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二十年前,我进行了一次意义非凡的采访。
沿着青藏公路蜿蜒南行,经过纳赤台的宁静、西大滩的辽阔、五道梁的苍茫,直至穿越昆仑山口的壮丽,再深入可可西里那片孤寂的无人区,最终抵达了海拔高达4800米的开心岭。这里,天高云淡,宛如一幅未经雕琢的天然画卷,宁静而深邃。
清澈见底的诺日布曲根河在开心岭上蜿蜒流淌,它仿佛在诉说着千回百转的故事,最终缓缓汇入长江源头的沱沱河。那潺潺的流水声,宛如一位温柔的母亲,在倾听着她远在雪域高原的儿女们所经历的沧桑与传奇。
2002年3月初,中铁一局四公司青藏铁路项目部百余名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施工队伍,来到了被称作“人类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腹地。
彼时的青藏高原,依旧是银装素裹,冰封万里,凛冽的风雪如刀割般刺人,尖利的呼啸声回荡在冰川河道之上。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为项目经理,31岁的共产党员汤勇在海拔4800米的开心岭上选择了一个公路道班废弃多年的院落作为营地,那里杂草丛生,盐巴、牛粪等杂物堆积如山,两排房屋被风雪侵蚀得千疮百孔,内部更是烟熏火燎、一片狼藉。为了给职工们创造一个抵御高寒缺氧,确保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他不仅亲自抓规划,抓安排,还对职工宿舍、食堂、卫生所以及多功能活动室亲自过问,严格要求。他对干部们说,青藏线上无小事,职工们的衣食住行更是大事,绝不能掉以轻心。在他的身体力行下,废弃多年的房子被修缮一新,每个职工宿舍里还安装了土暖气,购置了两套锅炉,一套24小时供暖,一套24小时供应饮用开水。食堂精心安排每周食谱,并从格尔木采购新鲜水果上山调剂和丰富职工生活。购置地面卫星接收装置以及电视机、VCD碟机、音响设备;工地卫生所定期为职工、劳务工进行体检、建立职工健康档案,购置医疗设备,保证职工、劳务工身心健康;加大职工、劳务工的劳动保护投入,为每个人购置了防寒服、保暖鞋、护目镜、防晒霜等高原必需的劳保用品;职工宿舍配备了氧气瓶,使每个职工能够及时补充到充足的氧气。
32岁的共产党员王晓鹏是主管开心岭2号特大桥施工的副经理,面对十分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和变化无常的高原气候,王晓鹏在生产指挥和现场管理中,不仅一门心思地想着特大桥工程的工艺、工法和各工序之间的组织协调,而且更加细致入微地关注着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开心岭地区是唐古拉山以北青藏铁路经过的唯一一块高原湿地。早在便道施工中,就以满足旋挖钻行走为原则,严格控制便道施工界限,尽可能少占湿地,并在便道下面每隔10米埋设排水管,以满足上下游的水流畅通,不使水流干涸。用绿色围网严格区分施工现场和非施工场地,将人和机械的活动严格限制在围网之内。施工现场设置了生活垃圾箱、费油料回收桶和更换设备废件的回收箱、钢结构泥浆池,来满足环保需要。
“对现场施工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在环保上丝毫马虎不得!”大桥工地上,被强烈的紫外线照晒得脸膛黑红的王晓鹏一边指着一个个钻塔一边神情严肃地对我说。旋挖钻钻孔时,孔桩大都在25米到30米之间,平均每根孔桩钻出的废渣30多立方米。为了解决作业平台狭小的矛盾,及时将废渣清运出去,对湿孔里的泥浆,用泥浆泵抽出来后,运到指定弃土场,确保对施工场地不污染。在承台施工中,开挖之前先将草皮挖下来,运到另一个地方养护起来,并指派专人洒水、养护。
29岁的共产党员、青年技术员李季辉,是2002年3月7日奉命前往开心岭打前站建点的三人之一,当他接到命令从数千里之外的云南边陲一个公路项目赶到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渺无人烟的开心岭上,就预感到他所面对的境况是出乎意料的艰难、险恶。
雪域高原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就在6月中旬的一天,已经是桥涵项目技术主管的李季辉,正带着一名技术员前往工地抄平放线,途经DK1261+245小桥工地时,被一脸焦急的工地值班员迎面“截”了下来。
“要断桩了,快给想想办法吧!”值班员情急之下,话语里带出了哭腔。
原来孔桩的混凝土是混凝土罐车从几十公里外的中心拌合站运过来的,运距远加上罐车自身的原因,混凝土的塌落度损耗较大,从孔桩灌下来后灰浆翻不起来,三米长的导管不敢往上提。在这种异常情况下,如果不及时设法处理,必然出现断桩!“别着急,有办法!”
