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时代记忆
阮海宇
    时代记忆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烙印,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传承和奋斗足迹。谨以此文献给为共和国繁荣富强、企业兴旺昌盛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建设者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父亲光荣退休,我因此有幸接班成为一名光荣的铁路工人。当时,我们一起入路的有六人,都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工作单位--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建筑处(现建安公司前身)四队十二小队。那年我十七岁。
    我参加工作干的第一个工程,是梅七线铁路梅家坪机务段。工地很大,从南到北约莫有两公里。记忆中,四年里,陆陆续续开工建设的配套建筑大大小小有近二十个。
    最初,我被安排到混凝土班。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扛水泥、搬砖头、筛沙子是必修课。人海战术是施工生产的常态,一个小队百十多号人,大的工班有三四十人、小的也有十几人。那年月,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加之所施工的厂房,都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设计,施工起来劳动强度相当大。每一榀屋架和每一根柱子,都是工人师傅们自己拿小推车运沙石、水泥,现场拌合混凝土,用铁锨一锹一锹灌注出来的。我刚开始干时,没两天功夫双手就磨出了血泡,班长照顾我,让我去给预制好的楼板洒水养生。这么多年来,一直使我不能忘记的是师傅们手中那一把把用劳动汗水磨成“月牙”状铮亮的铁锨,这是那个时代高强度劳动所造就的独有特征,正是这种苦干实干加巧干汇聚成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建设日新月异,他们是最可敬的人。自此,我再没见到过被磨损成这般严重模样的铁锨,我始终遗憾着没能收藏一把放在家里,留作永久的纪念。
    那个年代,职工的工资收入都不高,像我这样刚参加工作的普工,一个月才三十六块九毛八。虽然发的钱不多,但是,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涨,师傅影响带动帮衬着徒弟,徒弟处处表现着自己,生怕给师傅丢了脸面,挺不起腰杆,个个奋勇争先充满了激情。那时,对手赛、班组赛、小队与小队之间较着劲比拼的生产劳动竞赛很是普遍广泛,每个人身上都迸发着那么一股子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干劲,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与奉献精神。记得有一年赶工期,冬季里下大雪,班长安排我们几个小青年烧锅炉,轮流给工地上打好的混凝土柱子蒸汽养生。雪夜里我们在室外顶着刺骨的寒风,守着三组锅炉不停地加煤加水,来回检查巡视着长长的一排排用保温材料覆盖好的柱子,随时处理被压力崩开的蒸汽管道和大风刮起的塑料布、草帘子,紧张起来忙出一身热汗,停歇下来浑身发冷打颤,手指冻僵了在炉火口烤一烤接着再干。一个个整得跟“煤猴”一样黑不溜秋,但没有人叫苦叫累,都是闷头抢着干活,唯恐出了纰漏,造成质量事故,毁了工班的集体荣誉。后来我们几个年轻人,由于工作表现积极,干活卖力肯吃苦,责任心强,还在小队的生产会上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鼓励。
    我在工班干了四年,平均不到一年一个工种。从混凝土工开始到架子、油漆、预应力张拉,最后被抽调到技术上干测量,培养当领工员,无论干啥,总是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当时,我还兼职着团支部书记,经常和团员青年一道进行生产突击义务劳动、建设“青年工号”、开展文体活动,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创作了配乐广播剧《太阳落山时的闲言碎语》,剧中人物都是由队里的青年文艺爱好者扮演。我们自编自导自己用    双卡录音机进行录制合成,在队部的广播室通过高音喇叭广播给广大职工们听。我们欢欣鼓舞,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在工程建设中,青年架子班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勇攀高峰,还首次成功搭设了35米高烟囱脚手架,他们的事迹受到陕西省团委的表彰,荣获了“青春杯”称号;建四队十二小队团支部也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红旗团支部”称号;我也荣幸获得了铁一局“新长征突击手”荣誉奖章。在全体参建职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梅家坪机车库工程一举获得铁道部“银质工程奖”;木工班老班长常瑞吉同志光荣的被评为铁道部劳模,披红戴花进京出席表彰大会,为企业在国家铁路建设中赢得了宝贵的殊荣。
    直到1985年7月,我被处党委下令以工代干,调到大队部任团总支书记,成为一名脱产干部,离开了十二小队。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4月,全局推广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咸阳陈阳寨建筑处四队隆重召开。时任局党委书记朱贵于报告会后应邀为“青安岗”欣然挥笔题词:“活跃在施工现场的青年安全监督岗成效显著,值得全面推广。”这既是局领导对我们当时共青团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建筑处为铁一局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的高度赞扬。随后,局党政工团联合行文,在全局施工生产中深入推广建筑处四队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的经验与做法,极大地鼓舞了青安岗岗员的干事热情。
