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卓信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有这么一批技术人员好比医院影像科和X光机、核磁共振仪打交道的医生——他们操作物探设备,给岩土工程看不到的地下情况“造影诊察”,为工程建设“把脉号诊”。而李璋雄,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刚毕业 初露锋芒
黝黑的皮肤,微胖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戴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话语不多,常常给人一种严肃的感觉。他经常工作的环境是简易的盘山土路,是陡峭的碎石坡,是高原上难走的山路,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隧道,此类场景,仅仅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个小小的缩影。他就是公司工程物探检测中心李璋雄。
2021年7月毕业于长安大学勘查及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李璋雄,作为检测公司第一批招聘的大学生,在这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酷爱学习的他,在刚刚参加完新员工培训后,就第一时间就钻到试验室熟悉检测设备。时任工程物探检测中心副经理、总工程师李希伟是李璋雄的直管领导,他告诉笔者,璋雄勤奋好学、喜欢钻研,理论知识扎实,特别是对隧道锚杆无损检测的判识与分析有着独到的见解。
记得去年梅龙项目正在面临业主检查,隧道锚杆是重点检查项目,检查组对隧道锚杆质量要求非常严格。在检查组到来之前,项目检测人员加班加点对打好的锚杆多次进行检测,确保隧道锚杆不出问题。当时大家对现场检测波形图进行了大量分析,发现检测过的锚杆中,有一根锚杆的波形存在较大争议。
在大家都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李璋雄却很快给出了结论。他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出这根锚杆的波形曲线杆底确实存在问题,认为锚杆杆底存在空洞,需要现场第一时间复检,后经现场验证后,发现存在注浆不满的情况,与实际情况判定结果吻合,最终顺利通过了业主检查,同时,指导了现场施工工艺,提高了锚杆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为项目顺利推进争取了时间。
路虽远 行则将至
2022年初,中铁一局高原铁路项目破土动工,李璋雄为了跟着自己师傅多学本事,便在公司的整体安排下,义无反顾地走向了高原之路。
他这一年多的工作生活并不一帆风顺,“我在内地也曾实习过,这里和内地差别太大了,第一个困难就是高原反应,常年待在低海拔地区,刚去实在是受不了,休息了一个多星期才慢慢好起来,所有的一切都需要重新学。”
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环境恶劣,高原的环境导致这里大雪纷飞、冻土覆盖、空气稀薄、荒无人烟;要在这里搞检测,意味着要跨越14条大江大河、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冬季气温最低能达到零下20多度,海拔落差有3000多米,检测难度已经不能单单用“大”来形容了,无疑是一块“世纪性的硬骨头”。而当时中心试验室从事物探工作的只有李璋雄一人,他虽然学的是勘查及技术与工程专业,但缺乏现场检测经验。
据李璋雄回忆,以前学的东西根本不够用,实际操作更是比理论知识复杂得多。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爬山,氧气稀薄,加上难走的山路,几乎每爬十来米,就要停下来歇息。他对高原项目的感受从刚来的“风景美如画、阳光热辣辣”变成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为了尽快适应工作,每天下班后,他专门抽时间去网上学习物探检测知识教学视频,几乎每天晚上十一点左右,办公室靠窗的那个位置,总有一个人看着电脑屏幕,带着耳机,做着笔记。
“最难干的就是高原隧道2#斜井,海拔高达4423米,正儿八经地难!”李璋雄回忆。生物学家曾说过,海拔3000米以上被称为“生命禁区”。这个地方不仅海拔高,而且地形复杂、山路崎岖,因围岩松散,经常发生坍塌现象,加上隧道里水流量较大,能没过膝盖,行走极为不便,技术员甚至以为挖到地下河了。由于经常发生溜塌,隧道需要及时注浆,但注浆多少没人知道,只能靠物探人员拿地质雷达去测,进行专业的数据分析。
在现场交通不便且工期紧急的情况下,李璋雄经常是上午上山,下午作业,晚上回到试验室分析数据并向现场通报结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甚至直接背着电脑现场检测,确保第一时间测出结果。对于拿不定的数据得迅速发给公司后方审核,所以在隧道休息已为常事,也逐渐习惯了海拔3500米的工作环境,但遇到平均4200米的海拔的环境还是难以习惯,即使使用氧气瓶,晚上也会有呼吸不畅的情况。
事虽难 做则必成
冬风刮在脸上能感觉到疼痛;山上是白茫茫的一片,树林、屋顶、电线杆还有印着中铁一局字样的旗子都压上了厚厚的积雪。难以想象李璋雄究竟下了多大的决心、经历了怎样的困难。高原铁路项目中心试验室主任李向阳说,在高原上行走可是相当于在平地上负重30公斤,还要加上物探设备。但即使环境异常恶劣,但他的工作从来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他坦言,在高原上有时候累得喘不过气来,很多时候也想过放弃,但他还是咬牙选择坚持,当事情解决以后,才一个人躲起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一年多时间的打磨,淘去了李璋雄身上的“学生气”,他变得更“接地气”。目前,他已经掌握了绝大部分物探检测参数,基本能够独立负责项目上所有物探检测工作,还为试验室培养了一个物探新人。
物探检测不仅仅是环境上的艰苦,身体上的劳累,更多的是精神的考验,长期在高原地区中,远离热闹的城市,假期别人在与家人团聚,他却在和岩土对话,这得耐得住寂寞,承受的住孤独,“花开半夏终秋落,颠沛流离已半生”也许这就是形容物探人的真实一面吧。
每天出去工作,李璋雄面对高山时的那种淡然表情,已然成为习惯。
如今的李璋雄依然还在经历着高原铁路项目的考验,他眼前依旧面临着艰苦鏖战的岁月,但想起自己从一个萌新的员工变成成熟、老练的试验员,他嘴角浮出了微笑。
“在这里,我希望能够多学点东西,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尽快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李璋雄感言。他笑着换了工服,拿上了物探设备,又向工地方向走去,背景渐行渐远。
(通讯员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