李季辉凭借着自己在钻孔桩施工上积累的丰富经验,胸有成竹地安慰已经是束手无措的值班员。他指挥现场作业人员一起动手,将已经卸下来的首冲斗与导管重新连接起来,然后用灰斗将2.6立方的首冲斗灌满灰浆,再用吊车连同首冲斗与导管一起慢慢往上提,边提边灌……正在这时,天上突然下起冰雹,大小如核桃似的冰雹劈头盖脸地打将下来。“谁都不能离开作业现场!”李季辉大声命令着,顶着密如弹雨的冰雹,亲自指挥吊车和作业人员一直坚持将剩余的七八米孔桩灌完。
来势凶猛的冰雹,肆虐了五十多分钟,在草甸子留下了白花花的一片。李季辉和作业现场的人员经过一场“冰弹”的袭击,已经是浑身尽湿,此时的气温也已骤然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
38岁的高志国,是我采访的第四位共产党员。这个还没开口说话,就脸红得像个大姑娘似的挖掘机司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不仅多次获得中铁一局先进生产者称号,还是为数不多的铁道部“火车头奖章”获得者。高志国在施工现场干了近20年的挖掘机司机的工作,不仅见多识广,技术高超,而且心细如发,经验丰富,深得项目部搞机械作业的那帮清一色的小伙子们的敬重。2003年4月份,开心岭2号特大桥开工后不久,高志国听到远方的老母亲去世的噩耗,为了不影响工期,毅然含泪坚持工作。在开心岭2号特大桥挖基坑一直都采用1.6立方的大斗子,结果是挖一斗子下去,只能在厚厚的冻土上“啃”几道白印子,一个基坑下来,少说也得七八天。心急如焚的高志国凭着多年的施工经验,反复观察之后,提出将1.6立方的大斗子改为1.0立方的小斗子进行施工的建议,结果一天便开挖出一个桥墩基坑,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强将手下无弱兵”,26岁的共产党员推土机司机赵阿峰原是高志国的徒弟,在开心岭2号特大桥会战中主动提出上夜班,没有半句怨言。
2003年5月的一天深夜,赵阿峰在路基上施工时,推土机工作油泵出现故障,当时大雪纷飞,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赵阿峰不顾夜黑天冷,一路小跑十几公里赶回驻地,叫醒修理工秦永红和主车司机孙书贵后,立即赶回工地抢修推土机油泵。由于天气寒冷,风雪交加,推土机链轨上冻了一层厚厚的冰,连修理用的扳手都“粘”在了手上。但大家还是咬紧牙关,硬是冒雪苦干了两个多小时排除了机械故障。
被工人们称作安全健康“保护神”的29岁的共产党员孟建宏,是工地卫生所唯一的一名大夫。当时他接替另一位身体不适的医生上到青藏线工地,便赶上全线灭鼠、灭獭、防治鼠疫和预防非典的繁忙期,他抓紧时间熟悉情况进入角色,手脚不停地忙着为职工发放药品、环境消毒、个人体检、接待患者。“咱是医生,又是党员,为了工地职工们多尽点心那也是应该的。”说到职工们对他的钦佩和赞扬,孟建宏脸红了,一副很是有些难为情的样子。
2003年6月17日,就在项目部因我高原反应身体出现不适而特意安排借住在卫生所的这天夜晚,我目睹了这样一幕:从晚饭后开始,孟建宏接连接诊了四个前来就诊的患者,他们当中有工人也有农民工和藏胞。忙到深夜零点,才说上床休息,又来了一个患急性胰腺炎疼得直不起腰的小伙子。孟建宏不敢怠慢,细心检查,认真诊断,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这之后又是一夜不眠地留意观察……
“我们的党员都是最美丽的高原红!”
这些年轻的共产党员,以自己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的作为,发挥着“一个党员一团火,一个党员一面旗”的作用,影响和带领着全体参战职工,抗严寒,战风雪,以骄人的业绩,在这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展现着新一代筑路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