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30日
安康三忆(上)
周斌
文章字数:3151
 一忆·1981·筑路工的父亲
1981年初,身为筑路工的父亲按例回家探亲过春节,经父母商议决定,将时年13岁的我转学至父亲的工作单位的子弟学校就读,当时转学的理由有三:一是怕我学业差考不上初中;二是想减轻母亲在家劳作和同时要教育两个调皮男孩子的压力;三是让我见见所谓的“世面”,长点“见识”,将来能有点出息。这是我第一次亲密接触筑路工的生活,感受着父亲那一代筑路人的气息。
这年的正月间,第一次跟着父亲走出故乡的山丘,沿着曲曲折折的山间公路,一路颠簸经由南充到前锋(现广安站),再转乘“火”(烧煤)车到达陕西的安康。经过两天一夜的行程,终于在一个下午时分到达一个叫石庙沟的车站下了车。
出站门,下江边,呼渔船,过汉江,上山坡,沿着尘土飞扬的土质公路,朝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黄土墙牛毛毡房走去——这个地名叫紫荆。
父亲手提着灰色印有白色天津字样的行李包,我自已挎着黄色并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军用书包跟在父亲身后,朝着其中的一排房子走过,沿路有不认识的叔叔阿姨在和父亲打招呼,同时父亲也回过头告诉我,快叫“叔叔好!”“阿姨好!”并让我记住样子和姓氏,日后见面好对长辈打招呼。
走到一间写有大红字“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集体宿舍(那时叫大工棚)门前时,父亲停下来面色严肃小声对我说,“进去后脚步轻点,不要整出声响打扰叔叔们睡觉”。我使劲点点了头,心里纳闷大白天的还有人睡觉。进门后,我感觉就象进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房间有人在看书、有人在抽烟、有人用水盆轻轻地柔洗着衣服、有人在向父亲点头以示招呼。整个房间有两个进出的大门,从这头一直能看到那头。房间里整齐地排列着两排床位,每两个床位并排,中间一条较为宽敞而整洁的过道,两床相对中有一扇低矮的窗户,光线充足。在房屋中没有看到任何的垃圾,没有闻到一点任何的异味。整个房间显得明亮而整洁,泛出温暖的味道。父亲目示我在旁边的小翻板椅上安静地坐下来。父亲走到自己的床位前,放下行李,从裤带里掏出钥匙,蹲下身来轻轻地打开橱柜,拿出毛巾、水桶、水瓶,然后出门。不一会就一手提着水瓶一手提着水桶进来,轻轻地擦洗着柜桌上的尘埃。随后他很熟练地无声息地挂上蚊帐铺上被褥,被褥很干净,很整洁,还有一股淡淡的肥皂香味。两个床头柜、一张小方桌、两把小翻椅、一副被褥、一副枕头,二副碗筷构成了一个筑路人的全部的生活用具。收拾完后,父亲带着换洗的衣服领着我走向澡堂,并教我开水龙头调试水温,这是我第一次用自来水,第一次和父亲一起洗澡,第一次体会到与农村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高音喇叭响起来了,是我从没有听到过的歌曲和音乐,父亲告诉我是到了吃晚饭时间,让我拿上碗和他一起去食堂打饭,食堂多个小窗口里显示身着白衣阿姨和不知名的叔叔那亲切的笑脸。食堂宽敞,排队有序、沉静无声。轮到父亲打饭,父亲熟练地报出菜名和饭单,阿姨从窗口递出饭时并亲切恭维父亲地说“周师傅,这是你儿子呀,长得好乖哟!”,父亲笑着回答“谢谢夸奖!”