    如今,回想起这段充满青春活力,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些鲜活的经历仍旧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它始终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在哈密,我们主要担负的施工任务是修建乌铁局哈密分局职工体育馆、车辆段洗罐库、加冰所和机务段检查库、定修库、运转办公楼、候班楼等兰新复线相关配套工程。由于施工任务繁重,工地经常白天晚上加班加点组织抢工。1996年冬季,在加冰所制冰楼工程施工中,为了抢赶工期,保证质量,我们顶风冒雪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解决野外防寒问题。用彩条布围在楼房四周搭上保温大棚,楼内生上用废旧汽油桶做成的火炉集中供暖,就连打混凝土的水和沙子,也都是垒炉子砌地炕,支水箱、铺铁盘,采用煤火加热的。在现场,技术人员手持温度计,随时对搅拌好的混凝土进行逐车量测,以确保入模温度达到规范要求,及时组织作业人员浇筑一段覆盖一段,细致做好防护工作。虽是天寒地冻,施工过程异常艰辛,但大家对每道工序都一丝一毫不马虎,宁叫自己冻着,也绝不让工程出差错。
    在哈密,我们一直呆到1999年末转战神延线铁路建设时才离开。虽然这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许多往事都随记忆渐渐淡忘,但那些挥汗如雨、激情四溢的火热劳动场面,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与风沙共舞、与寒暑同行,追求卓越、建功新疆。”这幅当年伫立在乌鲁木齐动车运用所工地上的醒目标语,是中铁一局建安公司乌鲁木齐新客站项目经理部凝神聚气的项目精神。数年来,投身新疆高铁施工建设的项目参建员工,以“责任、诚信、意志、创新”,倾心诠释着“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这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又一次在天山脚下,谱写了新一代铁路人为实现“中国梦”,缅怀先辈、发扬传统、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与创业风采,他们不愧是茫茫戈壁驰骋时代高铁的开拓者。
    乌鲁木齐新客站ZH2标工程总标价近12亿,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重要的客货运配套工程,因其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在新疆铁路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被中铁一局集团公司列为区域化经营的重点窗口工程。回想当年,工程开工建点很难,偌大的场地全是冰雪,一眼望不到边。现场没水、没电、没路,只有大雪覆盖下的茫茫山丘与戈壁。施工技术人员,在零下21℃的气温下,冒着呼啸的寒风,踏着没膝的积雪和冰水,艰难地进行找点放线,许多人手脚都被冻得裂开了口子。那段日子,大家伙工作起来没时间,为了赶着完成任务,白天晚上连轴转,吃饭不定点,休息没黑白。硬是凭着一种精神、一股劲头,在短短的15天内快速完成了驻地选址、临水、临电及施工便道建设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实现了动车库首个重点控制性单体工程抢先开工,为后期全面打开施工局面赢得了主动。
    2014年5月14日清晨6点07分,一列由西安开来的“和谐    号”CRH2-061C动车组满载着新疆人民的期盼,缓缓驶入乌鲁木齐动车运用所检查库。至此,这项由中铁一局承建施工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重点控制工程,从开工到动车组正式入库,整整历时425天,倾注了广大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如期实现了工期目标,为兰新二线高铁试运行工作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标志着新疆高铁时代的到来。新华社记者站、中央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新疆都市报、乌鲁木齐晚报、天山网等多家媒体进行现场报道,争相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
    2016年8月,国家优质工程现场复查专家组在查看过动车库工程实体质量后认为,该工程施工控制精细,符合设计标准,满足使用要求,投入运营以来反映良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优质工程。乌鲁木齐动车所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乌鲁木齐铁路枢纽功能,加倍提升了铁路客运水平,对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为中铁一局开拓新疆铁路建设、再创辉煌业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初次来到湖南岳阳的金凤桥村,那还是2006年早春二月的时节。因修建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我奉命由西安公司本部乘汽车星夜兼程赶赴到此。
