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3日
切实发挥“四个作用”精准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铁一局白芝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做法及成效
文章字数:1851
  近年来,在各级组织的关心和帮助下,中铁一局白芝勇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切实发挥稳定器、助推器、加速器和孵化器作用,精准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下面,就工作室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筑牢职工创新创效根基
  工作室自2013年4月成立以来,被授予陕西省和全国技能大师工作室,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始终立足“八有”标准和“六有”目标,充分发挥了职工创新创效的稳定器作用。一是运用政策优势。工作室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7人,配备高精度智能型全站仪、精密电子水准仪、GNSS接收机、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无人机等仪器设备50余台(套)。中铁一局连续四年对工作室投入专项经费25万元,工作室先后获得陕西省人社厅、股份公司工会等专项经费支持。积极参加陕西省总工会“大国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参与职业院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群建设,推动工程测量室理论和实作水平提升。二是运用资源优势。2022年投入专项经费15万元,对工作室进行整体改造,推动软硬件设施提质升级。作为中铁一局测量实作培训基地,工作室承担着新员工测量和转岗人员测量技能培训。并与长安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联合开展科研及人才培养,推动优势资源向工作室聚集。三是运用联盟优势。作为中国中铁工程测量劳模创新工作室联盟理事长单位,以联盟成立启动会为契机,积极统筹、协调中国中铁系统内25家成员单位,开展成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推动职工创新创效可持续发展。
  二、聚焦重点难点工程,拓展职工创新创效触角
  工作室作为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载体,在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充分发挥了项目管理的助推器作用。一是聚焦施工重难点。工程测量是施工的“眼睛”,为每一步施工指引方向,没有测量,施工寸步难行。工作室先后在浩吉铁路、潍烟铁路、郑万铁路和川藏铁路等重点工程挂牌成立了工作站,推动职工项目创效行动,贴近施工一线,解决技术难题,为建设精品工程保驾护航。二是聚焦技术创新点。工作室2021年立项开展的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监测系统应用研究,为浩吉铁路集义隧道竖井整治既有隧道监测等提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基于这项研究获得两种专利及两项软件著作权。三是聚焦品牌闪光点。在陕西省第四届、第六届科技节中,分别获得技术工人培训优秀课程、讲座、绝技绝活一等奖和陕西省职工优秀创新成果三等奖。
  三、依托科研竞赛平台,提升职工创新创效质效
  工作室立足工程测量领域,加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了科技研发的加速器作用。一是紧盯工程测量科技前沿。近三年,工作室完成“一种改进的高速铁路CPIII标志”等国家专利14项;《天狼星无人机在高铁施工中的应用》等10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级和省部级核心刊物上发表;编制工艺工法7项,保证了工程安全质量,提升了研发能力,实现了降本增效。二是聚焦信息化技术前端。工作室主持研究的“无人机+BIM助力施工现场管理技术研究”项目,提升了现场管理质效,荣获2018年度中国中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三是引领技能竞赛前茅。工作室主要成员担任中铁一局工程测量技能大赛专家委成员,负责执裁、培训、指导工作。组织中铁一局代表队参加2021年陕西省一类职工技能大赛工程测量员决赛,包揽个人前8名,李家强荣获第一名。
  四、培育技能人才队伍,激发职工创新创效活力。
  近年来,工作室不断加强工程测量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了人才培育的孵化器作用。一是突出劳模精神引领。工作室坚持以“让技能变成本能,才能精益求精”的理念带队伍、练技术、强管理,成员中有全国劳模1人,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中国中铁劳动模范1人。二是突出工匠精神引领。工作室现有1人荣获首届“央企楷模”“中国质量工匠”称号,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功勋工匠”名录。2人荣获陕西省“三秦工匠”称号。目前,拥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14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1人。三是突出导师带徒引领。1人荣获“陕西省带徒名师”和“中国中铁高级内训师”称号,先后培养出150多名技术骨干。11人次被授予“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陕西省工程测量技术状元”“陕西省技术能手”“中国中铁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我们将学习借鉴各兄弟单位的经验做法,一如既往地开展好劳模创新工作室各项工作,为精准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此文为中国中铁首届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成果推介交流活动启动会经验交流材料)(通讯员李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