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7日
天兰钉道话铺轨
——写在天兰新线铁路铺轨兰州东站71周年时 张福平
文章字数:3325

  铁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个环节是线路钉道铺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通车运营最后“一公里”。如今铁路新线建设大量使用高科技手段,筑路施工逢山打洞,遇水架桥,大型机械投入作业,速度快,质量高;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的钉道铺轨,铺轨机放出长长的钉好的钢轨灰枕轨排,一次钉道铺轨成型;大型机械捣固作业车跟进,对道床石砟进行捣固作业,不但大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且保证了线路质量;这与建国初期天水、兰州铁路建设时,钉道铺轨出现的“人海战术”,手工作业场景,形成了天壤之别。
  1949年8月3日天水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权迅即成立军管会,王震任军管会主任,随即派出军代表携带电台,接管旧政府留下的天水、兰州铁路筑路机构——天兰工程处。在当时一无筑路专项资金,二无专业筑路技术的艰难条件下,于1950年春至岁末,数万军民抢修早已瘫痪的宝鸡至天水铁路,于年底维持临时通车。1951年1月,中共西北局、西北军政委员会报经政(国)务院批准西干局改组,甘肃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王世泰任局长兼政委,仍保留省政府副主席职务。7月20日,政务院94次会议颁发由周恩来总理签名的任命书。在新任西干局局长兼政委王世泰的强力组织下,坚持党的核心领导,惩治不法私人筑路承包商,遣散私人筑路队。西干局组建自己的施工队伍,加强施工队伍各级党组织建设,提高员工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协调县市对天兰筑路生活物资支援,加强施工队伍后勤生活保障,筑路捷报频传,实现1952年10月1日提前通车兰州目标在望。
  1951年,在天水、兰州新线铁路筑路史上,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随着筑路施工中“卡脖子”工程“难题”一个个被筑路工程技术人员攻克,筑路进度稳步推进。我在一位“天兰首通第一车”牵引机车值乘副司机李松田家里,那时他是机务段运转车间调度值班员,看到老人珍藏数十年的一个笔记本,硬皮封面上端印有毛主席浮雕头像,下端印着“西干局制”四字,是当年西干局为庆祝天兰通车专门制作并分发给职工,用以纪念天兰铁路通车这一事件的。在这本笔记本的扉页后,我见到一张插页画,画上印着“祖国在前进”五个字,内容是天兰首通第一列车驶出隧道,冒着滚滚白烟行驶在区间渭河桥梁上的画面。画面下注一段文字,简要地记述了天兰铁路建设过程。这段繁体文字是这样表述的:“天兰铁路是我们祖国继成渝铁路之后,用自己的资料修成的又一条铁路。这条铁路的修筑曾获得了全国各地人民的积极支援,西南运来了大批祖国工人自制的钢轨,东北运来了两万七千七百吨坚实的枕木,太原、热河、汉口、天津等地运来了整列车整列车的洋灰(水泥)。”
  1951年下半年,天兰铁路钉道铺轨提上西干局日程。8月1日,天兰铁路钉道铺轨简短仪式在天水火车站站台上举行,临管处李伯海处长(原西安军管会铁路军事代表)发表讲话,并宣布钉道开始。这天,天兰铁路钉道铺轨的消息,发表在同日成立的西干局机关报《西北铁道报》头版头条上,极大地鼓舞了筑路大军的政治热情。
  10月,铁道部批准西干局提出的“天兰段1951年底铺轨延长至K120武山,1952年通车兰州”的计划。西干局临管处为加强钉道铺轨党的组织领导力量,从北道埠机务段抽调出军代表魏学英,任钉道队党支部书记,对外称钉道队政治协理员。为推进铺轨进度,专门从北道埠机务段调出一台以党员司机长李焕章(已故)为首的九人包车组,驾驶摩格7型774号蒸汽机车,配属钉道队,运送钉道铺轨材料。这支特殊的百余人天兰钉道队伍从8月1日起,用原始的柳条大抬筐、扁担、抬杠、铁锹、洋镐、道叉、木制水平道尺、钉道锤,用坚实的双肩、磨出厚茧的两手、风雪无阻、不分年节、昼夜轮班手工作业,用“蚂蚁啃骨头”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听着774机车的汽笛声,向西——向省城兰州方向,开始了一年的钉道铺轨艰难历程。
  十多年前,我将一本《西北铁路早期在天水史话》送给出差路过天水的乌鲁木齐铁路局文联朋友。几天后,这位文友打电话告诉我说,他八十多岁的父亲翻看这本书时,在书后看到几幅当年天兰钉道铺轨作业场景的老照片,老人指着照片中一位肩挑两筐道砟的人,热泪盈眶地告诉儿子,那就是他。原来文友的父亲当时正值青春年华,也是天兰钉道队中的一员,亲历了天兰钉道铺轨的日日夜夜。文友的父亲后随“一工局”筑路大军,十年艰苦筑路,最终将铁路修进新疆,火车笛声响彻乌鲁木齐,天山脚下……
