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下午,我早早做饭,告诉儿子晚上有烟花晚会,可是,儿子却说:“我今年不愿看烟花了,没意思,我要看网上的元宵节晚会。”我很恼火,问:“为什么不愿看,那么好看?”儿子说:“每年都是那几样,太单调。还不如看晚会呢”看到儿子兴致缺缺的样子,我不禁在心里感慨万千。
记得我们小时候,那时候花炮样式很少,而且又贵,一般人家是不买的,可是我们有我们的过节方式。
每年元宵节前几天,小伙伴们就忙起来,忙着把家里用剩下的笤帚啊,刷子啊什么的收集起来(那时候农村用的刷子就是用高粱穗去掉籽后扎在一起做成的),用大概一两米的长绳绑上,然后倒上些汽油或者食用油。到了正月十四,大家就相约到村头的空场子里,玩扔“刷子骨朵”。“刷子骨朵”就是刷子用旧后剩下的小小的一节。“刷子骨朵”用火柴一点,就会燃起绚烂的火星,人们手拿绳子的一端,用力抡圆,就成了圆火圈,这个过程中,“刷子骨朵”燃烧着,绕着绳子旋转着,火星乱飞,看得人眼花缭乱,而且一般都是好多孩子站在一起,同时抡起来,到处是火圈,在漆黑的夜晚,也起到灯火通明的效果。
我们那里村子中央有一条深沟,很宽,夏天有水,可以游泳,冬天水干了,到了十四、五、六这几天,两岸就站满了孩子,大家叫喊着,比赛着谁抡得圆,谁的火苗大,远处看过去,特别热闹,场面很辉煌。当然和现在的烟花现场是没法比,但那是大家都能参与的活动,所以,每年都吸引很多小朋友参加。
后来,上学了,离开了家乡,到外地上大学,那是90年代初的一个元宵节,和同学们约好到滨河路看灯。吃过晚饭,我们步行沿着滨河路走,看到路边的树上、建筑物上有许多彩色的小灯,一明一暗,特别漂亮,个别地方还有大型花灯,那灯光、那色彩都是我们原来没有见过的,感觉真的赏心悦目。那一晚,我们说说笑笑,走着、看着、品评着,一直到最后一班公车开来,才匆匆挤上车,那晚的公交车也是爆满,几乎再也塞不进一个人了。可是我们的心里却是满满的兴奋。
再后来,毕业分配到洛阳,每年都要到街上看花灯,90年代中期,大型国有企业效益比较好,每年都会在企业门口设置大型花灯。我看到这些大型花灯却感受不到上学时看到彩灯的兴奋了。等以后有了孩子,每年还要带孩子去公园赏灯,这时候就只是顾及孩子的感受了。不知是哪一年开始,城市里开始燃放花炮了,烟花晚会慢慢地从局部小单位,到市政府统一组织,规模越来越大,花样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壮观,可是感觉都不如年轻时候那么震撼了。
近几年随着无人机的普及,烟花秀又添加了无人机元素。成群的无人机载着焰火在夜空翱翔,然后在高空同时点燃焰火,形成流光溢彩的灯海。这种科技与烟火结合的表演更加新颖有趣,台下的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上传朋友圈,表达对高科技烟花秀的喜爱。
但是,每每看完烟花秀,回到家中,我还是会想起儿时那些简单朴实的“刷子骨朵”,想起围着火圈叫喊跳跃的孩子们。那些火光虽然微弱,却饱含着我们无尽的热情和童真。人们常说“光阴似箭”,而每一个元宵节对我来说,都是一个窥视岁月流逝的窗口。从烟火到心火,我都希望它能永恒燃烧,温暖我走过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