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02日
把爱系在雪山白云间
文章字数:4150
连绵的雪山,妆点着莽莽的川西高原,向前延伸的高原铁路,分割开雪与天交相辉映的视线。
新建高原铁路,承担着连接四川省与西藏自治区的功能,作为雪域高原的第二条“天路”,它的意义不言自明、它的难度同样也可想而知。
面对这一世纪性战略工程,中铁一局高原铁路11标物流服务中心上下一心,从前期调研、方案规划、驻地筹备,到建设施工、物资保供、产品服务,他们以拳拳赤子之心,为高原铁路建设倾注着自己的一腔赤诚之情……
“雪豹”在聚集
11月份的雪域高原千里冰封,人迹罕至。苍凉凌冽的风雪卷着尖利的呼啸,如奔雷电火般横扫过山川河道。海拔三四千米的建筑工地,含氧量更是只有内地的60%~70%,人在这里即使是站着不动,心脏的压力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背着50斤的负重爬坡。
初上高原的每一个人,都曾被这种感觉压得喘不过气。体重下降近12斤的分中心副经理陈文奇,讲起当初驻地临建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时,依然唏嘘不已。
2021年11月中旬,他与后方公司10多名技术人员开始了对标段内5个分部驻地装配式钢结构组合房屋施工设计方案的全面对接。这批人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很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在空旷的山林里奔走,风一呛,便憋得脸红脖子粗喘不上气。遇到山坡地段,背着氧气瓶,每向前跨出一步都需要极大的毅力。
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只带着饼干、面包和矿泉水外出,在寒风刺骨的川道里一走就是一天,还时常受到暴雨、冰雹的袭击。5个分部,前期驻地方案的沟通、变更、确定、对接进行了20余天,一路的风雪和强烈的紫外线将这班小伙子“洗礼”的各个如同牧区的“小藏胞”一般。
驻地方案确定后,各分部的“大本营”施工就正式进入攻坚阶段。
面对恶劣的高原环境和紧张的工期,怎么办?“一个字——扛!两个字——硬扛”!陈文奇说话掷地有声。白天,员工们上身穿厚棉袄再套一件加大号羽绒服,下身两条保暖秋裤加厚棉裤;雷锋帽是必须的,两侧帽沿儿还得一直耷拉下来,以防耳朵冻伤。高原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虽有防护措施,但户外工作时间稍长,也很容易灼伤皮肤,一撕就是一层皮。在最初施工的日子里,呼吸也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项目部为员工购买了红景天、高原安等增强体质的药品,还配备了氧气瓶等。可是背着氧气瓶干活总是不方便,施工队员只好憋着劲,鼓着气,一道工序、一个循环地硬撑。口鼻并用大口呼吸,多用巧劲,少使蛮力,是员工们总结的窍门。
在紧张的建设现场,一位协作工人在抢工过程中由于缺氧,身体出现了不适的症状。考虑到每个人都是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没有选择休息,靠半瓶速效救心丸的支撑,硬生生熬过了一天。
如同“雪山之王”雪豹一样,全体参建人员都在不断“进化”,以求让自己更好地适应缺氧环境。后方领导来工地慰问,都心疼得直掉眼泪。
“领导,太难了,太难了,真的……太难了!”一位作业工友走到领导身旁,筋疲力尽地说道。
“大家坚持住,越是这个时候越考验人,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拿出点精气神出来,不讲一切条件,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以最快速度完成驻地建设,你们责任在肩,义不容辞!我们与大家同在!后方公司700名干部职工与大家同在!”后方领导马鹏飞用力地拍了拍身旁的这个小伙子:“好样的,我们一局人个个都是好样的!”
