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2版
发布日期:
家乡的春节
陈元普
     
    说到春节,心里就有一种祈盼,更多的是回味。
    还记得母亲在腊月里的夜晚挑灯为我们做鞋的样子,还记得母亲用一个竹子做的大扫帚清扫满屋灰尘的样子,还记得母亲在灶台前忙碌地切菜做饭的样子,还记得兄弟几个兴高采烈贴对联的样子,还记得一家人带着香蜡纸钱拜祭先祖时叩首跪拜的样子,还记得小伙伴们双手捂耳放鞭炮的样子,还记得和小伙伴们私自跑上街看耍龙灯的激动,还记得万人空巷看烧花的热闹,那一切如同卷轴画卷,打开就是一脸的回味、一脸的惊喜和感叹。
    进入腊月,母亲便开始忙活起来。
    腊月初八“腊八粥”是必须要做的。这一天,要把家里的大米、小麦、玉米、绿豆、黄豆、红豆等凑够8种,加上少许的肉丁肉末煮一锅粥,还要放上些蒜苗、胡萝卜、白萝卜等,浓稠的粥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腊八粥据说来源于一个财主的儿子将家财万贯、土地千里败得家徒四壁,屋无片瓦,还被饥饿寒冷折磨死了。为了警醒后人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便有了“腊八粥”之说。
    二十三“敬灶”,据说这一天起,灶王爷便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功过是非,相当于现在的年终“述职述廉”。每到这一天,母亲便早早去街上买上一块四方四正的“刀头肉”,在锅里煮得断生做祭祀用,当然还要有香蜡纸钱,贿赂一下灶王爷,让他在天上汇报时说些好话。母亲将我们赶出灶房,自己一个人虔诚地点燃蜡烛,一边烧纸钱一边念叨着一家人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希望灶王爷上天要多多美言,保佑我们一家人灶火旺盛,美食肉菜不断,摇曳的烛光和袅袅的香烟让一切变得神圣而神秘。
    二十四“打扬尘”。此“扬尘”指的是家里房顶屋墙上的积尘,尤其是灶房里,那黑色的扬尘结合蜘蛛网如同絮状一样,满屋顶都是。农村做饭一般烧的都是柴火,烟囱一般都设置在灶台上锅与锅之间,泥巴糊的灶台根本就起不到密封的作用,柴草燃烧之时就带起了细细的灰烬,日积月累的就多了。我家的房屋是土坯瓦房结构的,房顶打扫特别费事。母亲每次都会砍一根竹子,将竹枝收集在一起,扎在竹竿的一端做成一个大“笤帚”,披上蓑衣,戴着斗笠,用那个扎成的临时大扫帚清扫屋顶和墙面。“捅烟囱”是最不好干的活,每次母亲都要战战兢兢地爬上房顶,用竹竿往下捅,黑色的灰尘便漫天飞扬,弄得母亲一脸的黑灰。
    从二十五开始,有的家庭的叔伯堂兄弟之间便开始了轮流“团年”的活动。所有的人都一起动手操作这顿饭。女人们就在灶房里做菜,男人们安静地坐着喝茶聊天,孩子们呢便在屋里屋外疯跑着玩耍。吃饭时,将三张桌子并在一起,摆上满满一桌子好吃的菜,大杯的酒水,大块的腊肉骨头,二三十人围在一张桌子吃饭,举杯祝福间倾诉这一年的生活过程,兄弟间家长里短地谈论着收入支出,妯娌间嘻嘻哈哈地比较各自的衣服,看谁的漂亮,面红耳赤地笑闹,吆五喝六地猜拳,那种融洽和热闹让我回味不已。
    二十六七“洗衣被”。每年到了这几天,母亲总是把家里所有的床单被罩拆下来清洗。池塘边已经有好几位同村的长辈婶子在忙活了。母亲在这个时候却脱掉了鞋,将裤腿高高挽起,顶着寒冷站到浅水里,将衣物一股脑儿倒进水里,宽大厚重深色的床单被罩开始还飘在水面,随着清水的入侵便开始慢慢下沉,这个时候母亲利落的将衣物粗略拧水,扔到旁边泡了洗衣粉的木盆里,所有的衣物小山样的堆在盆里。第一次过水后母亲便走上岸来,坐在木盆边一件一件地慢慢搓揉着,白色的泡沫随着嚓嚓的声在母亲的双手间流淌出来,剧烈的搓揉赶走了寒冷,母亲的额头开始细密的冒汗,母亲不得不抬起胳膊,用手臂擦拭,那擦汗的镜头便成了一副定格的画,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至今我时常都会梦见池塘清澈的水和一圈圈密密麻麻的波纹,如同破碎的镜面闪耀着点点亮光。
    二十九就是“赶场”买年货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逢集特别的热闹。原本就不宽敞的街道里挤满了人,商家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年货塞满了货架,有的店里面摆不下的就占道经营,没有城管来吆三喝四强行赶走,整个市场喧嚣不已。那一溜的对联扯着笑脸招着小手,那满地的年画写满了喜庆和希望,让所有赶集的人红光满面,喜笑颜开。
