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2月19日
汉中往事
许永新
文章字数:2686
  
   光阴似箭,转眼我离开汉中已有46年了。往事如烟,令人难忘。在汉中4年的小学学习生活时光如电影般时常在我脑海中一幕一幕浮现出来,仿佛催促我马上动笔写下这段童年岁月……
记得我是1974年3月被父亲从渭南老家接到汉中铁一局建筑处子弟中小学入学的。当时,父亲在这所学校任校长,母亲在学校工宣队工作,他们都是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记忆中学校远望过去是一片平房,红砖墙牛毛毡铺顶,坐落在铁路和公路交会处的一块占地约30亩的平地上,学校没有大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在一个院子里。
这所小学是春季招生,我刚年满6岁就上了一年级,在班上算是年龄小的。教室很简陋,地面是黄土,屋顶的檩条和屋梁清晰可见,偶尔也会掉下来一小块黄土,洒下一缕灰尘,窗户是钢窗玻璃,细微的尘埃在太阳投射的光柱中弥漫升腾。我们班开设了语文、算数、绘画等几门课程。语文课从学习汉语拼音开始,“a、o、e、i……”,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张大嘴巴,跟着老师一遍一遍大声朗诵着,直到嗓子即将冒烟,声音近乎嘶哑。语文我还能跟上学习进度,完成课堂作业,而算数课更像是听天书。回家后母亲常常给我辅导功课,从最简单的加法开始,从手指比画,用筷子当作数字举例子,母亲要讲3、5遍我才听懂。
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无忧无虑的。记得我们家属院是一片简易平房,高低错落分布在铁道南边的油库附近。家属院东边10米外就是一条南北流向的小河,河床宽3米左右,河水只有小腿深,清澈见底,常年川流不息。家属院北边20米外是一片坡地,上面生长着一片茂密的竹林。西边地势最高,是一个高台,有约半个足球场大的平地。居住平房的墙面是用篱笆和方木绑扎做成,屋梁是圆形沙木干,屋顶铺着牛毛毡。春天来了,伴随着一场春雨,竹林里翠绿鲜活的春笋争先恐后纷纷从潮湿的土壤冒出来……我和小伙伴们欣喜万分,端着盆、提着竹篮,把粗壮的竹笋掰下来,一只一只放进盆子或篮子里,细小的竹笋先留下了,等以后成熟了再采摘,就这样从竹林走一圈出来,我们的盆子或篮子里已装满了新鲜清香的春笋,回家后,用刀削去外皮,用清水洗净,切成薄片或长条,上锅烹调加工,做成凉拌笋丝,或者清炒笋片,家家餐桌上增添一道时鲜美味。
家属院距离学校约二里路,我们同学三五成群结伴而行,沿着铁道旁边的小路或者在铁轨上走路,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有时,遇到出站的蒸汽火车头拉响汽笛加速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车轮压在钢轨上发出“咔嗒咔嗒”的巨响,吓得我们双手捂住耳朵,转身背对着火车,一列列车厢疾驰而过带来的飓风吹起我们的头发和衣襟,也留下了童年对火车的敬畏之心。有时,我们看到进站的一列客车或货车减速驶来,我们会驻足用手指点着数车厢节数,依稀记得客车最长21节车厢,而货车长达58节车厢,我们对火车头的强劲牵引力由衷佩服。