雪豹英姿的背后,是上千万年的演化。而建设者风采的背后,是始终不断的适应。日复一日,他们所处的条件没有变化,但内心却开始与雪豹一样从容地穿梭在高原雪山之间。
“牦牛”在奋蹄
在雪域高原,牦牛的坚韧刚毅,传递着一种笃定的力量。随着工程时间的推移,一线员工们的身上,也开始有了牦牛沉稳踏实、无所畏惧、吃苦耐劳的品质。
冬寒刺骨、大雪纷飞。一位壮实的汉子正顶风冒雪,在工地忙上忙下。他有一个亲切的名字——“郭管家”。他就是分中心办公室主任郭亮亮。经过高原一年时间的“洗礼”,原来黝黑的脸上竟然多了两团“红绿”。虽然外形是一个粗犷的北方汉,但他的心思却相当细腻,有时还伴着唠唠叨叨的“婆婆嘴”。其实,这和他在铁路线上从事了近十年的物资管理是分不开的。就拿高原铁路来说,大到钢材、油料、地材,小到办公室的纸张、墨盒,后勤上的柴米油盐,几十项物资都要经他的手,从开工到现在,总价值超过了2.5亿元。如此繁琐的项目和巨大的款项,不仔细能行吗?也正是这份细心,凭借这常年积累的物资管理经验,他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差错。
从迪庆运往工地的水泥物资设备往往两天就有一趟,用料紧张的时候甚至是一天好几趟,并且大多都是晚上才到。“郭管家”自从“上山”后就没睡过几个囫囵觉,每每晚上十一二点刚登记完账准备睡觉,一声喇叭又把他叫到了工地,等卸完车后,太阳已悄悄地爬上了山头。
“我只是在做份内的工作,耽搁一点休息时间又算得了啥。”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甘于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一次,他在卸钢材时不小心手被钢材划出了一道口子,顿时鲜血直流。为了不影响正常工作,他一个人偷偷跑到医务室进行了简单的包扎,又回到了现场。
有人说,管物资嘛,无非就是采购好东西再发出去就行了。可“郭管家”管的远不止这些。2022年四五月份,各分部在进入二衬、仰拱施工时,砂石供应十分紧张,他天不亮就要跑到一百公里外的禾尼乡与砂石场负责人联系,抢占砂石供应的先机,同时还要把守质量关,协助收方。那一段时间,累得连腰都直不起来。
在日常工作之余,郭亮亮还要应对高原环境给工作带来的不确定性。在材料运输过程中,一侧高山上的飞石,时常毫无征兆地落下来。在一次物料接收过程中,面对大雨可能造成泥石流的状况,大家提前行动,在天亮之前到达约定接应地点。但人算不如天算,运输车辆还是被挡在了泥石流造成的塌方路上。于是,接应就成了从清晨到午后的漫长过程。对于接应材料的物资人员来说,他们的工作空间,就像雪山上的牦牛一样,总是在难与险兼具的地方,将冰雪踩在脚下。
同郭亮亮一样,分中心全体参建人员都在不断地习惯着高原、适应着高原,也在持续地贡献着力量。在他们有些略显笨拙的身影中,藏着牦牛一般的矫健。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独特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工作目标,更源自责任担当。
“雪莲”在盛开
丁建峰在大家心中,一直是老大哥一样的存在。作为一名退伍老兵, 51岁他的工作履历可谓可圈可点,从北国雪原到南海之滨,从戈壁大漠到江南水乡,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半辈子都是跟着项目飘,项目在哪儿,心就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大半生的奔波之下,也让老丁有了可以退居后方的条件。后方公司多次表示,愿意为其调整到稍微清闲的岗位上,让他不再奔波,好好休养身体。但是,忙惯了的人怎么能轻易闲下来。在得知高原铁路项目驻地建设需要人手时,他第一个报名,就是要让自己在退休前站好最后一班岗。在几番的交涉之下,公司领导终于同意,他也如愿奔赴高原铁路建设一线。
