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
姜银周的科技创新“四部曲”
     
    今年41岁的姜银周常年在施工现场摸爬滚打,岁月磨深了脸上的纹路,使他愈发沉稳。
    大学毕业后,姜银周18年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始终坚守在机械管理的岗位,郑万高铁已经是他走过的第8个项目,这个工地对他来说,又是一次人生的考验。
    “我们建设的是郑万智慧工程,如果不创新,就会被淘汰出局。”面对挑战,姜银周信心满满,郑万高铁,正是他大显身手的舞台。
    郑万高铁开工后,承担着重点工程新华隧道和楚烽隧道施工任务的中铁一局一分部新引进价值1.4亿元的设备,其中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就有6台。作为分部机电部部长的姜银周,虽然在机械设备管理行当已经是老人了,但他也是第一次接触和管理规模如此之大的现代化装备。“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姜银周带领他的团队撸起袖子一头扎进科技创新的海洋,在郑万高铁的科技大潮中卷起一朵朵智慧的浪花。 
    

第一部:利用“外资”破解通风技术


    随着洞口通风机的启动,涨满新鲜空气的黄色通风管像两道彩虹向着千米之外的掌子面延伸。2018年4月份的一天,郑万高铁新华隧道3号横洞,姜银周陪同着一名来自挪威的老专家——巴克,他们在隧道中认真察看着通风管道的布设情况和周边环境,姜银周不时和巴克交流,有听不懂的就通过翻译进行沟通。
    隧道内,年过古稀的巴克精神矍铄,精气神丝毫不输给年轻人。听说郑万高铁在智能通风技术方面需要帮助,他便从挪威赶到中国,来到郑万高铁工地,也想借此行了解中国的高铁建设情况。
    通风是长大隧道掘进的保证,经过施工单位多年来的不断改进,隧道通风普遍实现了变频技术,但是在通风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难题亟需解决。
    比如在隧道内有害气体超标时,隧道掌子面人员要通知洞外通风机操作人员,通风设备才能启动。有时洞内通知不及时,隧道空气质量就会下降,对隧道内作业人员身体产生危害。隧道内空气质量达到了标准,如果不及时关闭通风机,就会浪费电能,依靠人相互传递信息来实现通风,既浪费人力资源,又不能准确控制通风机频率,造成能源浪费。针对这些问题,姜银周年初便制定了隧道智能通风科技攻关计划。
    为了尽早把计划付诸实践,姜银周与通风机制造厂家取得联系,并通过厂家结识了来自挪威的自动化控制技术顾问巴克。在巴克的帮助下,姜银周加快实施智能通风控制方案。
    他带领技术人员首先在掌子面附近安装一套智能感应器,用来收集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的浓度信息,然后将信息向外传送给无线中继器,再通过隧道中间的几个无线中继器最终将信息传送到洞外通风机控制器,达到自动控制通风机电机转速、改变通风量的效果。智能通风实现了风速自动调节:洞内有害气体浓度高了,风速就会自动加强;浓度低了,就会自动减弱;空气质量达到劳动保护要求的标准时,通风机就会自动关闭,不再需要人工操作,通过智能控制实现了节能环保的人性化要求。
    隧道智能通风系统启用后,除了保证隧道内空气质量达标,同时还可节约30%的电力消耗,分部管段所有洞口推广实施后,每年可以节约电费120余万元。 
    

第二部:用电子触手根治施工“顽症”