    这里丘陵连绵,池塘棋布,翠竹松林繁茂。农田、人家、校舍不规则地散落在山间与洼地里,一条小河经村而过,因伴有梅树生长其旁而得名梅溪。春雨萧萧,山雾蒙蒙。起伏蜿蜒的山道,房前的家禽,田间的耕畜,林中的鸟雀,路旁的孩童……一切对于我来说既陌生又新鲜,仿佛是在梦境里。在村落对面的丘陵之中,南北延伸开去就是将要开工的工地,未来的新岳阳站也就修建在这里。站在临时租住的房屋窗前,放眼望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机声隆隆,车来车往,如火如荼,宏伟壮阔的施工场面,也仿佛聆听到那时代高速列车风驰电挚般驶来的震撼强音。
    入夜,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在狭小的房间里,大家伏案挤在一起,有的在研究图纸,有的在学习规范,有的在编排施组,有的在探讨问题,我也在思考着新的工作课题。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对于我们这支长年从事房建工程的队伍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施工领域,一切都得从零做起。我们将如何快速适应这由城市到农村、由房建到铁路的变化,我们将如何跟上运用新标准新理念快速建好武广客运专线的要求,我们能够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吗?相信信心会克服困难,学习能创造奇迹,实干可铸就丰碑,未来将证明一切。
    转眼,这一切都已成为最初的记忆。十五年后的今天,当我坐在明亮的办公室内,整理过去的工作资料时,不经意间重新看    到这段文字,不由得感慨万千,再次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味。
    刚到武广项目时,我们临时居住在村民家里,七八个人就得挤住在巴掌大的一个房间里,条件十分艰苦。建点初期正值湖南雨季,整日阴雨绵绵,不见一丝暖意。为了抢赶时间早日开工,同志们早出晚归,坚持天天冒雨工作,人人雨衣雨裤雨鞋全副武装,奔波跋涉在长满荆棘与杂草的山丘沟壑里。一边勘查现场,一边测量放线,一边规划便道,一边征地拆迁。中午多数时间都是在野外就餐,饥一顿饱一顿。由于穿了防雨服,身上密不透气,干起活来,外面是雨水里面是汗水,一旦歇下来,时间稍长浑身冰凉,特别难受。许多同志的脚都被胶鞋捂烂了,有的受不了潮湿身上还起满了红疹。尽管如此,但大家伙依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心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在武广工作的四年,是日夜兼程的四年。当时按照武广公司和中铁一局项目经理部的统一部署,将工程建设从2006年起连续四年分别被划分为“开局之年、攻坚之年、决战之年和开通之年”。可见工期之紧迫,任务之艰巨不言而喻。那时,几乎所有的项目会议室都悬挂有“把武广客运专线建设成中国铁路史上新的里程碑工程”的标语,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力量激励。在工程建设中提出的口号是努力创建“科研武广、精品武广、和谐武广”,坚持的施工组织原则是“打破常规不违规,强攻硬上不蛮干”。一切都为建设高标准客运专线早开工、多开工而拼搏努力着。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1068.8公里)、设计速度最高(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也是国内开工建设的首条高铁。工程规模大、技术新、标准高、难点多,没有成熟的施工经验可取。为了快速适应建设要求,项目部适时开展了“大培训、大练兵,岗位塑才”工程。利用工地业校,白天晚上组织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广泛到兄弟单位进行观摩学习,想方设法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实践操作水平。“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真正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工作追求,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正是这种刻苦钻研、敢于攻坚、勇于登攀的进取精神,成就了这项伟大的历史性工程。
    为了优质高效建设好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项目队全体参建员工不畏艰辛,和衷共济,创造了全线第一个涵洞主体封顶的佳绩,成为集团公司武广线首个CFG桩工程全面通过质量验收的项目队,取得了框架小桥和路基施工段两个“管理样板工点”,路基填筑质量荣幸代表中铁一局管段高标准通过铁道部质检站的抽查检验,赢得了武广公司号召多个参建局兄弟单位,到我公司进行路基质量观摩学习的一大亮点等等,为中铁一局争得了荣誉和光彩。
    武广项目,不仅铸就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精品工程,更为哈大、京沪、郑西、京石、沪昆、西宝、兰新等客专高铁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建设人才,可谓中国高铁名副其实的“播种机”和开拓者。
    武广客专开通运营后,武汉至广州的旅行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到3小时,高铁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让两地人民实现了祖祖辈辈朝发夕归的美好愿望。2010年元旦,我特意从深圳项目转广州花都,专门乘坐高铁“和谐号”回了趟湖南岳阳。第一次亲身感受了高速铁路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方便快捷。尤其是作为一名参建者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我想,武广客专的成功建成,对于无数为其付出心血与汗水的铁路建设者来说,都是无愧于时代重托的。它作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工程,凝结着几代筑路人的汗水和梦想。愿武广精神永存!
