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一处在“引大”再创辉煌
引大东二干干渠三B标段由中铁一局一处中标:施工长度14.12公里,施工项目隧洞、渡槽、渠道及建筑物,开工日期1992年12月28日,竣工时间1995年9月30日。
东二干19号隧洞全长3101米,是东二干最长的隧洞,隧洞成形条件差,围岩极易坍塌,断层破碎裂隙渗透,恶化围岩地质条件,难以成洞。
采取的施工方案是:在开挖过程中,采取“短进尺、多循环、弱炮破、强支护、勤测量、快喷锚”的技术措施。为了减少对围岩的扰动,不致破坏其强度,调整炮眼布置和装药爆破参数,加密周边眼(间距30cm)隔眼间隔装药;周边眼采用小药卷,减少装药量,以达到最佳爆破效果。
加大钢拱架支护。针对浅埋隧洞地压大,围岩容易失稳的情况,使用14号工字钢拱架,钢拱架间距控制在0.6至0.8米之间;钢拱架背面紧贴岩面铺设一层规格钢筋网,重点加固锚杆6根,排距1.2米;喷射砼厚度15厘米采取短掘进短喷护措施,掘进工作面每循环进尺爆破后,立即对边墙,顶拱掌子面围岩喷射一层厚5厘米砼封闭岩面,保护围岩强度,及时安设钢拱架和铺设钢筋网,进行二次喷射砼,达到喷射砼厚度15厘米以上,完成一次支护。
加强洞内变位及拱顶下沉量测,观测断面间距15至20米,并在开挖后24小时内测出初始读数,量测频率为每班一次,量测结果变形量甚小,隧洞周边收敛及拱顶下沉量均在20毫米以内(达到围岩稳定后的最大变形)。群策群力,攻克难关,开辟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施工中,一处五队由张文志(试验室主任)白忠来(技术兼保卫)率领青年突击队的年轻人,住的是篱笆房,喝的是浑浊的地窖水,工地远离住地,工点分散,吃在工地,绑扎钢筋、立模、浇筑24小时不停,组织紧凑,工作有序,提前完成15跨渡槽槽身。他们的事迹受到甘肃省团委的表彰。
铁一局上下努力筑造“引大”丰碑
追溯历史,中铁一局从1950年在天水建局起,几十年来,在甘肃境内先后修建了宝天、天兰、兰银、兰新、兰青等铁路干线,以及镜铁山、金川、白银、窑街等重要专用铁路支线,也曾在黄河上架起多座公里桥梁及专业管线桥。
中铁一局是一支铁军,在铁路建设中逢山开洞、遇水架桥、没路开路,汗洒铁路。工程中标后,立即成立铁一局引大入秦工程指挥部,由副局长刘景书任指挥长,宣传部钱为民、张海成等人前往工地加强对工程建设的形势宣传引导。工程全面展开后,局长郝光隆、副局长陈正坤等局领导多次到工地检查指导施工,郝光隆局长明确表示:“铁路要大上,干引大工程不动摇,引大工程所需要的人力、物质、设备必须保,合同工程必须保。”
在引大工程建设期间,一局退休多年隧洞老专家戴统三、谢崇斌不顾高龄体弱,主动担起引大工程的技术顾问,一局兰州指挥部工程部工程师屠鹏飞、郭伟,主任王世春、副主任吕建新等不时前往施工现场,进隧洞查看地质,指导技术人员分析施工记录,研究施工方案,为不良地质顺利推行“新奥法”施工做出了贡献,他们心系企业的感情,为“引大”积极献策的风范,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建设者的心。
中铁一局在引大工程建设的艰苦环境发扬铁军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酷暑、不怕严寒的大无畏英雄气魄,在水利战线上开创新的篇章。
在“引大”建设中凝结铁路情怀
在铁一局建设引大工程中,我作为原一局的一名员工,积极为铁一局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1992年6月,铁一局桥梁处甘肃白银水川黄河大桥合龙时,铁一局兰州指挥部邀请引大副指挥严世俊、东二干主任杨荃熙、副总工程师岳国权观看及对桥梁处进行实际考察考核,他们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全程陪同,进行技术探讨、交流、跟进,为后期投标、中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三处施工期间我多次与项目总工张尚作,助理工程师张忠元、余良金(二位同学)等技术人员探讨隧洞施工难点,粘土岩隧洞段施工难度、确定施工方案。
一处在投标文件施工方案中“三饺拱模板安装台车”部分数据达不到施工要求,我与兰州铁一局指挥部工程师屠鹏飞、郭伟,主任王世春、副主任吕建新,共同研制三饺拱模板安装台车,将设计图纸提交业主,经业主审核后达到施工要求。
在铁一局引大工程建设工地有我的许多同学和同事参与了建设,三处助理工程师张忠元、余良金;桥处机械租赁公司党委书记郝中华,助理工程师贾玉鸣、李鸿;一处张文志、白忠来、谭铁路、贾嵐锁,俞立全及职工等……
本人于1989年底由一局五处调入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指挥部,在工程建设期间担任监理工作,在工作期间1993年度被评为优秀监理员,并多次评为先进工作者。撰写引大东一干渠新建1号、2号隧洞预制构件全面质量管理文章,纳入“引大入秦工程建设技术研究”丛书中。
时光不老,岁月匆匆。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可历史还在,丰碑还在,我们共同奋斗的足迹还在。今天借此文向共同参加引大入秦工程的铁一局参战者问好!
(作者单位:中铁一局离退休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