 
    在隧道二次衬砌施工中,拱顶混凝土灌注出现背后脱空是隧道施工的通病,一旦形成脱空,处理起来过程复杂繁琐,不仅给施工带来高额成本,继而会影响工程进度,如果不能及时发现还会埋下质量隐患。拱部是二衬混凝土灌注的最后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脱空的部位,如果混凝土泵送压力不够,会导致脱空现象;压力过大,或者混凝土填满后继续泵送,又可能引发爆模安全事故。在没有探测设备的情况下,混凝土是否充实,施工人员要凭借经验判断,如果稍有经验欠缺,可能造成混凝土背后脱空现象,给后续施工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项施工难题,姜银周带领技术人员开展了科技攻关,他们要把“眼睛”和“手”分层次安放在紧贴二衬混凝土灌注界面的防水板表面,用来探测混凝土灌注是否达到密实。这是一套电子感应装置,利用浇筑混凝土对埋至拱顶的压力传感器产生压力,压力传感器的铜箔片联通形成回路,继电器工作,点亮指示灯,表明混凝土填充完成,作业人员随即停止泵送混凝土。经过一个月时间现场反复测试,二衬混凝土防脱空、防爆模检测系统在隧道二衬施工中开始应用,达到了预想效果,现场作业人员只需要观察指示灯就可以判断混凝土是否填充密实,从而实现了二衬施工混凝土灌注防脱空自动控制,这样既保证混凝土灌注饱满,又预防了由于灌注过度发生爆模事故。 
    

第三部:让大桥养护分享“取经”成果


    进入夏季,随着分部大桥施工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采用人工浇水养护桥墩已不能满足现场需求,姜银周听说临近标段一处桥梁工程采用了桥墩混凝土自动喷淋养护,便利用一天的时间赶到200公里外的兄弟标段桥梁施工现场学习取经。回来后,他把学习到的经验消化吸收,结合分部神农架特大桥实际情况绘出加工图纸,又和分部钢结构加工厂的工人一起,反复琢磨改进,研制了桥墩自动喷淋养护系统,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检验,该系统体现了五个方面优势:一是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工效;二是使用方便,喷淋均衡,不留死角;三是节约用水,安全环保;四是拆装方便,移动换点简单;五是有利于高空养护,省去了支架立梯。
    大桥自动喷淋养护系统的应用在施工中发挥了突出作用,成为广受现场作业人员欢迎的大桥“质量卫士”。现场管理人员说:“以往的养护要靠人工浇水,效率低,还容易出问题。现在,只需在现场按下按钮,自动喷淋系统启动后,桥墩24小时自动喷淋,既提高了效率,又保证了质量。” 
    

第四部:让大机成为隧道科学施工的“发酵剂”

    郑万高铁大机配套施工是企业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要让这些设备发挥出更大的效能,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
    光面爆破能有效控制隧道掘进的超欠挖量,最大限度地接近设计值,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这也是隧道机械化施工必须实现的目标。但光面爆破对钻孔、起爆等环节有更严格的技术要求,对郑万高铁设备管理团队来说,有着很大难度。
    面对新的挑战,姜银周带领他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始钻研大机配套施工光面爆破技术。
    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求,姜银周和大机操作手们一起,深入学习钻研,针对不同岩层、不断改进爆破设计,调整炮眼间距、数量、深度、角度和装药量,终于找到了最佳光爆方案,实现了光面爆破效果。在凿岩台车施工中,钻头和钻杆属易耗品,价格昂贵,每根钻杆平均3000元,每个球齿钻头平均225元。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消耗,为企业降低成本?姜银周开始跟班观察、琢磨。通过反复实践,他发现不同的围岩要使用不同的钻头,才能减少磨损,他把自己的体会编制成钻头使用的技术方案,按照他的方案施工,减少了钻头20%的消耗。
    同时,他和作业人员一起把使用过的钻杆收集起来,和附近县城的一个金属加工厂签订协议,将废旧的钻杆通过热处理,修复后继续使用,一年来节约成本17万元,降低成本40%。
    姜银周和同事一起,把一年来的工作实践编写成科技论文《大断面隧道加强型机械化施工管理及施工效果分析》发表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隧道建设》上,把现场机械化施工技术上升到理论层面,从而指导更多的施工单位少走弯路。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科技创新的道路,对于姜银周来说,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郑万高铁这个大舞台上,姜银周正在用智慧汗水书写着一曲奢美萃华人生。(通讯员 冯立欣)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