    (作者单位:建安公司)    五十年代,我的父亲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建设者,随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建筑工程队由天兰线转战新疆融入修筑兰新铁路的十万大军,历时十年的艰苦奋斗,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
    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七十年代初跟随父母迁至陕西。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又作为中铁一局建安人,为修筑兰新铁路复线而进疆,并于2013年的孟春再次回到乌鲁木齐参加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实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高铁梦。至此,时光整整跨越了五十年,我与大多数一局人一样,同新疆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割舍不断的万千情愫。这仿佛是命运之神的安排,注定我们此生将沿着父辈的足迹循环往复,延续传承,那伫立在天山南北一座座不朽的宏伟工程,即是最好的明证。
    1995年8月,初到哈密,正值兰新复线铁路建设大干之际。我当时担任建安公司三公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烙印,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传承和奋斗足迹。谨以此文献给为共和国繁荣富强、企业兴旺昌盛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建设者们。
 ——题记
初入征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的父亲光荣退休,我因此有幸接班成为一名光荣的铁路工人。当时,我们一起入路的有六人,都被分配到了同一个工作单位--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建筑处(现建安公司前身)四队十二小队。那年我十七岁。
 我参加工作干的第一个工程,是梅七线铁路梅家坪机务段。工地很大,从南到北约莫有两公里。记忆中,四年里,陆陆续续开工建设的配套建筑大大小小有近二十个。
 最初,我被安排到混凝土班。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扛水泥、搬砖头、筛沙子是必修课。人海战术是施工生产的常态,一个小队百十多号人,大的工班有三四十人、小的也有十几人。那年月,机械化作业程度较低,加之所施工的厂房,都是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设计,施工起来劳动强度相当大。每一榀屋架和每一根柱子,都是工人师傅们自己拿小推车运沙石、水泥,现场拌合混凝土,用铁锨一锹一锹灌注出来的。我刚开始干时,没两天功夫双手就磨出了血泡,班长照顾我,让我去给预制好的楼板洒水养生。这么多年来,一直使我不能忘记的是师傅们手中那一把把用劳动汗水磨成“月牙”状铮亮的铁锨,这是那个时代高强度劳动所造就的独有特征,正是这种苦干实干加巧干汇聚成的磅礴力量,让祖国建设日新月异,他们是最可敬的人。自此,我再没见到过被磨损成这般严重模样的铁锨,我始终遗憾着没能收藏一把放在家里,留作永久的纪念。
 那个年代,职工的工资收入都不高,像我这样刚参加工作的普工,一个月才三十六块九毛八。虽然发的钱不多,但是,大家的工作热情都很高涨,师傅影响带动帮衬着徒弟,徒弟处处表现着自己,生怕给师傅丢了脸面,挺不起腰杆,个个奋勇争先充满了激情。那时,对手赛、班组赛、小队与小队之间较着劲比拼的生产劳动竞赛很是普遍广泛,每个人身上都迸发着那么一股子埋头苦干、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干劲,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与奉献精神。记得有一年赶工期,冬季里下大雪,班长安排我们几个小青年烧锅炉,轮流给工地上打好的混凝土柱子蒸汽养生。雪夜里我们在室外顶着刺骨的寒风,守着三组锅炉不停地加煤加水,来回检查巡视着长长的一排排用保温材料覆盖好的柱子,随时处理被压力崩开的蒸汽管道和大风刮起的塑料布、草帘子,紧张起来忙出一身热汗,停歇下来浑身发冷打颤,手指冻僵了在炉火口烤一烤接着再干。一个个整得跟“煤猴”一样黑不溜秋,但没有人叫苦叫累,都是闷头抢着干活,唯恐出了纰漏,造成质量事故,毁了工班的集体荣誉。后来我们几个年轻人,由于工作表现积极,干活卖力肯吃苦,责任心强,还在小队的生产会上受到了领导的表扬和鼓励。