    年三十就是真正的过年了。这一天,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忙碌着做中午的团圆饭了。灶门前的腊肉、排骨被母亲取下来泡在了热气袅绕的盆子里,珍藏已久的干豇豆、萝卜干冒着泡舒适地躺在了热水里,各种调料的香味将整个厨房填得满满的,让人垂涎欲滴。由于父亲常年都在外工作,能否回家过年母亲自己也不知道。快到中午了,母亲总是让我守在家门前的路上,遥看离家不远的公路上的班车是否停下,是否有人下车,是否是父亲回来了。当一次又一次望眼欲穿的失望过后,母亲叹口气,然后喃喃自语地说一句“看来你爸今年又不回家过年了”,随即就张罗着开饭了。这一天,母亲总是会煮一大锅的米饭,说是“年饭”就得吃一年,也希望来年的每一天都有米饭吃。
    那时家里没有电视,除夕晚上更没有晚会看。一家人便坐在一起磕着瓜子、花生,吃着红薯干,说着话“守岁”。母亲还会小心翼翼地将家里的扫帚藏起来,因为初一天是不能扫地的,据说是不能把财运扫走了。我呢就兴奋地穿着新衣服、新鞋子在屋里来回地转着,跑跳着,母亲也会给我压岁钱。午夜时分,“送旧”的鞭炮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不知是谁家更是放响了雷管,惊天动地的声响让原本安静的山村变得突然热闹起来。而我就在这喧闹里,手里紧紧攥着压岁钱进入了梦乡。
    大年初一早上大哥和二哥就起床去抢挑“金银水”了。我们村里有个习俗,初一早上抢挑水,第一担是金水,第二担是银水,看谁家能第一个挑到井水,寓意着这一家人新的一年能发财。初一早晨当然要吃“糯米汤圆”的了,寓意新的一年像汤圆一样,光光溜溜,平平淡淡一滚而过。每每这一天,母亲总会拿出三四个五分的硬币洗干净包在汤圆里,看谁能吃到包有硬币的汤圆,预见一家人谁的运气最好。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至今。接下来就是相互串门拜年了。我和左邻右舍的小伙伴一道,走家串户地吆喝着“拜年了”“新年快乐”,长辈们无一例外地往我们衣兜塞瓜子、花生、红薯干,日子过得好的人家还会塞几颗糖。
    今天的街道成了“车车灯”“舞龙灯”“莲花闹”“踩高跷”等表演节目的场所。“车车灯”里的“车幺妹”大多数都是男扮女装,他们骚首弄姿,扭着屁股摆着胯,做着各种夸张的动作引得人捧腹大笑;“舞龙灯”的队伍过来了,红龙与黄龙共舞,青龙与紫龙翻滚,舞龙的汉子们满头大汗却劲头十足;“莲花闹”幽默风趣的语言,肆无忌惮的打诨调笑,舌灿莲花的吉祥讨彩,让人捧腹大笑忍俊不已;“踩高跷”那赐福的天官、散财的童子、降下甘霖的菩萨,还有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骨精惟妙惟肖、晃晃悠悠地过来了,他们夸张的动作,伴随着锣鼓的节奏扭动跳跃,尤其是“高跷狮子”,那衣着显眼的“笑罗汉”笑眯眯的脸庞和蔼可亲,逗弄得“狮子”摇头摆尾,活灵活现......
    初一的电影院也是盛况空前。各种电影从初一排到了初七,上午场和下午场的名称就写在电影院门前的小黑板上,刻意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勾勒的美术字如同魔幻的色彩一样,勾引着四面八方的人群。卖票的小窗口前更是长队蜿蜒,熙熙攘攘的人群兴奋地谈论着。有的电影尽管已经很老,甚至放过很多次,但仍然是看客满座。如今的电影院再也不会出现那种人头攒动的空前盛况了,多渠道的精神粮食源源不绝,而我们却没有了时间去享受。
    初二开始走亲戚,如果家有进门的新媳妇的话,从这天开始就开始走亲戚挨个拜年。新媳妇拜年会带上一套礼品,自家用红纸裹的四把面条,一块猪肉还有一包一斤装的白砂糖。一般的主人家都是只把肉收下,其他的面和糖都作回礼了,意思是有来有回,亲情长久。
    初三过后,年味就逐渐的开始淡了。
    大年十五闹元宵“烧花”是传统节目,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已经难觅其踪了。我隐约记得烧花是铁厂将烧红的铁水倒少许在钢墩上,然后是几个虎背熊腰的汉子你一锤我一锤的用大锤砸下去,火红的铁水四下飞溅,灼热了围观的人群,也寓意着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四面开花。烧花这个节目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但那时的人们乐此不疲,就是喜欢那种热力四溅的滚烫,让美好的希望如同铁花绽放。
    (作者单位:二公司)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