吃完晚饭,夜幕时分,父亲带着我走出工棚,让我仔细看着这些建在半山腰子的房子,并记住这房的位置,不要走错房子。这是矗立在山梁上众多房子中最下面的一排房,一出门就能看到汉江边两岸的风景,能看到听到对岸火车的奔跑与轰鸣。父亲指着江边及两岸灯火闪烁的地方对我说“那就是我上班的地方。”顺指远望,江面不远处,正在修筑的汉江大桥桥墩工地一片繁忙,不远处人来人往,声音嘈杂也听不清楚是什么声音。父亲很严肃地盯嘱我不要随意进入那个地方,说是有危险。
当夜我抱着父亲的脚欣然入梦。
梦醒时分已是清晨,耳边传来山坡上的树林间的鸟儿不停地欢叫声音……床边的小桌上摆上了稀饭馒头和小碟咸菜并用碗盖着,我迫不及待地拿起馒头往嘴里送时,却发现碗下面压着一张父亲写的纸条:“醒来起床后,先洗脸、刷牙,再吃饭,然后把家里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写完。中午自行打饭,饭菜票在我的枕头下。”我知道父亲去上班了。中午时分,高音大喇叭叫起来了,一位姓杨的叔叔主动过来领着我去食堂打饭,并陪我一起吃饭和聊天,同时也帮父亲照看着我。就这样,我渐渐地和工棚里的其他叔叔熟悉起来了。
下午时分,父亲下班回来,我见他头戴枯黄色的藤制安全帽,身着一身浅灰色劳动布的工装,双肩上还顶附着厚实的肩垫子(肩垫子——抬石头用来防止肩部被抬杠磨损的),拿着淡蓝色的帆布手套,轮廓分明的脸略显疲惫,一脸的风尘。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父亲工作后下班的样子——一个筑路者的形象。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父亲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联系子校领导给我安排插班事宜,以插班生的身份顺利进入工地子弟学校就读。
时光飞逝,转眼间就到了这年的冬天。
冬日寒假中的一个下午,我正在写作业,父亲在休班。突然对我说,“我带你去爸爸工作的地点去看看,有兴趣吗?”我点点头跟随着父亲走出工棚沿坡直下,下坡时我的手被父亲粗糙有力的手牵着,心生暧意。下坡后顺沟直走一段路程再爬上一个山坡。站到山坡上看见不远处一大片开阔地,周边插着五颜六色的彩旗,在寒风中拌随着尘土飞扬。看见许多的人都在忙碌着。有的背,有的扛,有的挖,有的抬,有的挑,人推着架子车在奔跑着;有的吹哨,有的喊号,有的挥旗,有的在打石头、有的三五成群一起在打着夯,拌着料……整个工地显得忙而有序,各种工具碰击的声音与人声呼应汇聚在一起,在汉江边回荡,组成了工地特有的旋律。父亲不断指着一些人,并告诉我这些叔叔们在干什么活儿,那是在打炮眼、那里是在夯基础,那里是在筑保坎,那边是在砌边墙等等一些我听不懂的“行话”。这是我第一次直面建筑工地,那特有的气息和不同的旋律汇成一个一动词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那就是“吃苦”。也同时被叔叔们的“吃苦”精神所感动着。
于是,与父亲一起的日子里,父亲让我学会了自己洗衣、提水、打饭、打扫大宿舍的卫生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了帮助叔叔们在下班前打好热水,早点洗去他们一身的疲劳,由此我也受到了叔叔们的喜欢,在我放学后若父亲还在上班,他们中总有一人会陪着我去食堂打饭、写作业,监督我不乱跑;
和父亲一起的日子里,让我懂得了如何遵守大集体纪律(大集体宿舍三班作业的作息规律);教会了我如何打理属于自己的时间;慢慢地习惯了父亲三班连倒的工作时间和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也习惯了父亲风尘仆仆回到宿舍时无言无声的味道。时常能看到了父辈们相处一室时讨论工作和开会时严肃神情,偶尔间也能听到叔叔们谈论一些有关班组里的趣闻故事和笑话,大宿舍里时常洋溢出和衷共济亲如兄弟般的真诚爽朗的笑声。
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里,我看到了父辈筑路人用肩挑背扛所浇注的希望,看到了父辈筑路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舍生忘死拼命工作的精神,看到了他们用简单的工具(掏耙、出箕等)铸就企业坚实基础立出不朽的丰碑而付出的缕缕艰辛......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后来才知道父亲那时是属于铁道部第一工程局五处二段508队三班的一名普通工人,所干的工作抬石头、砌石头、筑路基、砌护坡边墙、挖土方、人工拌合砼,开山、打眼、放炮等等一些纯苦力的活儿。再后来父亲当上一名宣传员,再后来因身体原因当料库的看守工,直到退休。
据父辈人说当时这里有许多像父亲一样的筑路者,还有504队、505队、506队、508队等近2千人在这里的汉江边奋战,修建了石庙沟至火石岩的安康水电站铁路专线,汉江大桥仅仅是工地的一处,不远处还有隧道、桥梁和路基等工程属于其他工程队的叔叔们在干,为支持国家“三线”建设——安康电站的建设洒下了辛勤的汗水。
追求卓越,正是他们这样一代人生品格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为之继承并传承下去的精神;一局人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中用最原始的工具创造出许多辉煌的业绩。正是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敢于人先、勇争第一的气魄,形成了一局人吃苦耐劳、坚韧奉献、诚信创新、开拓进取、唯实唯美的人生品格,成为企业70年来长盛不衰独放异彩的“独门秘笈”。
 (作者单位:广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