 我在工班干了四年,平均不到一年一个工种。从混凝土工开始到架子、油漆、预应力张拉,最后被抽调到技术上干测量,培养当领工员,无论干啥,总是任劳任怨,踏踏实实。当时,我还兼职着团支部书记,经常和团员青年一道进行生产突击义务劳动、建设“青年工号”、开展文体活动,还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创作了配乐广播剧《太阳落山时的闲言碎语》,剧中人物都是由队里的青年文艺爱好者扮演。我们自编自导自己用双卡录音机进行录制合成,在队部的广播室通过高音喇叭广播给广大职工们听。我们欢欣鼓舞,心里充满了成就感。
 在工程建设中,青年架子班不畏艰险、攻坚克难、勇攀高峰,还首次成功搭设了35米高烟囱脚手架,他们的事迹受到陕西省团委的表彰,荣获了“青春杯”称号;建四队十二小队团支部也被全国铁道团委授予“红旗团支部”称号;我也荣幸获得了铁一局“新长征突击手”荣誉奖章。在全体参建职工的共同努力奋斗下,梅家坪机车库工程一举获得铁道部“银质工程奖”;木工班老班长常瑞吉同志光荣的被评为铁道部劳模,披红戴花进京出席表彰大会,为企业在国家铁路建设中赢得了宝贵的殊荣。
 直到1985年7月,我被处党委下令以工代干,调到大队部任团总支书记,成为一名脱产干部,离开了十二小队。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4月,全局推广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咸阳陈阳寨建筑处四队隆重召开。时任局党委书记朱贵于报告会后应邀为“青安岗”欣然挥笔题词:“活跃在施工现场的青年安全监督岗成效显著,值得全面推广。”这既是局领导对我们当时共青团工作的充分肯定和鼓励,更是对建筑处为铁一局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给予的高度赞扬。随后,局党政工团联合行文,在全局施工生产中深入推广建筑处四队青年安全监督岗工作的经验与做法,极大地鼓舞了青安岗岗员的干事热情。
 如今,回想起这段充满青春活力,意气风发、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些鲜活的经历仍旧历历在目、挥之不去。它始终激励着我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和人生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二上兰新
 五十年代,我的父亲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铁路建设者,随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建筑工程队由天兰线转战新疆融入修筑兰新铁路的十万大军,历时十年的艰苦奋斗,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
 六十年代中期我出生在新疆乌鲁木齐。七十年代初跟随父母迁至陕西。到九十年代中期我又作为中铁一局建安人,为修筑兰新铁路复线而进疆,并于2013年的孟春再次回到乌鲁木齐参加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实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高铁梦。至此,时光整整跨越了五十年,我与大多数一局人一样,同新疆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割舍不断的万千情愫。这仿佛是命运之神的安排,注定我们此生将沿着父辈的足迹循环往复,延续传承,那伫立在天山南北一座座不朽的宏伟工程,即是最好的明证。
 1995年8月,初到哈密,正值兰新复线铁路建设大干之际。我当时担任建安公司三公司副经理。
 在哈密,我们主要担负的施工任务是修建乌铁局哈密分局职工体育馆、车辆段洗罐库、加冰所和机务段检查库、定修库、运转办公楼、候班楼等兰新复线相关配套工程。由于施工任务繁重,工地经常白天晚上加班加点组织抢工。1996年冬季,在加冰所制冰楼工程施工中,为了抢赶工期,保证质量,我们顶风冒雪创造条件,克服困难,想方设法解决野外防寒问题。用彩条布围在楼房四周搭上保温大棚,楼内生上用废旧汽油桶做成的火炉集中供暖,就连打混凝土的水和沙子,也都是垒炉子砌地炕,支水箱、铺铁盘,采用煤火加热的。在现场,技术人员手持温度计,随时对搅拌好的混凝土进行逐车量测,以确保入模温度达到规范要求,及时组织作业人员浇筑一段覆盖一段,细致做好防护工作。虽是天寒地冻,施工过程异常艰辛,但大家对每道工序都一丝一毫不马虎,宁叫自己冻着,也绝不让工程出差错。
 在哈密,我们一直呆到1999年末转战神延线铁路建设时才离开。虽然这已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许多往事都随记忆渐渐淡忘,但那些挥汗如雨、激情四溢的火热劳动场面,让人至今难以忘怀。
