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3版
发布日期:
创新之路没有句号
——记中铁一局“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
    这是一支年轻的创新团队。这是一支富有激情、勇于探索、敢于攻坚的团队。
    这也是一支高产创新成果的团队。
    2015年6月,“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依托中铁一局西安地铁四号线11标项目部挂牌成立。至今,已四年。 
    

创新创效始于情怀


    说起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要先了解下它的负责人。梁西军,现任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副总工程师、西安市建委轨道交通工程专家库专家。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这句话用在梁西军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从工作之初的房建行业“转行”地铁施工,梁西军明白自己的知识有欠缺,便加倍努力地钻研。白天跑工地,晚上学理论,一本《盾构施工技术》不知被他翻阅了多少遍。
    2006年开工建设的西安地铁二号线是国内黄土地区首个地铁工程,也是梁西军参与的首个地铁项目,工程建设面临湿陷性黄土地层和文物保护两大难题。当时黄土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机掘进和深基坑开挖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首次。黄土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自立性和稳定性好,但遇到水之后就容易湿陷变形。施工关键卡控就是渣土改良和变形控制。
    于是,梁西军深入现场,亲自跟踪监控渣土改良情况,认真对近百组实验数据进行比对、整理和分析,历经120余次大小试验、60多次方案完善,终于确定了湿陷性黄土地层盾构机设计和施工参数,形成了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
    按照这一方案,梁西军和他的团队创造了盾构单班掘进14环成洞21米、单日掘进27环成洞40.5米、单月掘进485环成洞727.5米三项盾构施工全国新纪录。
    在那段日子里,梁西军每天埋头工作,经常挑灯夜战,眼熬红了,人累瘦了,但作为一名施工技术人员,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回报,他的内心却是踏实的。
    地铁施工防水在西安乃至全国都是技术难题,加上西安特有的地裂缝地质灾害,解决该难题充满挑战。梁西军团队在全面调研总结1、2、3号线的基础上,开展多项试验,形成了《西安地铁工程防水技术研究》成果,赢得了行业的认可,为西安地铁后续施工提供了参考。
    在重难点工程管理、技术创新中积累的丰富经验,让梁西军成了知名的“问题解决专家”,作为西安市建委轨道交通施工技术专家库专家,他平均每周约参加2次专家论证会,先后受邀参与了国内200多项重难点工程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的审查以及10多项行业标准、工艺工法的编审工作,并在大专院校开设专题技术讲座20余场次。
    没有一流的心性,难成一流的技术。从一名地铁施工“门外汉”到行家里手,梁西军这份对细微之处的钻研劲头,正是他“入行虽短、得道却快”的法门所在。 
   

