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这是古语。“市”是功名利禄的地盘,是尘世的社会,是芸芸众生。山,是清净之地,无是非之争,无利益纠葛。人,要逃脱俗世的束缚,做一个无拘无束的人,就似乎要隐逸于山林,摆脱尘世的羁绊,才能真正地归隐。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无奈,学不会与现实妥协的人,只会把自己弄得拧巴,到头来一身伤痕,身心疲惫。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会有利益争斗,看不见的硝烟,刀光剑影无所不在。有的人混迹于凡尘,放下身段,随乡入俗,推杯换盏中虚与委蛇,周游于权贵中而左右逢源,于是名利双收,步步高升,这种人太多。小隐于山一般人做不到,而大隐于市就相对容易,但真正能做到隐逸于中的寥寥无几,大多人只是生活于市,而不是隐逸于市,曾国藩是其一例,作为一代大儒,年轻时也是以清国直臣为范,做事依规循矩,无奈朝廷不信任,同僚不配合,处处掣肘,小隐一年后,痛定反思,作风为之一变,如脱胎换骨一般,并总结出好多处事要诀。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不一而足,以此等心智统帅三军,屡败屡战,最后打败太平天国,成为大隐于市的一代儒圣。
而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另例。小时候不识字,以为他叫范蠢,心想怎么起这么个名,还能在历史上留下大名,曾为笑谈。他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归隐山林后,百无聊奈,经商后成为巨富,后又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贫困,被后世供奉为财神。他是归隐山林的杰出代表,一生建功立业,功成名就后又激流勇退,隐逸山林后又经商致富,想不出名都难,此乃神人矣。
姜太公也曾归隐山林,离渭三尺独钓鱼,他其实钓的不是鱼,是君王的注意,尘世的功禄,隐逸山林只是为出山创业做准备,这是人才的一种自我营销法,很成功。此处归隐是幌子,出世才是目的。
伯夷、叔齐也是隐逸山林的。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后来又在武王伐纣的时候,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归周之后,又耻食周粟,采薇而食,作歌明志,饿死在首阳山上。这是归隐山林的另一例子,但事迹似乎不值得颂扬,既然归隐山林,就莫问尘世,让世道顺其自然,个人之力岂能阻止天道的运行。
归隐山林,寻求解脱,古今皆有。俗尘之中,利益纷争,权力争夺,物质社会,金钱至上,人身处其中,想摆脱而不能,想清静而不得,心欲往焉身难从,人都有归隐的想法,一方庭院,花繁树茂,采菊东篱下,心无杂事牵,无欲无求,一切随缘,那是多好的人生境界啊,但付诸行动的,几乎很难,难在于放不下功名利禄之心,剪不断与尘世的情缘,撇不下七情六欲人伦之乐,停不下对物质的追逐,只能周末开车进山,享受一下农家乐,体验一下归隐山林的感觉,回来又埋头于营生之中。其实,要归隐山林,不止要心无所欲,内心淡泊,放下一切,我以为,在当今还要有一定的财富做基础,才能更安然于山林之间,而不必操心于一日三餐,人无后顾之忧,才能内心宁静,怡然自乐。
归隐山林的人,背后都有故事。身患疾病,对生命忧惧,生意败落对未来迷茫,婚姻破裂对感情失望,亲人离去失去精神寄托,感情打击对爱情无望,由此而选择归隐山林,其实是逃避人生的责任和义务,回避现实问题,仿佛鸵鸟遇到险情把头埋进沙里,真正能看破红尘,自觉一心礼佛,放下尘世一切执念,清心寡欲,皈依佛门,参禅悟道,几乎没有人能做得到。几乎每一个归隐山林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无奈或辛酸的故事。
寺庙里有高僧,虔诚向佛,普度众生,我相信有,但很少。弘一大师,出身名门,经历传奇,却自觉割断红尘情缘,决绝修行同时又取得璀璨成就,舍小我而成就大我,世间不见大师久矣。而现在,更有传闻,多少寺庙已被商业承包,公司化运作,以盈利为目的,甚至有的寺庙中的和尚,纯粹职业化,八小时工作制,一下班,脱去僧袍,混迹于俗世,娶妻生子,豪车美女,酒肉穿肠过,不亦乐乎。此种狗血剧情世间太多。
归隐山林,不问尘事,对于今人来讲,基本是一个伪命题,“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我们的心向往归隐山林,闲云野鹤,风轻云淡,但我们的身做不到,这是矛盾,人活着,追逐人间的欢情,是人性固有之本,但有时候也是一份责任和义务,为亲人,为家人,我们放不下这一切,只有隐逸于市,在内心里,修炼自己,看轻物质,看淡浮华,释怀不平之事,放下自我执念,让生命安静素简,如深山一朵野花,自顾自的、淡淡地绽放属于自己的美丽和清香,花开花落,枯荣之间任由时光悄悄流逝。
(作者单位:物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