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3年02月03日
志于成冰
——记中铁一局五公司宜兴铁路项目部技术员马钦冰
文章字数:1474
  “我习于冷,志于成冰。冰,寒于水且坚于水,水若成冰,定要忍得住苦难,耐得住严寒,人也如此。”——说起他名字的由来,23岁的马钦冰用这样一句别有深意的话解释。
  正如他所说,在宜兴铁路长岗岭隧道2号斜井的施工现场,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马钦冰穿着雨鞋,戴着早已被混凝土包围了厚厚一层的“灰色安全帽”,扛着全站仪和各种测量仪器穿梭在隧道里的各个角落,伴随着各种大型机械设备的轰鸣声测量、放线、报检、3D扫描、工序验收……繁琐关键的工作,这一干便是一年多。经过在宜兴铁路一年的现场学习,他已经从一名学生成长为项目技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2021年7月,毕业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的马钦冰通过线上招聘与中铁一局五公司结缘。和身边的大多数同学选择专业更加对口的石油就业方向不同,从小就喜欢挑战自我的马钦冰选择了更具挑战的建筑行业。
  还在大学时,“基建狂魔”的称号常常萦绕在他耳边,缔造超级工程便成了他理想的职业。
  理想主义的花终究开在了现实主义的土壤里。
  来到项目部之后,每天充实的工作逐渐冲淡了大山深处的寂寥。在这个过程中,马钦冰所在工区的负责人景良君和副经理刘光洪,这些拥有多年现场管理经验的“行家里手”给予了他很大的引导和帮助。
  马钦冰刚来不久,他所在的工区就遇到了棘手的问题:长岗岭隧道2号斜井辅助坑道进正洞需要进行挑顶施工,一项对技术工作要求非常高,施工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极具挑战的工作落在了他们肩上。
  为了确保整个过程顺利进行,工区技术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房间中的讨论声在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热烈。他们反复对比论证每一个方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在过程中反复进行模拟,做到心中有数。挑顶的过程是由小断面扩大到大断面,使用的异形拱架十分罕见,这要求关键工序必须时刻现场盯控,时刻关注围岩变化确保施工安全,最晚的时候直到凌晨5时30分,马钦冰才拖着疲惫的身躯从隧道回到宿舍,披星戴月的坚守只为挑顶环节不出任何差错。
  2022年1月13日,长岗岭隧道2号斜井首次使用大机实现顺利挑顶,为项目大机施工和挑顶技术积累了宝贵经验。除此之外,长岗岭隧道2号斜井工点曾首次将平均线性超挖控制在13厘米以内,骄人成绩的也见证了技术团队的努力和坚持。在技术主管的带领下,马钦冰和同事们对每一次爆破后的数据及时采集进行分析比对,每天和工人交流研究周边眼的间距、装药量、外插角度以及长短眼如何结合等关键数据。
  “很多知识都是来自施工现场,工人提供的方法思路更贴合现场,比书本中的要高效和实用,经过用心交流,耐心倾听工人的声音,可以找到更加贴合实际的工作流程,这种方法比在电脑上查资料有效多了。”马钦冰说道。
  见习期满后,面对身份的转变,马钦冰坦言见习期学习的新知识偏多,现在更多是感受到了一种责任感。
  在谈到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时,马钦冰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宜兴铁路项目包含了路、桥、隧各个领域,是综合性十分强的建设项目,现在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公司提供的平台练就一身过硬本领,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扎根现场、服务一线。
  经过一年的学习锤炼,马钦冰展现出来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同事的一致认可,并在各类技术比武和测量比赛中都名列前茅。
  面对成绩,他始终谦逊:“比我们更优秀的前辈数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祖国铁路建设的一线,默默付出着,我们年轻人更应该努力奋斗。”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如今的马钦冰将初来工地时的初心和满腔热血化成自己前进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青年党员,他用自己的行动展现着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担当,用自己的初心和理想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于大山深处谱写着青春的人生华章。(通讯员黄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