只为让风险离我们远点、再远点


    “隧道断面11.7米、饱和软黄土8米厚、覆土厚度10.5米、下穿陇海线西安火车站18股道、每7分钟就有一列车通过,技术要求单日沉降不超过1.5毫米,累计沉降不超过15毫米,暗挖作业稍有不慎,则会发生坍塌事故……”
    被业内称为“在心脏上做手术”的西安地铁四号线11标工程,采用“先隧后站”法施工下穿国铁西安火车站站场道岔“咽喉区”,盾构施工下穿世界文化遗产大明宫国家遗址保护区、西安明城墙等7处文物古迹,集中了全线近40%的重大风险,是西安地铁修建以来最难的工程,全世界还没有先例。
    施工环境复杂、组织协调难、技术要求高、安全风险大,“唯有创新,才会让特级风险没有风险!”,“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
    创新工作室团队瞄准施工难题,积极探索攻关,先后攻克了富水饱和软黄土地质条件下超长大管棚施工、站场道岔咽喉区复杂条件下全断面深孔注浆、饱和软黄土地质条件下暗挖隧道下穿国铁沉降控制等技术难题,形成了《饱和软黄土地层浅埋地铁暗挖车站下穿西安火车站施工关键技术》重大成果。经专家评定为:“填补了技术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区间隧道在350米小曲线半径、28‰纵坡的工况下,盾构连续下穿解放饭店、明城墙、护城河、环城北路隧道、邮政大楼等困难,扎实开展技术攻关,攻克了饱和软黄土地质条件下小曲线、大纵坡盾构隧道施工难题,形成了《盾构隧道管片超前量测量装置及方法》等4项发明专利。
    开展了《西安地铁地下工程关键技术的工艺工法研究》科研项目研究,形成了系统的西安地铁土建施工关键技术要点及工艺,有效提升了西安地铁建设管理水平。
    项目开工以来,创新工作室团队以“打造四型团队”和“TIQ绩效考核法”为抓手,历经3166次工程实验、333次技术参数比选、615个日夜坚守,不分昼夜深钻细研,最终协助项目部成功攻克世界性施工难题,研究总结了一系列饱和软黄土地质条件下地铁施工的科研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工作室遍地开花带来真金白银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近几年,“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在城轨公司承建的大连、青岛、厦门、上海等全国地铁重难点项目设立,集聚劳模创新智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力推进工程建设。
    西安地铁五号线11标太(乙路)~兴(庆路)区间f6地裂缝暗挖段施工,面临大厚度富水饱和软黄土不良地质。在小曲线、大纵坡富水饱和软黄土地质条件下,盾构掘进姿态不易控制,容易出现管片错台、破损、变形大等问题。创新工作室结合以往施工经历,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开展前期调研,精心做好管片选型,动态调整盾构推力、渣土改良、注浆量及配比等主要技术参数,严格控制同步注浆凝固时间和注浆量,有效保障了盾构掘进施工安全。
    针对大连地铁五号线火~梭区间海底隧道长距离岩溶地层施工,创新工作室建立了海底隧道盾构BIM+GIS管理平台,通过三维可视化手段指导溶洞处理和盾构施工,确保了大盾构在岩溶地层施工安全。该项技术荣获首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银奖。工作室还形成了岩溶处理施工工法1篇、申报专利2项、在编专利4项。
    在厦门地铁3号线过海段施工中,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协助项目部优化了泥水盾构泥膜建立施工工艺,改进了刀具配置及加固方式,提高了全断面硬岩段掘进工效;攻克了长约200米孤石及上软下硬地层、全断面砂层、全断面硬岩等复杂地层条件下泥水盾构掘进施工难题,实现了5.5bar非饱和气压换刀、洞内盾构机弃壳解体等多项技术“零”的突破。
    四年来,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共承担科研项目9个,获得发明专利8项,完成QC成果11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9项,管理创新成果4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9000余万元。工作室先后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陕西省示范性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中国中铁五星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此外,创新工作室还在技术创新、攻坚克难、创先争优中积极发挥导向作用,引导工程技术人员围绕节能减排、增收节支、工艺优化、设备改进、技术经济指标提升等开展工作,组织大家集中研究解决影响施工生产的技术难题,想方设法为职工群众中涌现出的“金点子”提供实践机会,推动工程建设。所在工程项目共获得“全国建筑业创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优质工程”以及“科学技术奖”等荣誉50多项,彰显了企业的品牌实力。
    “心在一起才是团队!就是想靠工作室这个平台,把大家都凝聚起来。”梁西军常说。为了让更多青年员工快速成长,创新工作室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定期组织培训学习、开展导师带徒活动,各工作室之间广泛进行交流,组织参加外部比赛、交流活动,使工作室成员不断锻炼成长、共同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累计为企业培养各类人才150余人。
    聚团队、抓课题、促项目,梁西军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城轨公司推进盾构专业发展的新引擎。
    而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梁西军又有了新的思考:“未来想把工作室进一步‘实体化’,固定人员持续跟进,打破‘总结式’科研弊端,同时将研究向技术、管理、改革多领域创新延伸,进一步把创新创效工作做实。”
    在梁西军心中,创新之路的句号还得继续往下画……(通讯员 汤佳佳)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