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又一年,正月十五的夜晚,南京城再次笼罩在灯火的璀璨之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秦淮河畔的灯光如同繁星点点,点缀了古老的河岸。灯光在水面上摇曳生姿,仿佛是天上的银河倾泻而下,洒满了人间。这是南京的秦淮灯会,一年一度的狂欢时刻,人们品味着这盛大的灯海,也在灯影婆娑中追忆着民俗文化的根脉。
灯会,起源于何时?历史的长河中,最早的秦淮灯会就隐藏在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建康城。那时的都城建康,每逢元宵之夜,皇宫和贵族聚居区都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东晋文学家习凿齿的诗句“煌煌闲夜灯,修修树间亮。灯随风炜烨,风与灯升降”,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元宵夜景。然而,那时的赏花灯,只是贵族的专属,普通百姓只能远远地观望。
到了明清时期,南京的元宵灯会已经形成了规模,成为了盛事。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将每年灯节从正月初八延长到正月十七,民间的规矩变成了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十三“试灯”,正月十五“正灯”,正月十八“落灯”。《正德江宁县志》载,明代中后期每逢元宵夜,“加松棚于通衢,棚中奏乐,上下四旁,缀以华灯,灿若白昼,箫鼓声闻,灯火迷望……”明清之际,秦淮河上还出现一种悬挂彩灯的灯船往来穿梭,“薄暮须臾,灯船毕至,火龙蜿蜒,光耀天地”。
晚清时,南京著名文人甘熙的《白下琐言》中描述了当时灯市的盛况:“正月初鱼龙杂沓,有银花火树之观,然皆剪纸为之。若彩帛灯,则在评事街迤南一带。五光十色,尤为冠绝。”明清时期,江南城市的灯会已日趋热闹、繁盛。诗人笔下赞美灯会之美,歌舞音乐伴着节日的欢乐,见证着灯会这一传统的延续发展。
如今每年元宵节来临,灯会仍然是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沿着秦淮河漫步,五光十色的花灯琳琅满目。剪纸灯高悬门楣,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大红的“福”字灯彰显喜庆;巨大的汉白玉龙盘绕街市,伸展身姿;木槿花灯轻轻摇曳,一派粉嫩娇艳。河岸上,小船载着花灯缓缓飘过,灯光在荡漾的波纹中摇曳生姿。游人们或拍照赏景,或举着花灯嬉笑玩耍,场面热闹非凡。
龙年的灯会,“龙”的元素更是无处不在。秦淮河面上的《龙腾四海》灯组,夫子庙泮池大照壁上的《双龙戏珠》灯组,老门东景区的《龙腾盛世》灯组,以及横跨老门东街巷的《神龙在天》灯组,都是今年灯会的亮点。
灯会不仅美丽绚烂,更提供了一个亲近传统、感受文化的契机。这一古老的节日民俗,承载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寄托。秦汉时期的灯节,希望驱散瘟疫,迎接好运。唐宋的燃灯仪式,寄寓了人们对美好新生的期盼。明清以后灯会的繁荣,蕴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富足美好的憧憬。时至今日,灯会仍然以它灿烂的光华,续写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记忆。
如今的灯会现场,不仅有传统的花灯,还有现代的声光电技术。裸眼3D、舞台特效、无人机空飘、数控灯组,这些高科技手段与五彩花灯相结合,共同组成了一个现代版的《上元灯彩图》。我们徜徉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传统的灯彩,更能够体验到现代科技带来的新奇与震撼。
又一年的正月十五,灯海热闹依旧。行云流水的灯组构筑起一个梦幻奇妙的世界,新颖和传统交相辉映。我们沉醉于这份绚烂多姿,回味这一民俗节日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底蕴。灯影婆娑,我们恍若穿越,重回到灯会最初的样子,感受古代中国的诗意浪漫;我们又置身当下,感受着灯会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地创新变化,畅想着拥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持,未来的灯会又会有怎样的绚丽多彩。
这个夜晚,灯火辉煌,我们在灿烂的光华中领略到传统之美,浸润了这灯火所承载的中华文脉流长,秦淮河畔的灯会就这样在一年又一年的璀璨绽放中,续写着它独特的时代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