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当我回到家乡,站在田间垄头时,我总会想起三十多年前岐山的老样子,那是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街道上还没有如今这么多穿梭不息的汽车,手上也没有智能AI的手机,而我,也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姑娘。
我来自西府岐山,一个盛产臊子面、擀面皮的地方,一个没有那么发达的县城,但也正是由于她偏慢节奏的烟火气,深深的吸引着来自这片土地的我。不同于西安的繁华与昌喧嚣,岐山是还保留着传统中国农耕文化气息的县城,直到现在,在每年的六月份,还能在县城见到收割机的来往以及晒麦子的农户,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夏天的一处剪影。看着戴着草帽的农户,看着他们来往时脸上的笑容,莫名地,我的心情也高兴了起来。
记得小时候,我住的村子以北,还没有开发成现在的幢幢楼房,也当然没有柏油铺成的整齐的路面,只有一望无际的麦田延伸到山脚下。那时我最喜欢在回家的时候,顺着乡间土路一路北上,哼着自己喜欢的歌,走走停停,停停看看;晚风拂面,颇有陶渊明南山下采菊之闲适。当然,在那个年纪,自然也不会有像陶渊明历经世事一般的沧桑,更多只是少年心气的恣意。也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如今这么纷繁的信息,脑子里可以装一些自己的小心情,现在想想,那真是人生难得可以私藏的幸福。
日子一天天过去,2004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也从岐山来到了三秦大地的心脏西安,家安在了西安,来到了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并亲历和见证了西安地铁时代的飞速发展。如今儿子也研究生毕业找到了自己中意的工作,身边的交往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大,回到岐山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每每都是周末的时候,得闲回家,匆匆呆上一两日,吃一碗擀面皮、喝一碗豆花泡馍、咥一碗臊子面,这才舒舒服服地回西安。但每次最喜欢的仍然是在家乡散步,微风拂面,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心里想象着家乡这些年是如何的变化,总是令人在散步时思绪万千。村子里谁家又新添了丁,街上的卖油条麻花的夫妻俩仍是风雨无阻,水果摊的老板娘还是那么热情好客,烤红薯的大爷脸上也多了些许皱纹。凡此种种,总是让人想到陆机所言,“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人何世而弗新,世何人之能故”,虽然我的心情不是如陆机一般的沉重,但这些年许多的变化,还是让人在回想起来时颇有感触。
每每在西安街头,路过的旁人口音中明显带有西府腔调时,我总是不禁抬头一看,也许是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也许是和我一般的同龄人,也许是更年轻的后来者,但无论是哪一个群体,都能让我会心一笑。是啊,谁还不是个异乡人呢。
就像小津在《东京物语》中所呈现的那样,老两口在从海滨小城尾道去到热海和东京后,丈夫对妻子说,热海也浏览过了,东京也去过了,我们,回家吧。时常在想,每一片生命的叶子,最终,还是会回到最开始的土地里。
(作者单位:电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