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0日
奋斗作蛟龙勇于穿江海
——记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厦门电力隧道项目工程部部长吕江龙
文章字数:2300
  “这个小伙子真的很下功夫,工作没几年,不仅过了BIM二级,还考过了一建。”一谈起吕江龙,项目上的同事们都赞不绝口,“他技术过硬,为人热情,是大家公认的‘金牌部长’。”
  他们说的吕江龙是中铁一局城轨公司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项目的工程部部长。作为“95后”的他,不仅取得了BIM一、二级技能证书和市政专业一级建造师证书,还因为团队意识和业务能力强,同事都认可,群众基础好,在去年的民主测评中得了满分。
  勤学好问磨炼本领
  2016年7月,吕江龙从西南交通大学毕业,怀着一腔热血和憧憬来到城轨公司,奔赴厦门地铁3号线过海段项目建设中,开启了他职业发展的第一篇章。
  厦门地铁三号线五~刘区间是中铁一局首条过海盾构隧道,区间海域地层复杂、施工风险高,是厦门地铁集团及中国中铁特级风险项目。
  “一到项目上才发现要学的东西太多,就好像一个插班生拼命地想追上课程进度一样。”作为见习生的吕江龙,在现场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专业技术知识,经常追在师父身后询问,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快速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去。
  短短一年后,他便已经成长为项目技术骨干,能够独立负责现场的技术管理,可以快速的从五六十页设计图纸中找出对应的细部做法,按照设计要求指导现场施工。
  做好现场管理的同时,吕江龙还积极参与到项目科研工作中。作为中铁一局首个过海超高强度硬岩盾构项目,厦门3号线跨海段隧道面临诸多挑战。在多方技术指导与科研攻关下,吕江龙和他所在的技术团队顺利完成了过海泥水盾构始发、掘进、洞内弃壳接收等工作,并攻克了5.38bar超高压进仓作业、海上冷冻修复盾构机刀盘刀箱等世界级技术难题。项目两项科研课题分别获中铁一局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形成多项工法、专利成果。急难险重大展身手
  2020年初,厦门过海段项目即将收尾,吕江龙走马上任广州11305项目工程部副部长。
  广州号称“地质博物馆”,地质条件复杂多变。该项目承建的区间是11号线环线唯一一段灰岩溶洞发育区段,地质极为复杂,盾构掘进要穿越灰岩、炭质灰岩地层,溶洞发育强烈,基岩分布极不规律,岩面高差起伏大,就好像心电图的波形一样。
  “盾构机要穿越众多溶洞,施工面临巨大的风险,刀盘磨损也很厉害,区间双线共开仓15次,更换单刀350多把,双刀32把。”吕江龙回忆起当时在广州11号线的那段经历,依然记忆犹新。
  为了确保盾构安全掘进,吕江龙牵头组织了盾构区间的溶洞处理工作。他积极与各参建单位沟通,通过研究文件、规范、图纸等相关要求,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地铁区间溶洞处理工作流程及资料模板,最终采用跨孔CT法及地质雷达探测区间沿线、建构筑物下方地质及溶洞大小分布情况,通过超前加密,加强了溶洞的注浆处理,为盾构掘进扫清了障碍。
  盾构掘进期间,吕江龙总是有着操不完的心。他不断修改完善方案,时刻关注盾构掘进参数和地面沉降情况,在现场和办公室之间连轴转。最终,在他和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盾构姿态和地面建构筑物始终处于全面受控状态,盾构区间安全平稳地实现了贯通目标。面朝大海再启新程
  2021年11月,厦门电力与清水进岛隧道项目公示中标,该项目存在临海抛填石地层深基坑、复杂地层超长距离过海泥水盾构、复杂地层大直径长距离泥水顶管等多重技术难题。
  作为有着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吕江龙再次被调回厦门,担任项目工程部部长。重新回到厦门,又一次面对这一湾平静的大海,他思绪万千。这一次,他已不是当年跟在师父后面“赶学习进度”的稚嫩见习生,而成为了担负起了项目解决跨海难题的“顶梁柱”。
  “每一次跨海,都是一场修炼。”吕江龙说,“回到厦门,我就在不断地思考,我要如何才能做得比上一次跨海时更好。”于是,他全身心投入到前期策划中,他的身影活跃在项目每一处需要他的地方。
  吕江龙牵头落实项目各项策划安排,完成了一系列的技术策划和设计优化调整变更,取得了显著的增收创效成果。在中国中铁大商务管理暨项目管理效益提升三年行动督导检查期间受到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他积极推动岛内段顶管变盾构工法变更策划落地,极大程度上降低了“长距离+高强度硬岩+孤石及基岩突起+曲线顶进”四重难度下大直径顶管的施工技术风险。同时,吕江龙运用自己曾在厦门参与跨海段施工的经验,与项目各部门一同高质量地完成了临建生活区布置、设备材料选型、安全与标准化策划、商务管理策划等工作。
  经过多年的锻炼,他性格外向、敢讲敢为,在对业主单位、政府单位的多次工作汇报中表现优秀,被项目领导调侃为“项目发言人”。授业解惑薪火相传
  2022年7月,新一批学生来到项目。吕江龙作为分配到工程部见习生的导师,手下一下子多了10名学生。
  他发现新入职的学生们表现出对工作的迷茫,不知从何下手。“我要为他们引一条路,撑一把伞,尽我的全力去帮助他们。”
  他结合几年来的工作经历与经验教训,设身处地为学生们制定了见习计划,并将工程部的工作梳理成思维导图,为他们初步建立起一个总体的思维框架。在日常的学习指导过程中,吕江龙要求见习生们每日下班给他发当日总结,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点评与详细的答复。
  而对于各类技术资料的编制,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流程。“先给他们讲解原理与要求,而后让他们直接上手编制方案资料,等他们交上来我再一一检查修改指导,直至专业性、可操作性都没问题才通过。”
  正是这样一次次手把手地教,他的徒弟们才渐渐地能够独立完成技术管理工作,逐步发展为新一代技术骨干。
  在项目领导眼里,吕江龙带领的工程部是当之无愧的“龙头部门”;在同事们眼里,他是奔波于工地与工位之间的“金牌部长”;在徒弟们眼里,他是勤于指导事无巨细的“好老师”。
  而他自己却常说,“我只是项目一名普通的技术人员,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让青春在祖国基建长河中绽放光芒。”
  (通讯员刘家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