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04月13日
西柏坡,幸福的童年
刘莉莉
文章字数:2424
 在人生的历史长河中,每个人在心底都会有一份最纯最美最真的记忆。能够让我岁岁念念、深刻于心的,却是我的童年。
 我的老家在河北石家庄平山西柏坡镇夹峪村。这里是党中央毛主席领导指挥三大战役、解放全中国的圣地,也是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谋划大政方针的地方,更是敬爱的毛主席生活过的地方。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村在当地还是有名的大村、富村,离西柏坡村仅三里多路。当年党中央毛主席进驻西柏坡,中央部分机构和重要领导曾在我们村居住,我爷爷也有幸成为房东之一。
 父亲1941年秋从西柏坡镇参加革命,征战近十年,经历过三大战役和百余场大小战斗。在战斗中父亲身体多处致伤,嵌入骨缝的弹片至死都未取出,也因此,父亲一直享有国家二等伤残补贴。1950年,全国解放后,父亲所在部队64军一路西下,到宝鸡进行了休整,大部分将士奔赴了抗美援朝战场,一部分老弱伤残军人就地转业到西工局(现中铁一局)。1956年夏天,在我五个月大时,由于父母继续挺进新疆修建铁路,我便从1956年6月到1960年6月,跟随爷爷奶奶在河北平山西柏坡镇,度过了一段童年美好的时光。几十年过去了,童年生活的印象仍在心中,挥之不去……   
 西柏坡镇,地处太行山深处风景秀丽的山水之中,不远处有太行山,滹沱河,三面环山,一面环水,又东临冀中平原,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算得上北方为数不多的鱼米之乡,离石家庄也不过几十公里,是个富饶美丽、风景独特的好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为彻底根治海河水患,确保晋察冀、京津石地区的旱涝安全,在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伟大号召下,国家决定修建平山岗南水库,为全力支持国家修建水库工程,平山人民牺牲了自己的利益,放弃了祖辈根基地和大片肥田沃土,在短短两年时间就进行了八万人的大迁移。有史料记载,我们村连同西柏坡等共有九十多个村庄分别迁移到了高山旱岭之处。在大迁移中,我们村被分为三地,有小部分人还迁移岀了平山县。听岗南的姑姑说,当年西柏坡村搬迁,乡亲们是真心不舍——那可是党中央毛主席曾居住过的地方。当看到滚滚洪水淹没村庄时,乡亲们都跺脚掩面哇哇大哭!小时曾经的一些微弱记忆,印象中美丽富饶的村庄,就这样永远地沉寂在水库之中。
 虽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在我的心中,老家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依然是那样清晰、高大、秀美!虽搬迁了新址,但心理上认为自己依然是平山老区人。每次回老家,出了石家庄火车站,当看到标有“平山”两字的长途车时,都会情不由已地内心激动而泪目。当汽车行驶在家乡的路上,耳边不断回响着熟悉的乡音,那一阵阵随风飘起的炊烟闻起来竟是那样的好闻!那一排排白墙平顶的房子都是那样的美观和亲切!一切依旧是老家原有的浓浓的味道!
 小时候,在西柏坡镇夹峪村,我爷爷家的院子很大,忘了住有几户人家了。听老人们说当年土改分屋分田,也是占了军属的光,享受了大房、大院、好田的待遇。爷爷家的院子,有高大的院墙,正屋还有高高的台阶,有堂屋和两边的偏房。院边有一梯可以爬上平平宽宽的屋顶,收豆收麦收苞谷,大都晾在屋顶上面。院中有一颗超大的梨树,春暖花开,满院飘香。小时候爷爷奶奶非常疼爱我,姑姑、叔叔、哥哥、姐姐们也都宠着我,老家的亲戚和村里的乡亲们也都待我如亲人,那时的日子真是开心极了!
 五十年代的农村,物质还不很丰富,家家户户都以粗粮为主,吃大米细粮在当时是一种奢侈。记得奶奶总是想尽办法满足我这个小吃货的嘴巴,尽可能让我吃得更好一点。在煮菜煮稀饭时,总是用一个小布袋装上一把白米,给我煮一小碗米饭享用。记得全家人吃玉米贴饼,奶奶给我用白面粉发一小块面,包裹上玉米叶放在做饭的柴火上烧烤熟给我吃。家中养的两只下蛋鸡,我一听到母鸡咯咯声,便飞也似地冲去鸡棚,掏岀鸡蛋,嚷着让奶奶给我煮蛋吃……。
 听老家姑姑说,父母在决定送我回老家时,姑姑就提前为我找好了奶妈。奶妈是老区西柏坡人,我可以说是喝柏坡人的奶水长大的。工作后每次回老家,姑姑和平哥都会常在我耳边叮咛,要懂得感恩,不能忘记奶妈全家对我的好。姑姑说,因修建岗南水库,我被迫离开奶妈家后,奶妈因想我念我大病了一场,以致后来将她小女儿也改名叫莉莉。多么善良、纯朴、忠厚的老区人!爱得是那么深沉和纯粹!老家人对我说,平山人特别崇尚当兵的人,谁家有参过军,打过仗的,不光是族人的光荣,全村人都尊奉为上。而对他们的后代,也更是心无半假,掏心掏肺。对于奶妈家的一切,我幼小的记忆里几乎是很模糊甚至是空白,但老区人的善良、朴实、无私和高尚的精神品格是我们后人应该永远学习和铭记的。工作后,我曾上柏坡看望过奶妈一家人,也见到了这位我尊敬的老人。记得最后一次去柏坡是2013年7月,在父亲离世的前十天,也是我刚退休不久。父亲在弥留之际,督促我一定替他再回老家看看,感恩那些曾经帮助关怀过爷爷奶奶的人。怀着感恩之情,我又一次踏上回乡之路,但奶妈己经故去。为完成老父心愿,在堂姐的陪同下,我回村一一看望了很多乡亲,又去了西柏坡纪念馆接受了传统教育。最后我又特地赶往石家庄寻找看望了奶妈家那个小时候每天背着我、领着我玩耍的大姐姐。
 乡情难忘,感恩于心。1971年12月刚满16岁的我,在四处青海修建铁路,第一次领发工资,便寄给了远在老家的爷爷奶奶,钱不算多,但月月坚持,直到八年后老人们分别故去。父亲是抗战老兵,他们那代人是新中国的奠基人,也是第一代铁路人。他们为国打天下,为国修建铁路,舍小家为大家,不怕牺牲、四海为家、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的高尚和伟大!我对父母一直很孝顺,感恩他们给了我生命。我始终认为,敬谁都不如敬父母,善心于行,必有福报!小时候我虽远离父母,但我并不缺爱,是爷爷奶奶和故乡的亲人们将温暖和爱全部给了我,让我在爱和快乐中度过了短暂而幸福的乡村童年时光。
 爱是不会忘记的,点滴永存,铭记在心!岁月如梭,时光如歌,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了,老人们虽早已作古,但那山、那水、那树、那院,在脑海里依然清晰可见!故乡人的音容笑貌早已存入脑海,永留心间。饮过滹河水,食过柏坡米,我是老区人,难忘故乡情!
 (作者单位:离退休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