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1年09月01日
那份报·那事些·那份情
文章字数:1667

苏仕煜

  不知不觉,《铁路建设报》走过70年了,恍若流水,瞬间流过往昔,又驶入辉煌的今天。《铁路建设报》的前世今生,承载着我们一局人为祖国铁路建设,甘愿踏遍万水千山,拼搏奋斗,吃苦耐劳,顽强奉献的伟大精神。
  《铁路建设报》创刊时,我们正是儿时,无从知晓。参加铁路建设后,和《铁路建设报》结缘,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那时的《铁路建设报》叫《铁一工人》,不久时间又改为《铁路建设报》,直到现在。那时我是基层处队的通讯员,常写通讯报道、小品文、小小说、小散文、诗歌或杂谈一类的文稿,寄去《铁路建设报》就会被采用。我记得自己还被《铁路建设报》评为优秀通讯员,又聘为特约通讯员。那时正是批判名利思想,写稿不署名,也无酬可谈,只是凭着一股热情,年底寄来两个采访本,就是最大的鼓励。
  为了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铁路建设报》不惜花力气,为基层举办通讯员培训班。我是参加哪届培训不记得了。那时是梁冰任总编,她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的老红军,讲话水平很高,不用稿子。很多具体工作由后来任总编的钱之强来做,钱总编工作能力强,写作水平高,通讯员常向他讨教,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印象很深刻的是在培训班,著名作家杜鹏程讲,写作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群众的语言非常丰富,他讲得很深透,又易懂。他说凡是老百姓的语言成了社会化,被社会公认,就不要去分析和研究逻辑上通不通,或语法上错不错的问题。如西安的肉夹馍,本来是馍夹肉,如果你要买馍夹肉,肉夹馍摆在面前,他会说没有。西安的菜夹馍,蛋夹馍,搅团不是团,锅盔不是锅不是盔,要改个名是不容易的。大家喊出名了,一说都知道。这些常在写作上抬杠的问题,通讯员们都很受启发,经验也有了不少。康兆强老师讲新闻写作的六大要素,以他自身的经验,结合在编辑中常遇到的问题,深入浅出,讲文字不要多,文章不怕小,别看报上的“豆腐干”,滴水能见太阳。讲得非常生动,新闻通讯力求短小精干,使人受益匪浅。
  《铁路建设报》办得图文并茂,非常活跃,在针砭时弊中,赵崇敬老师画了一幅漫画,一个男士在火车坐位旁明明有一个空位,一位老人找坐,他说有人,老人走开了,接着来一位时髦姑娘问坐,他赶紧拿开提包,让姑娘坐下,真耐人寻味。在培训班时,记者宋源、刘少英、毛明宽、王梦楼、唐凤盈、慕明彪、刘本贵等,用他们的采访经验,常与学员们交流。
  写好通讯报道,采访很重要。采访是通讯写作的第一资料。在采访中,怎么和人打交道,怎么活跃气氛,避免一问一答,不问出现尴尬。要把自己想了解的东西挖掘出来,就要和被采访的人交朋友。新闻报道切忌客里空。为了上好采访这一课,记得报社还专门派出一位老师领我们乘火车去唐山采访。当时1979年,唐山大地震才过去三年。大地震时,我们一局派两个处去抗震救灾,局专门驻扎一个指挥部。到了那里,好多地方还是断壁残垣,买东西都是搭建的临时大棚,市民居住的都是临时房,矮矮的,望不到边,房顶全是用残砖破瓦压着油毛毡。我们一看,心里就发酸,唐山人民是怎样在经历大地震的痛苦,不言而喻;我们一局人是怎样抗震救灾,努力建设新唐山,所吃的苦、遭的罪、受的累,也不言而喻。如果不深入到这些地方,再好的文章也是写不出来的。
  我们分成多个组采访,其中我带着一个组有梁桥处的黄涛,还有戴怀智,共好几个人,都分别到工地、医院、工棚、食堂去采访。在医院采访时,我见到更多的病人是灾民。记忆最深的是黄涛,在采访中见到初到唐山抗震救灾时吃不好饭、喝不上水、睡露天棚的场景,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吃什么都香了。”她是学生出身,刚参加工作不久,很娇气,吃什么都是挑挑捡捡,这也不好吃,那也不合胃口,在采访中,别人也给她上了一课。这次的采访课,收获颇丰。《铁路建设报》上,频频发表了采访活动的成果。后来,这些通讯员的名字,常在报上见面。《铁路建设报》是党的喉舌,是指导生产和工作的好帮手,反映一局人的心声,弘扬正能量,激励斗志,鼓励拼搏,使一局这座举世的辉煌大厦彪炳史册,忠实记录历史,立下的功绩不可磨灭。
  《铁路建设报》是我的良师益友,虽然早离职退休,我一直未能忘怀。
  (作者单位:离退休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