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穿梭于地下的“钢铁巨龙”驾驭者,以毫米级的精准操控,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开辟通途;他,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创新,诠释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就是中铁一局六公司盾构机司机——游志杰。
在过去的十年职业生涯中,游志杰一直活跃在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最前线。他参与了包括天津市滨海新区B1线、天津地铁4号线、轨道交通Z2线和Z4线在内的多项重点工程的建设。凭借“零事故”的卓越表现和多项技术创新,他为城市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因此,他获得包括天津市劳动模范、中国中铁技术能手、中铁一局十大产业工人标兵、青年岗位能手标兵、青年五四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所在的班组也因其出色表现,被授予天津市青年文明号、中国中铁青年文明号、中铁一局青年文明号等荣誉。
勇挑重担 踊跃投身民生工程建设
游志杰踊跃投身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所参建工程无一起安全事故发生,凭借精湛的盾构机驾驶技术,掘进20余公里无一毫误差,次次精准贯通,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了工匠力量。2020年,游志杰参与天津市滨海新区轨道交通B1线建设,其所负责的第九大街—云山道站盾构区间地质较软且存在液化地层,盾构掘进需侧穿高压铁塔、云山道公路桥,下穿孟港排河及各类管线,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游志杰以之前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结合滨海新区地质环境,最大程度地发挥盾构机的工作能力,保证了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并使盾构机日平均进度由原来的每天4环提升到8环,其中单日最多施工21环,完成月度掘进383环、575米的佳绩,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赞扬。
2022年,天津地铁4号线1标小街站——郎园站盾构区间顺利始发,作为全线最长的盾构区间,工程不仅面临着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等诸多不可控因素,还要在施工过程中穿越铁路、地上建(构)筑物群、河流、湖泊和地下障碍物等难点问题。在下穿津霸铁路期间,由于盾构机距离桥墩桩基较近,可能引发桩基沉降,轨道下沉等重大风险源。游志杰认真研究地层结构、实时监控盾构掘进数据,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成功穿越了一个又一个风险源,确保了地铁建设稳步推进。最终,经历6个月的日夜奋战,游志杰完成了全长3.75公里的长距离Ⅱ级风险隧道,顺利贯通双线,成为全线首个完成盾构区间的线路,为后续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守正创新 技术革新赋能行业发展
游志杰深知每一次施工方案的优化、每一项技术创新,都会为工程建设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工作的同时,他积极参与地铁科研创新工作,先后申报了“用于盾构机坡度和旋转角度测量方法、系统、终端、介质”“一种盾构法施工中管片拼装点位选择装置、选择方法及应用”两项发明专利和“盾构施工中的管片上浮控制”等四项QC成果,分别获得天津市及陕西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为地铁建设推进注入了强大动力,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缩短了建设工期,还降低了施工风险,累计创效70余万元,以创新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游志杰善于思考、总结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申报了“天津滨海地区液化黏质粉土地层盾构施工”技术研发课题,提出了“使用新型管片坡度测量仪提升管片成型质量”“盾构管片拼装前使用选点轮盘进行综合选点”等多项合理化建议,被企业采纳并列为优秀合理化建议。在隧道贯通后,其带领班组对盾构姿态较差区域、管片易破损、渗漏水较严重区域进行深入分析,以掘进参数为依据,绘制折线图、地质剖面图和平面图,找到盾构施工中造成盾构姿态不佳、管片破损和渗漏的原因,并根据以往的施工经验和专业技法,推理制定出一套完整的预防措施和应对办法,经多方论证,予以在全线推广应用,为后续施工减少了管片破损和渗漏水的现象,降低了管片修补和堵漏频次,直接节约经济成本30余万元。
学思践悟 示范引领用心传帮带教
在地铁建设中,游志杰始终以学为基,其深知学习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中突破的关键,不断在学习中充沛自我、提高自己。工作之余,他将大量时间投入到自主学习中,顺利通过了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的考试,考取了市政、水利、建筑三个专业的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成为同事眼中的学习榜样。
游志杰不仅在施工领域表现出色,还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行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盾构施工人才。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青年同事,通过现场讲解、实际操作等方式,帮助青年职工快速成长。在其影响下,班组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工作作风。4名青年在他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盾构施工的技术骨干,精心育才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此外,游志杰多次带领班组参加全国性盾构大赛,其以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操经验,从全国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两次获得了国家型盾构大赛二十强名次,被授予“中国中铁技术能手”称号,打响了企业的盾构品牌,在地铁隧道施工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
如今,游志杰依然奋战在天津市轨道交通建设一线,一路风雨兼程,一路收获成长,面对艰苦繁重的施工任务,他用十年如一日的一线坚守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书写着无愧于时代的壮美答卷。
(通讯员 金恩泽 王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