老丁所负责的,是标段内76个水泥粉罐和4个搅拌站的制作、加工、拼装任务,属于项目的大临工程,工期紧、任务重、建设标准高。
“你要想干,总有一百个办法。”老丁的这句话让所有参建人员深有体会。
地处高原山区,温度是每一项工作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粉罐作为拌合站贮存水泥、粉煤灰等物料的的核心,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不同受力部位对焊缝有着不同的焊接要求,而焊接质量对于焊接作业时的环境温度有着十分严格的限制,采取冬施措施的情况下,还须在-5℃以上才能进行,否则焊缝质量将无法保证。要满足这个施工条件,焊接人员必须在下午1:00~4:00这三个小时内完成当天的粉罐每节的初次焊接,再进行吊拼装作业,次日再完成整个粉罐的加焊。
可是焊接完成后,下一步与起吊作业的无缝衔接又是一个难题。天寒地冻之下,冻僵的不仅仅是人,就连吊车也只能等到中午十一二点天气回暖才能开展作业,这样工程进度被大大压缩,老丁和大家一样,看在眼里也急在心上。
为了保证工期,作业队的焊工们用尽了各种办法,给吊车的液压管道盖棉被保暖,用碘钨灯烤油箱、液压管道等保暖,都没有奏效。这时,老丁多年储备的工作方法为工程帮了大忙。
丁建峰带着同志们顶着严寒和高原反应,每隔一小时对室外温度进行记录,积累了一定的数据后,他和作业队伍沟通商量,安排专人每晚轮流值班,晚上十点之后,每隔两个小时发动一次吊车,把拔杆回转、起吊等动作全部做两遍,保持吊车的液压系统相对正常。这个方法很有效,吊车满足了在次日早上八点左右使用的条件。
在极度寒冷的情况下保障吊车不间断工作,在业内人眼中都是个“奇迹”。当有邻近的吊车司机问起他们的方法时,队伍中技术员半开玩笑的说,你们见过凌晨四点高原上的点点星空吗……
丁建峰本来就患有高血压,在现场指挥期间脸色始终处于潮红状态,血压将近200mmHg左右,他全然不顾。时常拿20年前上青藏线的工作状态,来鼓励和感染周边的工友克服和抵抗自然环境的恶劣。他身上必备的降压药,往往是上工地前先吃上一片,高原反应很明显了,中途不舒服了,就加量服药进行缓解。
又一次连夜指挥倒运加工材料近30个小时后,丁建峰突然头晕目眩,差点儿摔倒在冰雪里。老丁慢慢背过身,吃力得倚住车帮,颤巍地从口袋里掏出降压药,却怎么也拧不开瓶盖。他悄悄地拉住身边的一位职工:“赶快替我打开药瓶盖,不许告诉大家。”
“苦地方、险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在老丁的影响和带领下,历时15天,第一座搅拌站12个粉罐拔地而起,紧接着是第二座、第三座……五个站的立罐时间、制罐进度等每个时间节点都能按照项目的要求如期完成,成为分中心在前期标段内大临建设的一个亮点,也为施工单位拌合站早日投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雪莲傲雪而生,在极度严寒的环境中绽放出纯真洁白的花朵,在其他植物无法生存的环境下巍然拥抱着风雪。雪莲开花需要五年,像丁建峰一样奋战在高原铁路建设中的老党员、老同志数不胜数,他们用忘我的工作精神对抗雪域高原的极端环境,用雪莲一样的品质温润着同事,作出了表率,也激励着年轻职工用下一个五年让生命在铁道旁酿出一段芬芳……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高原铁路则是铺在雪山与白云中的天路。在大家眼中,能够参与并顺利完成高原铁路建设的一项项工作任务,不懈怠半分,就是对上级和公司交予这次光荣使命最好的答复。铮铮铁骨,誓言无声。他们用智慧和汗水一点一滴铺就着通天大道,把最深沉的爱,深埋在这雪山和白云之间,铸就着他们的无悔人生。他们,也不愧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路先锋”,在雪域高原用赤城书写着属于筑路人的不尽风流。 (通讯员 陈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