增到如今每年30多亿元,员工收入以每年4%的涨幅增长;随着一带一路号角的吹响,我们的脚步又跨出了国门,走向世界,着力开拓海外电力市场。
新的时代、新的起点,十九大给我们指明了奋斗目标: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幸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国伟大复兴梦,就是我们新的长征路。
我们在巨变中奋进、我们在奋进中成长!我们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坚持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勤奋劳动,自觉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成为岗位上的工匠!才能在巨变中——重生!(作者单位:电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