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世外桃源,重庆城口就是,如果说没有世外桃源,城口就是离得最近的。”
在大巴山腹地的城口革命老区,中铁一局西渝高铁建设者已经在施工现场奋斗了一年有余,其间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基层党员,王彦龙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王彦龙,中铁一局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二标二分部的一位技术骨干,自201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沪杭高铁、建泰高速、宝兰客专等项目建设,通过技术员、工程部长、工区长、副总工程师等多岗位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经验,同时也荣获了公司及建设单位、铁路局“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
自西渝高铁开工以来,面临临建工期任务紧张,施工现场土地资源紧缺,施工难度大等问题,为保证工程顺利开展,王彦龙带头深入现场与协作队伍沟通制定临建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全程盯控工程进度与质量,同时经常与协作队伍,逐一走访谈心,深入了解生活区修建劳务工住宿方面的需求,听取他们的建议,合理设置保证生活的设施,保证他们住得踏实安心。
同时,他认真研究图纸,带领技术人员对隧道、桥梁施工图进行复核。在现场复核过程中发现,明通隧道2号横洞洞口处于山体陡坡处,施工便道修建安全风险大,且洞口位于国道正上方,平面距离约为22米,距离国道路面高差约20米,施工平台填筑困难。为保证施工进度,王彦龙连夜编制优化方案,同时将问题上报领导,经项目与业主、设计等五方现场踏勘,确定洞口标高下调5米,方案不仅解决了隧道洞口施工安全风险,同时加快了施工进度,此优化方案入选了中铁一局经典优化案例。
在2023年项目建设过程中,王彦龙总是勇挑重担,作为项目技术骨干,敢于创新,面对问题时,总能够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西渝高铁地质复杂,有溶洞、暗河、有害气体等,隧道施工阻力大。其中明通隧道进出口均位于直立悬崖之上,施工条件差,工期压力大。王彦龙积极组织参与到各项科研活动中去,配合总工程师成立了QC技术攻关小组。他认真研究施工组织,积极优化施工方案,解决了隧道通风一大技术难题,同时牵头以西渝高铁复杂地质环境隧道为背景,与山东大学合作,为项目隧道施工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位于明通镇的3号钢构厂,充分运用了现场智能化生产线,对于王彦龙来说,接触场站的建设挑战性巨大。于是他就开启了“战斗模式”,白天在施工现场和厂家对接设备安装和信息化调试,夜晚则在办公室研究智能化钢结构加工厂技术应用,通过他与相关人员一个多月的持续努力,实现生产、加工过程数字化呈现,信息化平台与智能生产线无缝衔接,从根本上实现生产智能化、流程数字化、产线自动化,做到项目质量、安全、效益可控。
作为项目党群工作协理员,王彦龙也时时刻刻发挥着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2023年3月,他在日常工地巡检时发现,有些劳务队伍协作人员的生产技能不高,有的连基本操作都勉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王彦龙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伏案对照施工图编制讲义,因为编制的讲义通俗易懂接地气,同时具备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到现场给农民工集中授课,一线作业工人的业务技能得到显著提高。
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施工队伍稳定。面对前期施工管段施工难度大、协作队伍多、施工交叉作业多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王彦龙主动协调解决工序衔接、便道使用等问题。记得有一次,明通隧道1号横洞洞口抗滑桩施工队伍施工进度滞后,影响隧道进洞施工,他了解情况后,立即介入与协作队伍负责人交流,在思想和精神方面鼓励队伍负责人,使之顺利完成洞口防护工程施工。王彦龙常说:未雨绸缪才能万无一失。他经常到协作队伍中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掌握协作队伍的合理诉求,在协调解决农民工伙食、工资发放、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上,敢于为协作队伍说话办事,受到了好评和称赞。
对工作,王彦龙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组织,他衷心热爱、无限忠诚;对身边同事,他更是真情帮助、有求必应,谁有困难,他总是随叫随到,无微不至。2023年9月,项目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新同事感受到学生时代和铁路建设者的身份差距,不能适应新的工作环境,王彦龙就在工作之余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渡过心理难关。面对新同事没有工作经验的问题,他就耐心为他们讲施工流程,讲施工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使新同事很快走上了工作岗位。
他深知团队协作对于项目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积极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团队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心团队成员的工作和生活,积极解决各种问题,使团队成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王彦龙就是这么一个简单而纯粹的人,在生活中和善可亲,虚怀若谷。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始终如一。他用自己的行动去展示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怎样做好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成绩去阐释了怎样做好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他发挥了道行致远、匠心铸隧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标杆,一个典范,值得学习!
(通讯员 李勇 本报记者 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