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3年06月02日
制定最优方案仅用时两个半小时
红淖三项目最难三处拉线坑浇筑施工完成
文章字数:1680
  本报新疆哈密讯5月18日,红淖三项目积极应对不利条件,制定最优方案,利用天窗期突击完成三处拉线坑混凝土浇筑施工任务,消除工程卡点。
  在接触网施工中,拉线基坑浇筑是非常普通的工序,而红淖三项目,淖毛湖站至淖毛湖西区间最后三处拉线基坑施工碰到了难题。顺着项目工程部长杨敬龙的指引,笔者现场看到,三处基坑紧邻股道约两米东西向“一字”排开,已完成开挖、支模和钢筋编笼等前期工作。基坑南侧与机务段被一堵高墙隔开,北侧是东支线、西支线两条铁路营业线,距离人员进出通道900余米,周边车辆无法靠近,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看起来像一座“孤岛”。
  “混凝土罐车无法运达物料,如就地开展搅拌,没有作业场地,水泥沙石靠人扛肩挑进场也不现实,另外人工搅拌的混凝土也不符合施工规范。”杨敬龙介绍说,该区间共设计拉线坑62处,工程自进场后先后完成59处开挖和混凝土浇筑施工,剩余3处由于多重客观条件限制,施工受阻。
  “现场巡查发现,基坑四周有沙石松动。”项目副经理贾奎说,由于列车行驶产生的压力和震动,三处基坑均有不同程度的塌方迹象,如不果断采取措施任由发展,将会造成行车安全隐患。为此,项目部召开专题会讨论施工方案,“靠人工转运混凝土进场,将使工程量和施工成本大大增加,首先被否定。”贾奎说,如果采用水泥泵车从基坑北侧供料,一是距离太远,另外要上跨东支线铁路,超出了施工范围,同样不可取。最终,大家的想法归于一致,申请三级天窗计划,用轨道吊车在远端转运混凝土,完成浇筑工作。
  方案定了,项目部立即安排专人对其可行性展开调研。“天窗计划最多给3小时”“浇筑每个基坑约5方混凝土用量”“混凝土罐车远端停靠地点已确定”“轨道车需转运三次,每次转运往返一次时间大约20分钟”“驻站员、防护员、安全员以及作业队员人数配备已落实”。“通过将各方信息汇总分析,证明方案是可行的。”贾奎说。
  5月18日早晨8点,距离天窗点还有1小时,施工人员早早到场。班前会上对施工配合,岗位分工等各环节进一步确认,安全、技术交底同步进行。会后作业人员各负其职,将发电机、混凝土震动棒、消防器材、防护铺垫、木板等物资迅速布置到位。9点整封锁令下达后,轨道吊车一声长笛自东侧远远驶来,紧张施工就此展开。
  “倒,再倒一点,好,停。”混凝土罐车停靠稳当后,司机启动开关,混凝土旋即灌满料斗。轨道吊车司机娴熟地将料斗起吊到车上备好的转运钢槽上方,作业人员打开料斗仓门,第一方混凝土倾泻而出,经过五次重复操作,轨道车上的四只转运钢槽被装得满满当当。“用时多久”“20分钟”“车下人员现在撤离,车上人员下蹲扶稳,准备发车”。杨敬龙与作业队长赵宝强简单的交流后,用对讲机通知司机发车。
  900多米的转运里程,承载着众人急切的期待,望着缓缓驶来的轨道吊车,地面等候的作业人员已各就各位,蓄势待发。为了精确停靠在基坑位置,司机控制着车速,聚精会神关注对讲机随时传来的指令,驶近作业地点后,列车依靠惯性缓慢滑行。“好,停车”,接到指令司机快速响应。“哐当”“哐当”两声金属摩擦的巨响过后,轨道吊车稳稳停住,车上混凝土钢槽正对下方基坑位置,不偏不倚。确认安全后,地面作业人员迅速上前,架好落料木台,打开钢槽挡板,混凝土如泥石流一般瞬间涌出,车上人员与地面作业人员奋力配合,混凝土“听话”地流入基坑完成浇筑。
  “一个坑,5方料够吗?”贾奎问,“正好用了5方。”杨敬龙说。
  “宝强,时间够用,再次提醒咱的人,安全第一。”贾奎看了看手中的计时器,从开窗开启到完成一处基坑浇筑时间过去了45分钟,按这样算,浇筑后续两个基坑到工完料清,恢复施工场地,时间是够用的。作为现场总指挥,贾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其后两处浇筑大家显得得心应手,更加从容。
  “申请三级封锁计划,动用轨道车配合基坑浇筑,这在常规的施工中没有先例。”项目经理左超锋说,自工程进场后,施工人员先后克服严寒、大风等艰苦条件,推进各项施工任务稳步进行。本次现场投入人员35人,由于准备充分,现场组织得力,各环节默契配合,用时2.5小时,提前半小时结束天窗施工,充分展现出电务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勇毅品格。
  (通讯员王玉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