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1日
那18天真的很苦,但回忆很甜
——中铁一局泸定9·5地震灾后重建纪实
文章字数:2312
    安装安置房主体结构。

  天刚蒙蒙亮,袅袅炊烟起,伴随着清脆的几声鸟鸣,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安置房区内逐渐热闹了起来,晨练、散步、购买食材,每间安置房门口飘扬的国旗鲜红耀眼,昔日因地震倒塌损毁的场景已成为记忆,初到这里的人已然看不出地震时的景象。
  11月初,记者在中铁一局建设的灾后重建2号安置点见到了负责项目收尾的段静。他是安置点建设的现场负责人,回想起那灯火通明的18个日夜,他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告诉记者,2号安置点的建设要从地震当天说起。
  山摇地动,房屋垮塌,成千上万名群众困在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发生的深山峡谷……作为“共和国的长子”、铁路建设的排头兵,9月5日地震发生后,中铁一局四公司第一时间向甘孜州委州政府、甘孜州交通运输局递交请战书,主动请缨参与抢险救援工作。9月11日,四公司完成磨西镇磨岗岭C079公路7.2公里抢通任务。供给“生命线”抢通了,随着天气日渐转凉,受灾居民如何安置成为了新的难题。
  图纸背后的“顾虑”
  9月11日下午,四公司接到援建磨西2号过渡安置点的施工任务。764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8平方米,96套安置用房,可供228人居住的过冬安置房建设,但工期只有18天。
  为了早日建成过渡安置房,项目采用规划设计、现场施工、行政审批同步推进的方式,协调各方资源加快建设进度。建设初期,两天的计划工程量往往缩短成一天干完,第二天施工任务前一天晚上施组倒排,管理人员盛好饭刚准备吃,因为现在出现问题急忙赶去解决,回来时饭菜已经冰凉。“建设中兼顾入住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居民生活区域范围,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国道318项目副经理段静说到。
  在没水没电的建设初期,发电机在保障现场施工需求的同时仅能负担一个插排上,8台电脑持续高负荷工作着,王战、党延升、陈得勇等设计组成员时刻盯在电脑屏幕面前,考虑最多的是受灾居民居住的安置房是否经济实用,且有完善的配套设施。经过4天的探讨研究、反复修改,安置房建设图纸在电脑上绘制而出,图上统筹规划了与居住人口、村民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居住用房、公共卫生间、公共浴室、公共厨房等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还配套有超市、活动室、卫生室、警卫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外在美”与“内涵美”并重。
  451人,18天攻坚
  烈日当空,“毒辣”的阳光晒脱了建设者们一层层皮肤,又时常因连续不断的强降雨造成现场被迫停工。工期紧、任务重,51名管理人员和400余名施工作业人员顶着烈阳、冒着暴雨接力搬运着物资、机械设备不停歇地平整着场地。
  早日建好安置点,让磨西镇受灾村民恢复正常生活,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望。施工现场有个特别的地方,安置点大门正对面位置的水泥平台上放着一个小凳子,从那个位置望去,施工现场尽收眼底。四公司副总经理童燕良每日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这个凳子上,聚焦现场重点问题,严密组织,规划布局、基础设施、主体建设、管道安装等施工内容,对建设的质量、安全和进度等进行全程监督。
  “磨西镇安置房项目进展到哪一步了,施工人员还是太少,必须加人。”受疫情和灾区环境的双重影响,大多数劳务工有为难情绪。四公司副总经理王森剑想尽办法从成都、德阳、雅江等地调配安置房建设所需的工种、物资、材料。高峰期时施工人员达到了400余人,有力保障了工地用工需求。每晚20时准时召开的交班会上,王森剑会将当日的施工情况进行通报,根据计划施工时间节点,现场向进度落后的施工单位定点催告,督促提高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确保施工建设稳步推进。
  “一面党旗”引领攻坚。作为一名有着31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四公司专家组成员宋立民带着参建人员全天候驻守工地,倒排工期、按表推进,实时解决问题,开启“工人倒班、党员加班、机械不歇班”的工作模式,把党旗插在灾后重建的最前沿,施工现场一天一个样。
  “施工过程中强降雨天气给我们带来了极大影响,我们提前挖设排水沟渠,硬化材料进场路面,及时抽排场地积水,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推行‘小雨不停、大雨披雨衣、昼夜倒班赶工’施工模式,确保工程按期推进。”国道318康定过境路项目工程部长于世浩说到。
  国道318康定过境路项目负责人屈晓力探索创新“流水线施工法”,通过安排施工计划、现场调度等,有序组织分批施工、交叉施工、错时施工等流水作业,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进度。
  “拎包入住”细节满满
  9月28日,2号过渡安置点顺利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国道549项目技术负责人高攀是安置点建设技术组成员,他向记者介绍道:“细细观察不难发现,安置点内的路灯采用电能和太阳能相结合的双电源供电方式,节能环保的同时方便居民在阴雨天气也可以维持正常的照明;磨西镇雨季降雨量大,房屋屋顶采用四坡面结构,相较于传统两坡面结构,在更具美观的同时,大大提升了房屋的排水效率;根据居民年龄分布情况,房间内的电插座科学设置在符合大众日常使用的位置,居民只需稍微弯下腰,不用再蹲下使用;安置点中段设置有踏步楼梯,将A、B、C区域关联在一起,消除了地面高差对于活动区域的影响。”
  “安置房内明亮宽敞,各种生活设施应有尽有,小区内还设有专门的休闲娱乐区域,让孩子们可以在那里尽情玩耍。”顺着磨西镇居民次仁旺姆的眼神看去的方向,远远望去,安置点内一幢幢以灰白为主色调的安置房,在茂树绿草围绕的背影下像极了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长卷。在温馨舒适的环境中,受灾居民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国庆佳节……
  省住建厅、州交通局、海管局相关领导仔细查看着安置点内各项生活设施设备和居民生活情况连连点头,亲身见证这一切的磨西镇安置点项目管理负责人冯仕增,对建设者们18天辛苦的付出给予了高度评价,“中铁一局在这次过渡安置点建设工作中充分展现了国企的责任与担当,为灾区群众灾后安置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持,磨西镇人民不会忘记。”
  (通讯员 吴万超 陈敬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