 “与风沙共舞、与寒暑同行,追求卓越、建功新疆。”这幅当年伫立在乌鲁木齐动车运用所工地上的醒目标语,是中铁一局建安公司乌鲁木齐新客站项目经理部凝神聚气的项目精神。数年来,投身新疆高铁施工建设的项目参建员工,以“责任、诚信、意志、创新”,倾心诠释着“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这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又一次在天山脚下,谱写了新一代铁路人为实现“中国梦”,缅怀先辈、发扬传统、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担当与创业风采,他们不愧是茫茫戈壁驰骋时代高铁的开拓者。
 乌鲁木齐新客站ZH2标工程总标价近12亿,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重要的客货运配套工程,因其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在新疆铁路建设史上具有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被中铁一局集团公司列为区域化经营的重点窗口工程。回想当年,工程开工建点很难,偌大的场地全是冰雪,一眼望不到边。现场没水、没电、没路,只有大雪覆盖下的茫茫山丘与戈壁。施工技术人员,在零下21℃的气温下,冒着呼啸的寒风,踏着没膝的积雪和冰水,艰难地进行找点放线,许多人手脚都被冻得裂开了口子。那段日子,大家伙工作起来没时间,为了赶着完成任务,白天晚上连轴转,吃饭不定点,休息没黑白。硬是凭着一种精神、一股劲头,在短短的15天内快速完成了驻地选址、临水、临电及施工便道建设等一系列准备工作,实现了动车库首个重点控制性单体工程抢先开工,为后期全面打开施工局面赢得了主动。
 2014年5月14日清晨6点07分,一列由西安开来的“和谐号”CRH2-061C动车组满载着新疆人民的期盼,缓缓驶入乌鲁木齐动车运用所检查库。至此,这项由中铁一局承建施工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重点控制工程,从开工到动车组正式入库,整整历时425天,倾注了广大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如期实现了工期目标,为兰新二线高铁试运行工作全面展开创造了条件,标志着新疆高铁时代的到来。新华社记者站、中央电视台、新疆电视台、新疆都市报、乌鲁木齐晚报、天山网等多家媒体进行现场报道,争相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
 2016年8月,国家优质工程现场复查专家组在查看过动车库工程实体质量后认为,该工程施工控制精细,符合设计标准,满足使用要求,投入运营以来反映良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优质工程。乌鲁木齐动车所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乌鲁木齐铁路枢纽功能,加倍提升了铁路客运水平,对促进新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施具有重大意义。为中铁一局开拓新疆铁路建设、再创辉煌业绩,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奋战武广
 初次来到湖南岳阳的金凤桥村,那还是2006年早春二月的时节。因修建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我奉命由西安公司本部乘汽车星夜兼程赶赴到此。
 这里丘陵连绵,池塘棋布,翠竹松林繁茂。农田、人家、校舍不规则地散落在山间与洼地里,一条小河经村而过,因伴有梅树生长其旁而得名梅溪。春雨萧萧,山雾蒙蒙。起伏蜿蜒的山道,房前的家禽,田间的耕畜,林中的鸟雀,路旁的孩童……一切对于我来说既陌生又新鲜,仿佛是在梦境里。在村落对面的丘陵之中,南北延伸开去就是将要开工的工地,未来的新岳阳站也就修建在这里。站在临时租住的房屋窗前,放眼望去,我仿佛已经看到那机声隆隆,车来车往,如火如荼,宏伟壮阔的施工场面,也仿佛聆听到那时代高速列车风驰电挚般驶来的震撼强音。
 入夜,淅淅沥沥的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在狭小的房间里,大家伏案挤在一起,有的在研究图纸,有的在学习规范,有的在编排施组,有的在探讨问题,我也在思考着新的工作课题。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对于我们这支长年从事房建工程的队伍来说,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施工领域,一切都得从零做起。我们将如何快速适应这由城市到农村、由房建到铁路的变化,我们将如何跟上运用新标准新理念快速建好武广客运专线的要求,我们能够肩负起历史所赋予的重任吗?相信信心会克服困难,学习能创造奇迹,实干可铸就丰碑,未来将证明一切。
