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2年12月29日
胡杨·红柳·骆驼草
常彦杰
文章字数:2955

 筑路人四海闯荡,浪迹天涯,哪里有路筑,哪里便是家。“半年一年不嫌短,三载五载最寻常;奇貌秀景无暇及,只为天堑通途忙。”一局人为连通欧亚大陆桥,曾四次到新疆,披星戴月、战天斗地数十载,献了青春献子孙的经历,就是对筑路人特质的充分展示。
 新疆是晚清重臣左宗棠抬棺西征、打败侵略者收回的失地。在那片占有国土六分之一面积,相当于3个法国、4个日本、16个韩国,约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东疆到北疆,再到南疆的戈壁沙海、天山雪域,到处留有一局人的足迹和汗水。问及这些筑路人,新疆什么地方值得一游?不约而同的回答是:大漠戈壁。那里可以感受祖国之博大。别的地方他们压根就没去过。其实新疆地域辽阔,旅游景点多了去了,既有历史遗留下的人文景观,又有像南方那样的湖光山色、湿地湾流的秀丽,更有北国峡谷叠翠峰峦的雄奇秀丽。尤其连绵起伏的雪山草原那万马奔腾的气势,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观辽阔,在内地是难得一见的。筑路人专注于筑路,哪有时间和心情去游山玩水啊。问及他们对什么草木印象深刻?异口同声的回答是:胡杨、红柳、骆驼草。它们能让人见识生命力之顽强。是啊,大漠戈壁生长的这些植物,汲取了日月星光的能量后,耐高温、耐干旱、耐寒冷、耐盐碱,面对能飞沙走石的狂风也是毫无惧色的。有打油诗为证:
“大漠戈壁有三宝,
胡杨红柳骆驼草。
烈日炙烤嫩叶展,
寒天暴冷舒枝俏。

干旱盐碱旺根扎,
拔山狂风健枝摇。
天公造恶苦心志,
我自狂狷我自豪。”
 那里夏季干热,冬季清冷。职工的“家”就安在广袤无垠的大漠戈壁,孤寂无人,干旱少雨。经常要在颇有拔山气势(曾有过刮翻火车车皮、撕裂货车盖布,飞起的沙石击碎客车临风面玻璃,车体油漆被打光的情况)的暴风和卷起碎石和沙尘狂舞的环境中战斗和生活。每天最赏心悦目的便是陪伴在侧的大漠戈壁守护神——胡杨、红柳、骆驼草。它们能在这样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拼来一席生存之地,令人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翻翻朋友圈的微信用名,有“西风胡杨”“追歌胡杨”“大漠红柳”“戈壁骆草”……唱响祖国大地的《骆驼草》《红柳赞》《胡杨颂》的优美歌声说明,它们的顽强秉性和可贵的品格,已成为国人的一种精神象征。那苍劲有力、温婉动听的歌声不仅是对这几种草木的讴歌,也是对有志者追逐梦想,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的礼赞!它们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与我们的戈壁筑路人的意志品格是何等的相似啊!
 这几种草木不与喧嚣的百花争奇斗艳,耐得住寂寞,一生一世,一心一意,代代相传,守护大漠戈壁的境界;在艰苦卓绝、挑战生命极限的环境中风骨凛凛,坚毅自强,傲然挺立的倔犟品格;用最少的索取,以毕生经历,与命运抗争,守家卫土,为人类奉献爱心的意识,不正是我们筑路人在荒原深壑忠于职守、开路架桥、挑战自我、奉献社会、实现最大人生价值所具有的修养和品质吗?在新疆这片热土上,它们与筑路人休戚与共,互为榜样,竞相展现作为,寂寞孤单时相互为伴,苦累疲惫时彼此鼓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响应毛主席继续修通兰新线的号召,一局数万人齐集于天山南北、大漠戈壁,展开了气势磅礴的修筑兰新铁路的大会战。在穿越天山隧道群的施工中,一局人不等不靠,用马灯、汽灯照明,撑钢钎、抡大锤打眼放炮,靠抬大筐、手推车出碴,干得风生水起。在一年就有半年寒冷季节、地质复杂、空气稀薄、山峦起伏、河谷连绵的乌鞘岭开山、架桥、筑路基,干得热火朝天。数万人那声震寰宇、波澜壮阔的会战场面,与遍布在大漠戈壁零下十多度的寒冷中的千千万万棵红柳树、骆驼草相互映照,交织出一曲曲动人的英雄赞歌。在“百里风区”,一场接一场的大风刮得地动山摇,昏天黑地。筑路人正见缝插针地大干,兑现着“小桥不过日,中桥不过月”的誓言,与之映衬的便是簇簇红柳那坚韧柔软的枝条,连带着丝丝缕缕的粉花绿叶,颇有节奏地起起伏伏舞动,以柔克刚,以柔制狂。狂风愈狂,红柳愈韧,令在飓风肆虐中奋力抗争的筑路人的精神为之振奋,备受鼓舞。在疙瘩台“千人万方”的土方会战中,火工品奇缺,怎么办?自己动手造。三名筑路人,为寻找自制火工品原料之一的硝,在茫茫戈壁风沙中迷了路。夜晚,他们紧紧依偎着红柳的浓枝穗叶花丛,等待黎明的到来。水尽粮绝三昼夜,是红柳那勃勃生机,唤起了他们生命的顽强……近千吨的硝,还有熬硝和取暖用的煤,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找到的。166万多立方米的土石方,就是靠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提前完成的。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他们与朝夕为伴的红柳,终于一起迎来了铁路铺通时那扣人心弦、震耳欲聋的火车汽笛声!
