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勒泰市一路向东277公里左右,就到达了被誉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富蕴县可可托海镇。红色的房顶相拥而簇,随处可见的牛羊成群结队。镇子虽小,可极负盛名,不仅拥有为共和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伟晶岩脉三号矿坑”,同时还凭借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专业滑雪场,每年还吸引着超过100万游客前往体验打卡。
2020年以来,为满足广大旅游爱好者的需求,当地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升级,加之相关设施设备的相继完工投用,导致景区内电网无法满足用电需求。2024年9月份,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成功中标可可托海景区电网系统升级改造工程。至此,一大批工程技术人员西出渭河平原,并与这个雪山下的小镇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之动容的意志
160台水磨钻凿出66基铁塔基础
车沿着河前行,河顺着山流淌。融化的雪水汇入额尔齐斯河,将绵延的大山从中间分割,一面郁郁葱葱,另一面则凄惨荒凉,陡峭的山坡上金黄色的树叶亮的发烫,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雕工无处不展示着它的才华。
要在这样的山脊上架起输电铁塔,可并非一项易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开挖基础。
“不像在平原上,这里的地质结构复杂,生态环境脆弱,如果是风化型山体还好一些,采取镐挖方式就可解决问题,如果碰上断层山体,都是整块巨石,一镐子下去,直冒火星子。”项目负责人刘亮介绍说。
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项目部最终决定采用“水磨钻”基坑施工法来应对难题。施工时,4名施工作业人员人手一台钻机,随行携带一台50千瓦发电机,在4名现场防护人员的盯控下,迅速在定测好的范围内打孔,形似往日北方地区采暖用的“蜂窝煤”,只能一点点地掏。如此虽 “费时费工”但却极大地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
根据铁塔塔型的不同,基坑深度也有所不同:最深为4.6米,最浅也要1.8米。水磨钻直径10公分,长度仅为50公分,要完成基坑开挖,就必须像“砌蛋糕”似的一层一层地向下开挖。全线82基铁塔中,这样地质构造的点位就有66处之多,完成这样的基础开挖,最短用时6天半左右,最长则用掉了28天。整个工程算下来,动用了160余台水磨钻,钻头(钻花)损耗量就超过了2000多个。
“还有遇到分层结构的地质条件,比如16号铁塔,也是难度最大的一基铁塔,水磨钻都打不下去,作业人员只能用电镐一点点抠,用了差不多40天时间才完成。”项目生产经理闵卫说。
坚定果敢的信念
51条索道完成350吨物料运输
沿着额尔齐斯河逆流而上,就到达了海拔约2500米的可可托海国际滑雪场。沿途的输电铁塔高低起伏地耸立在山脊上,“牵起”泛着银光的导线,将源源不断的电能输送至此。
粗略算一下,完成这一电能通道的搭建,共计需要安装82基铁塔构建,210条公里钢芯铝绞导线、光缆、地线等,加之浇筑铁塔基础的沙石、混凝土、钢筋等材料,总重就超过350吨,在大型机械用不上,山体最小坡度超过60度的大山里,如何将这些材料运送至山顶,成了高质量完成这一工程的关键。
值得肯定的是,修建的临时索道立了大功。
“我们用运输车辆将材料运至山脚,再通过临时索道,化整为零、分批倒运,把施工中所用到的材料运送至施工点位上。”项目技术顾问白岩介绍说。
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工程技术人员一共搭设了51条索道,最长的约1500米,最短的也有120米,这些临时索道,从山顶斜拉至山脚,两端固定好后,连接柴油卷扬机,并通过门型支撑架固定导通,角钢、混凝土等材料运输至山顶的同时,同步将空载具传送至山脚,循环往复。
沿途而上,施工中所用到的各类材料,如同坐上了“空中巴士”,上上下下,像是为迷人的可可托海挥手招揽八方游客。
无惧无畏的勇气
300名建设者开荒建起35千伏变电所
搭建电力外线通道的同时,配套110千伏线路及35千伏变电所建设也同步启动。按照设计方案,选址在靠近滑雪场的山顶平台处。
为了确保工程在10月底交付,项目部调集了供电系统工程专业技术骨干,同时组建了4个作业工区(三支外线专业作业队,一支变电所作业队),齐头并进推进工程建设。
“最高峰的时候,现场作业人员超过了300人。考虑到工期紧和保障冬季滑雪场的运营,对此,我们统筹做好现场施工组织,挑选了具有多年电力工程经验的班组长带队施工,确保了各项管理决策能高效落实到一线。”项目总工程师马洪斌说。
临近变电所,也是垂直落差最大的一段,除了连续急弯的上坡混凝土硬化路段,还有近1公里的施工便道。问起施工最大的难点,大家异口同声表示道:“一是最怕下雪,道路结冰,材料上不去;二是施工现场空间有限,大型机械施展不开。”
不同于铁塔材料,变电所体量过大,加之地形等因素影响,索道在这里就有点施展不开了。为了确保工期节点,经过多方论证和扎实的现场防护,项目部制定了通过两台大型铲车推送+运料前车缓行的方案,破解了材料运输难题。针对吊车等大型设备在有限空间施展不开的情况,采取了利用有限条件完成一次吊装,搭设“手动葫芦”二次调整移位的方式进行,最终破解了施工难题。
“目前,外线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了,我们正集中力量攻坚变电所施工,力争到11月中旬完成全部施工任务。”刘亮介绍说。
不忘初心的底蕴
40公里山路留下一局建设者美名
在众多一局建设者中,除了有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外,还有2024年刚刚毕业加入工程建设的新入职大学生。
韩宇就是其中一个。
“说句心里话,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项目,虽然条件艰苦,但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工程建设者的伟大,同样也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我人生中一笔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韩宇说。
在了解中得知,新员工分配项目时,考虑到刚刚入职,其所属单位领导特意征求过其意见,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可可托海项目。从理论到实践,经过历练的韩宇完成了第一次蜕变。
“参与项目建设后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不仅自己要清楚施工标准是什么,流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让作业人员明白和掌握,所以我觉得沟通很重要。”
对于为何有这样的体会,韩宇笑着说,自己也曾因为没有做好沟通,导致派工发料出现“漏项”而跑过“冤枉路”的情况,所以对这一点记忆深刻。同样,当他看到工程建设者为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风餐露宿、攻坚克难的点点滴滴,也更加坚定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工程梦:
“记得6号铁塔(首座铁塔)成功组立时,真是太兴奋了,我们还在塔下拍了张合影留作纪念呢”。
时至今日,韩宇不仅基本掌握了外线施工的主要技术标准和现场组织实施流程,还正在努力学习变电所施工技术。
除了韩宇,还有被身边同事致以敬意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工作狂”闵卫,好不容易从国外项目回国,听说项目工期紧,刚到机场就转机直奔新疆;还有“安全话痨”甘孟军,安质部部长费熠昭,对于这样的高风险项目,没完工就一点也不会“消停”;同样也有退休返聘后的白岩、谢心忠等经验老道的技术专家和默默奉献在各自岗位上的工程建设者,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挺膺担当,用劳动在雪山下写下了最美诗篇。
沿途的零星的牛羊时不时地矗立在路中央,扭过头看着准备前行的工程车辆,像是在给这群可爱的工程建设者致敬。山脊上,成排的铁塔张开“双手”更像是准备热情拥抱来访的八方宾客。
天蒙蒙亮,雪山又下起了雪,工程还在继续,他们的故事还在续写。
通讯员 尚永超 郑鑫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