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1日
工地“爱迪生”
——记电务公司杭州地铁6号线机电项目副经理骆晓
文章字数:1815
  骆晓个头不高,稍显黝黑。微胖的身材加上随时准备着的灿烂一笑,总是让人在初次见到时倍感温馨。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对于他来说再合适不过。10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项,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9项。发表国家级、省部级学术论文30篇。主持编写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安装(风、水、电、装饰)施工》,参与江苏省主持的施工技术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机电安装部分的编辑。主持企业级科技研发课题5项,编制工艺工法7篇,处级优秀工艺工法3项,局级优秀工艺工法2项。
  10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他用勤奋和顽强钻研,走出了属于他的工程梦、工匠梦。
  “一次白卷”经历坚定了他走好创新路的决心
  2007年,20岁的骆晓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2011年7月被分配至电务公司第十二分公司任职。2011年,刚入职的骆晓被调至沈阳地铁2号线机电项目,担起了项目参评鲁班奖的资料报审工作。当他看到其他公司标段各类科技成果奖项依次亮相,而自己所在项目竟是一片空白时,骆晓的内心很不是滋味。他立志要从技术管理方面下手,挖掘和寻找突破口。
  最终,通过认真钻研水泵开启控制原理,结合厂家提供的技术资料,不断修改编辑,终于完成了参加工作以来第一篇科研成果《超声波测距仪在地铁自动控制排水泵中的应用》,该成果最终在国家级期刊《科技研究》杂志上发表。一项“小发明”解决了现场施工“大难题”
  2014年2月,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和业务能力的不断提升,骆晓被任命为无锡地铁1号线机电项目副总工。在一次现场检查中,他看到安全员正在教育登高打孔的工人,并为此起了争执。因为地面是斜坡,脚手架规范搭设难度很大,为了“照顾”效率,安全操作程序不标准。
  安全是天,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骆晓经过构思、画图、初期大样制作和不断改造创新,制作了一款适合各种环境的自动升降钻孔机支架,降低劳动成本约50%,极大加快了施工进度,得到了现场工人师傅的连声叫好。该成果还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各个项目推广使用。
  “创新管理”成就宁城机电工程施工“天花板”
  2015年,电务公司成功中标南京首个地铁正线机电系统工程,骆晓被任命为项目生产副经理。他紧抓建设样板站契机,高效完成了全线首个机电工程样板站建设,得到了江苏省、南京市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可和赞誉,更是迎来了全线各家施工单位的观摩学习。
  借助样板站,骆晓主动探索、不断钻研,由其负责的《地铁冷水机房设备及管线安装关键技术》课题成果,获得3项实用新型专利,3篇专业技术论文,同时期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为工程建设节约材料、人工费用约18万元。被南京地铁公司评选为“先进生产个人”,被江苏省南京市总工会评为“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
  “4年时间3个项目”只为沉淀出规范化的施工标准
  鉴于机电工程工序复杂、管理难度大等实际问题,骆晓花费4年时间,牵头编著出版了《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机电安装(风、水、电、装饰)施工》一书,并相继参与了《城市轨道交通创精品工程实施指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指南》机电部分的编辑,成功将项目经验推广为区域市场的行业标准。
  2019年,在任职常州地铁1号线机电项目总工兼工会主席期间,他积极与各高校、设计院、业主联合探索BIM技术可视化应用交底技术在车站冷水机房施工中的应用,该技术在常州地铁尚属首次,节省工期近1个月。为此,个人获得BIM省部级奖项3项,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生活中找启发,终获国家发明专利
  源源不断的小发明来源于施工一线,为施工生产排忧解难一直是骆晓不懈的追求。2020年至今,他扎根杭州市场,面对杭州地铁6号线一期、二期10站10区间的工程量和各种复杂技术问题压力,他勇于克服,视压力为蛰伏蝶化的动力。
  平日里,因各类杂质及地面垫层施工等原因引发落水管道堵塞,造成废水外溢,车站落水管数目多,又需下到轨行区进行清理,施工难度大、危险系数高。骆晓发明了一种管道中用于改善流体流动的装置,并成功研发出一种防堵塞的地铁排水管道,有效解决了轨行区管道堵塞问题。两项成果分别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每一个项目都是他的新战场,而他总会用最睿智的头脑和最勤奋的姿态赢得胜利。”这是周围同事对骆晓的评价,一直以来,他也是这样做的,让自己的青春在幽长的地铁隧道中熠熠生辉。
  (通讯员尚永超郭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