后来,学校在火车站附近盖了一栋新的二层教学楼,我们小学部整体搬到新的教学楼,我家也搬到火车站旁边安康铁路局家属院的楼房,比以前上学距离更近,也不用走铁轨了。火车站北边有一片稻田,一条水渠和黄家塘水库,那是我们下课后玩耍的理想场所。每天下课后,我们三三两两结伴前往,从家里拿着竹筛萝、搪瓷盆和玻璃瓶等工具,在稻田里用竹筛萝捞黑色的鲤鱼苗;在水渠里捞青色小河虾、螃蟹;在铁路涵洞下掀起一块一块圆形鹅卵石,见到下面褐色的扇形河蚌,抓到手里外壳黏黏的,随手放入带着的搪瓷盆里,看到它张开外壳漏出里面粉嫩粉嫩的蚌肉,挤出一捋一捋黏液,这就是慕名已久“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中的蚌,心中甚是欢喜;记得有一次,看到两个大人手持一张渔网拦住水渠的一头,在水渠的另一头引爆几根雷管,随着几声震天巨响,一个大人用竹竿在水里赶鱼,边赶边大声吆喝,受到惊吓的鱼虾就顺着水渠拼命往前逃窜,殊不知,前面已布下“天罗地网”,正在等待它们束手就擒,不出所料,站在水渠两边的人一收网,瞬间网里盛满了活蹦乱跳的鱼虾螃蟹泥鳅等,我们站在旁边,看得目瞪口呆,羡慕不已。
稻田东边有一个十亩左右的黄家塘水库,也是我们玩耍的好去处,特别是夏天,学生和大人们一群一群在塘里凫水、打水仗,我不会游泳,只能在塘边浅水处玩水,不敢去中心处,水性好的同学直接横渡到对岸,站在岸上振臂高呼,表示他出色的泳技,我徒有羡慕的份儿。听别人说,这个水库每年夏天都有游泳而溺水身亡的人,我心里又增添一份敬畏之心。直到有一天,我听到黄家塘要被填平的消息,下课后立马拿着水桶,渴望“收获满满”,当我跑到水库边抬头一望,平时波光粼粼的湖面,被抽水机抽完一大半,只剩塘底下一点水,露出各种肥硕鲜美的鱼虾,无奈水塘已经被村民封闭,塘里的鱼虾不允许外面人打捞,我站在塘边围观半晌,看着鲤鱼、鲢鱼、草鱼和叫不上名字的鱼在塘底的泥水里翻腾跳跃,垂死挣扎,鱼儿从一两斤到十几斤的都有,一条条活鱼被村民捉住放进竹编箩筐里,一筐筐抬走,我看着看着口水顺着嘴角流到衣服上,两只布鞋沾满了泥浆,直至看着天色黑下来,只能两手空空,悻悻离去……
当时学校组织学生勤工俭学,每年秋天收割水稻之后,学校组织我们全班同学去稻田里拾稻穗。我们在班主任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列,胸前系着红领巾,高唱《少先队队歌》,一路行走一路歌,到了生产大队,在晒场上,稻草垛堆得像小山一样高,随风飘来阵阵稻草的香味。生产队长操着浓郁的汉中方言,对校方支农劳动表示欢迎,并讲了一些劳动中的安全知识。我们仍然以平时班级的小组为单位进行劳动,最后以小组捡拾稻穗数量多少开展评比。
我们纷纷走进稻田里,抬眼一看,被割过的稻秆一簇一簇立在地里,七八公分高,一行行整齐地排列着。我们的任务就是捡拾农民伯伯收割后遗落在地里的稻穗,确保稻子颗粒归仓。我们手提竹篮走在两行稻秆之间,两眼寻觅着落在地上的稻穗,发现一支,就面露喜色,迅速弯腰把它捡起,顺手放进篮子里,就这样寻觅、捡起、放入,循环往复……汉中秋天的天气炎热潮湿,同学们的脸庞和胳膊都被太阳晒红了,汗水浸湿了衣衫,手指沾满了泥土。此时忽然想起了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时我才切身体会到每粒稻米来之不易,对农民的辛勤劳作充满崇敬之情,同时树立了同学们的劳动观念,培养了与农民阶级的感情。当夕阳西下时,每个人的竹篮里都装满了金色稻穗,大家到指定的地点集合,老师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竹篮里的稻穗倒到地上,堆成一堆一堆。老师按照稻穗堆的大小,把小组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和差4个等级,当场对获得优秀、良好等级的小组进行了表扬,希望其他小组以他们为榜样,勤奋劳动,迎头赶上,争取在下次劳动中取得好成绩。
虽然时间已过去四十多年,但在汉中童年时光的历历往事仍让我铭记于心,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