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经历,都是一笔财富;每一次历练,都是一种成长。”中铁一局高原铁路11标项目三分部安全质量总监潘忠江这样总结他从业以来的感受。
潘忠江2011年参加工作,算下来至今已过去了11个年头。11年间,东疆戈壁苦寒之地的G7京新高速明哈段、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若民高速公路、藏北高原当雄县海拔4480米的G6京藏高速那拉段、川西高原巴塘县海拔4200米的高原铁路德达隧道都留下了潘忠江这个辽宁小伙的筑路足迹。
“你这‘运气’好啊,干的都是环境原生态的项目。不过你也是我见过的,这种环境下还一直保持一股冲劲的人。”熟悉他的老职工打趣地对他说。
沙漠戈壁6年,青藏高原5年,艰难困苦的环境铸就了潘忠江勇毅、担当、果敢的性格和面对急难险重的任务当先锋、打头阵、有作为的工作作风。
2021年11月,潘忠江接到公司通知,从西藏那拉高速项目调入高原铁路项目。能参建高原铁路世纪工程,再次奔赴雪域高原建功立业,潘忠江内心是无比激动的,第二天便立即动身到项目报道。
按照业主及局指挥部要求,项目驻地和拌和站必须在2月份建设完成,2022年2月15日必须达到出灰条件。潘忠江主动请缨,承担起了拌和站的建设任务,并向项目领导立下军令状,保证按期保质完成任务。
说起来容易干起来难。冰天雪地、气温达到零下20度,冬季施工组织困难,高原反应、人员正常行动都比较艰难,更别说干活;拌和站与便道被河流阻隔,仅有一根木头通行,材料、商混进场困难,无水、无网、无大电;场平土方量大、工期紧、任务重;临近春节,劳务作业人员进场缓慢……
这些客观问题给了满怀斗志的潘忠江一个下马威。好在经过明哈、若民与那拉项目的历练,这些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他及时调整心态,不讲客观,只从主观上想办法、谋出路。“他当时就立即联系物机部,进场挖掘机、装载机共12台机械立即开展土方作业,用时X天便完成了拌和站的场平工作。一面和工程部、物机部对接确定方案,搭设钢便桥,保障后续材料和商混进场。”三分部负责人常文军说。
场平工作结束后,商混又成了新的“拦路虎”。因高原铁路巴塘段各单位大面积开工,当地的商混需求量立即供不应求,三分部拌和站位于原始森林中,仅从山口的波戈溪乡到拌和站就需1个小时,且全是崎岖的山路,大雪封山后,商混将无法运输。
潘忠江回忆到:“为了保证施工进度不受商混影响,一面联系商混站,派人蹲守,想方设法多拉商混。同时不等不靠,和工人们一道自拌砂浆。”没有自来水,潘忠江和同事们就拿着工具去山上引水、去河里凿冰取水,自己动手将一铲铲的沙子、水泥,一盆盆水倒入搅拌机中。拌和站地平一共用混凝土800多方,其中600多方都是潘忠江带着工人人工拌制的。
冬季施工,混凝土质量是重中之重。拌和站附近温度整天保持在零下10度以下,晚上达到零下20度以下,打完一片后,潘忠江就带领大家搭棚子、支炉子,为刚打的混凝土搭设一片暖棚。
“当时刚进场,没有大电,只能依靠柴油发电机发电,每个宿舍只有一个小太阳取暖,晚上大家伙睡觉的时候盖两床被子都冻得睡不着,好多同事晚上都到混凝土养生的棚子里来取暖。”潘忠江笑着说。
潘忠江每天早上起来就开始干活,中午简单吃个饭又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拌和站这不大的场地,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3万步以上。仅仅负责拌和站建设的2个月,潘忠江就瘦了30斤。
由于长时间的紫外线照射和高强度工作,没有过多的时间收拾自己,有时出门办事时,经常被当成了当地的康巴汉子。
潘忠江特别喜欢笑,看到他的笑容似乎觉得这环境也不苦了、工作也不难了,一切都是美好的,充满期待的。“干工程,就是过五关斩六将,破解一道道难关,最终赢得胜利。困难终究会克服,收获最终会到来。这也是这项工作最吸引我的地方。”
今年春节期间,正值项目开工大干,所有的参建员工都选择了坚守工地。从进场至今,潘忠江也只在今年8月回家了几天。
女儿常常问他,“爸爸,你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呀?”“等路修通了,爸爸就回家了。”潘忠江说,“我这没啥说的,大家都一样。工程的建设需要我们在工地,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等这条路顺利通车了,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通讯员孙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