 七月的太阳像火炉一样烧得正旺,大漠戈壁无遮无掩。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枝条如钢丝,根须似铁爪”的骆驼草,依然生机盎然,“顶沙的叶生得壮,迎风的杆长得俏。”与之为伴的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筑路人正昼征夜战、修筑增建的兰新二线。哦,那是瞭墩车站的站场改造工地。烈日炙烤下,上百人汗流浃背,正紧张有序地在规定范围熟练地拆除轨道。拆卸、抬枕、移轨。紧接着几十人齐心合力将一副预钉好的道岔向既有线的已开口子拨去!“一、二、三,嗨!一、二、三,嗨!……”号子声震天价响,几十根撬棍整齐划一地向着一个方向施力,大约用了半小时便拨接到位。继之开始起道上碴,一锹锹旧道碴快速扬起,飞起的灰尘沾在筑路人的脸上、工作服上,沉下去的石碴散在了两根灰枕头之间。接着两人一组,对站着同时举镐把道碴砸实在灰枕头下。水平方向达标后便与既有线连通,恢复行车……“开天窗”两个小时,只用了九十分钟。生长在轨道两侧的骆驼草微微颔首,它们是在为挥汗如雨的筑路人表示祝贺和敬意。
 艾比湖畔最引人注目的植物便是胡杨了,它状貌独特,造型奇异,姿态优美。躯干饱经沧桑,横卧的象龙,斜竖的象狮虎。嫩枝上的叶片狭长如柳,老枝上的叶却圆润如杨,颇具观赏价值。修筑北疆铁路蘑菇潭至博乐段的筑路人备受鼓舞和感染的是它无惧烈日灼烤、寒流摧残、风沙扫荡、盐碱腐蚀的特质。是胡杨的陪伴,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把艰难困苦踩在脚下。那是一个寒冷早到的秋季。艾比湖畔胡杨叶黄,芦花飘荡。五名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测工,背着仪器图纸,清晨六点,便迎着从阿拉山口吹来的大风,徒步数公里,去盐碱滩头照图精测,寻桩放线,确定桥涵具体位置。饥啃干粮,渴饮凉水。困乏时,看着胡杨树的枝叶在狂野的大风横扫下陪伴沙粒翩翩起舞的样子,便来了精神。一直干到晚九点,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返回住地。每天在湖畔沙滩上与胡杨为伴十多小时,就这样近30公里的线路,35座桥涵的精确位置,5天时间便搞定,为线下开工,组织大干,遍地开花,争取了时间。那真是“龙虎(指胡杨的躯干)相伴壮心志,黄叶摇枝(狂风吹胡杨枝叶的情景)添精神”啊!
 从开始修筑兰新线,至今已过去近70个年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兰新线通车。九十年代中期兰新复线通车。期间的北疆铁路,南疆铁路也相继建成。伴随着火车的悠远笛声,大漠戈壁的胡杨、红柳、骆驼草生生不息,它们精神抖擞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为荒凉添生机,为骆驼供给养,为固沙作围墙。胡杨已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一抹亮丽风景。筑路人也在继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兰新高铁早已开通。它们与他们都在享受着付出的快乐,奉献的快乐……它们表现出的精神风貌是筑路人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值得我们永远传颂和讴歌礼赞的。他们与它们相濡以沫几十年结下的情谊是牢不可破的,也会代代相传的。
 (作者单位:离退休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