 转眼,这一切都已成为最初的记忆。十五年后的今天,当我坐在明亮的办公室内,整理过去的工作资料时,不经意间重新看到这段文字,不由得感慨万千,再次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味。
 刚到武广项目时,我们临时居住在村民家里,七八个人就得挤住在巴掌大的一个房间里,条件十分艰苦。建点初期正值湖南雨季,整日阴雨绵绵,不见一丝暖意。为了抢赶时间早日开工,同志们早出晚归,坚持天天冒雨工作,人人雨衣雨裤雨鞋全副武装,奔波跋涉在长满荆棘与杂草的山丘沟壑里。一边勘查现场,一边测量放线,一边规划便道,一边征地拆迁。中午多数时间都是在野外就餐,饥一顿饱一顿。由于穿了防雨服,身上密不透气,干起活来,外面是雨水里面是汗水,一旦歇下来,时间稍长浑身冰凉,特别难受。许多同志的脚都被胶鞋捂烂了,有的受不了潮湿身上还起满了红疹。尽管如此,但大家伙依然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心中充满了憧憬与希望。
 在武广工作的四年,是日夜兼程的四年。当时按照武广公司和中铁一局项目经理部的统一部署,将工程建设从2006年起连续四年分别被划分为“开局之年、攻坚之年、决战之年和开通之年”。可见工期之紧迫,任务之艰巨不言而喻。那时,几乎所有的项目会议室都悬挂有“把武广客运专线建设成中国铁路史上新的里程碑工程”的标语,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力量激励。在工程建设中提出的口号是努力创建“科研武广、精品武广、和谐武广”,坚持的施工组织原则是“打破常规不违规,强攻硬上不蛮干”。一切都为建设高标准客运专线早开工、多开工而拼搏努力着。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是当时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1068.8公里)、设计速度最高(350公里/小时)的高速铁路。也是国内开工建设的首条高铁。工程规模大、技术新、标准高、难点多,没有成熟的施工经验可取。为了快速适应建设要求,项目部适时开展了“大培训、大练兵,岗位塑才”工程。利用工地业校,白天晚上组织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广泛到兄弟单位进行观摩学习,想方设法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实践操作水平。“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真正把学习当成了一种工作追求,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正是这种刻苦钻研、敢于攻坚、勇于登攀的进取精神,成就了这项伟大的历史性工程。
 为了优质高效建设好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项目队全体参建员工不畏艰辛,和衷共济,创造了全线第一个涵洞主体封顶的佳绩,成为集团公司武广线首个CFG桩工程全面通过质量验收的项目队,取得了框架小桥和路基施工段两个“管理样板工点”,路基填筑质量荣幸代表中铁一局管段高标准通过铁道部质检站的抽查检验,赢得了武广公司号召多个参建局兄弟单位,到我公司进行路基质量观摩学习的一大亮点等等,为中铁一局争得了荣誉和光彩。
 武广项目,不仅铸就了一批举世瞩目的精品工程,更为哈大、京沪、郑西、京石、沪昆、西宝、兰新等客专高铁项目,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建设人才,可谓中国高铁名副其实的“播种机”和开拓者。
 武广客专开通运营后,武汉至广州的旅行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到3小时,高铁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让两地人民实现了祖祖辈辈朝发夕归的美好愿望。2010年元旦,我特意从深圳项目转广州花都,专门乘坐高铁“和谐号”回了趟湖南岳阳。第一次亲身感受了高速铁路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方便快捷。尤其是作为一名参建者内心感到无比的自豪。我想,武广客专的成功建成,对于无数为其付出心血与汗水的铁路建设者来说,都是无愧于时代重托的。它作为中国铁路建设史上新的里程碑工程,凝结着几代筑路人的汗水和梦想。愿武广精神永存!
 (作者单位:建安公司)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