  现天水火车站西货场一股货运铁道,编号西货场1道,俗称“石砟线”。当年编修机务《段志》时,听筑路老前辈介绍,建国初期天兰铁路钉道铺轨所需石(道)砟,先整列整列从宝鸡拉到天水,运至“石砟线”卸下,天兰铁路钉道铺轨后,再由摩格7型774号蒸汽机车听调度命令去“石砟线”,牵引分装好的石砟、枕木、钢轨等铺轨路料车辆,运输到钉道铺轨路段。若是钉道队人员夜间作业,用臭电石嘎气灯照明钉道铺轨,774号机车在作业现场时,机车乘务员会拧开机车涡轮蒸汽发电机,打开火车头大灯,照亮铺轨钉道作业施工现场。
  大西南运来的祖国工人自制钢轨,为仿制(日轨)38型轨种,12.5米一根,每米38公斤,故称38轨。天兰铁路全线长354公里,据粗略计算,一年间,天兰钉道队共铺设12.5米长钢轨五百七十五万九千余根;以12.5米钢轨轨座标准铺设木枕24根计,从东北运来的两万七千七百吨坚实的枕木,天兰铁路全长354公里,粗略计,一年间,天兰钉道队共铺设木枕六千九百一十一万六千余根;另钉道所用道钉、钢轨夹板、紧固螺栓不计其数……
  1951年11月,天兰段钉道铺轨至甘谷;
  1951年12月24日,天兰段钉道铺轨至兰武山K120;年底铺轨钉道谢家坡K132。
  1952年1月21日,天兰段钉道铺轨到陇西;
  1952年4月12日,天兰段钉道铺轨通过十天(4月2号)前打通的、880米长的大营梁隧道;
  1952年5月4日,天兰段钉道铺轨到定西;
  1952年7月5日,天兰段钉道铺轨通过1973米长、6月底竣工的天兰筑路“咽喉”工程曲儿岔隧道;
  1952年8月23日晚,天兰段钉道铺轨至兰州东站(今兰州车站)。
  这天夜里,774号机车对铺轨线路轧道驶进兰州东站,成立不到半年的西干局兰州机务段,立即派出一干人员,抬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和其他彩旗、鲜花、绸纱等,连夜对774号机车进行简单喜庆装饰打扮。774号机车组人员激动万分,这些一年间钉道铺轨,吃在工地或运输途中,住在机车水柜上的临时低矮小木房,紧张驾驶运输工作的机车全体人员,在司机长李焕章的带领下,人人手抓棉纱,认真擦拭机车,做到机车车架上下里外干净,油、煤、尘垢不染,钢、铁、铜部件闪亮分明。8月24日天亮后,闻讯赶来的新闻记者,举起手里的照相机,先对钉道铺轨一年中多次获得荣誉,手持多面锦旗,其中一面绣有“筑路先锋”锦旗的774号机车,李焕章包车组全体人员进行拍照,随后又在“咔嚓咔嚓……”声中,对兴高采烈前来庆祝的兰州各族各界、簇拥在774号机车前端的男女老幼群众,及钉道队员进行抓拍。
  建国初期,照相对普通百姓来说极其奢侈、高端。但幸运的是,媒体记者还是为天兰筑路、胜利钉道铺轨到达兰州这一历史盛况,定格留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其中笔者原单位同事,李焕章老人儿子曾保存一张原版7.5X6.5厘米,钉道铺轨通车兰州照片。编修《段志》后笔者曾借来这张老照片,拿到小城照相馆翻拍留存。感谢当年拍照定格这一历史喜庆瞬间的媒体无名记者,他在这张历史照片上端,自左至右留下一行“1952、8、24、修通兰州第一次列车774列车全组纪念”的文字。这张历史照片除了喜庆欢快、画面珍贵、人物突出,那一行文字中的“第一次列车”,这五个汉字也极具积淀与历史厚重。天兰铁路全线钉道铺轨到兰州,预示着这条新线铁路,在西干局局长兼政委王世泰的号召下,提前半年贯通将成为现实;展现了建国后人民政权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党和政府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重大经济建设成就。九月的一天,欣喜之余的毛泽东主席,挥毫泼墨为这条铁路题词:庆贺天兰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兰新路!
  这是毛泽东主席继一个多月前,为成渝铁路通车题词后,再次为国内铁路胜利通车题词。也是建国后,他老人家仅有的两次为国内铁路通车题词!
  作者简介:兰州铁路局集团公司兰州西(原天水)机务段退休职工,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会员,兰州铁路局集团公司“职工艺术家”。曾在《中国老年报》《工人日报》《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中国铁路文艺》《飞天》《天水文学》等数十家报纸杂志发表过作品,小说、散文十多次获省、部级评奖,有作品收录多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