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6日
工程技术创新路上的“追光青年”
——记中铁一局建安公司副总工程师、科技管理中心经理张海亮
文章字数:1952
  “2024年,我们申报中铁一局成果评审5项,其中1项国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1项国内领先水平,1项国内先进水平;申报中国中铁评审课题3项,其中1项达到国际领先,1项国内先进
  ……”
  2024年12月,西安。已近深夜,中铁一局建安公司科技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科管中心”)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几名青年梳理着全年研发成果。这是一个在工程技术创新一线“追光”前行的团队,
  团队领头人叫张海亮。
  此刻,身为公司副总工程师兼科管中心经理的他,正在草拟2025年技术研
  发工作计划。
  在知行合一中追“光”奋斗
  2005年,张海亮从长安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主动扎根在环境艰苦的
  施工一线,积极参与高难度施工项目。
  步入工程行业之初,张海亮就主张在施工生产中发挥技术创新的龙头作用,并坚持对现场每个施工环节进行细致检查,确保项目能达到甚至超越客户期望。而后许多年,他历经多个岗位,用实力将自己锻造成工程建设行业“杰出
  科技青年”,中铁一局“科技标兵”……
  2013年,张海亮担任中阿论坛分会场
  ——银川国际交流中心项目总工程师。
  他从进场之初便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前沿技术,引入先进材料技术和设
  备。他主导研发运架一体台车,实现会
  议厅31.5米跨钢桁架安全快速吊装的同
  时降低了建造成本。在熟读图纸的基础
  上,他与设计单位建立一站式沟通平台,
  优化平面布置和设备选型,做到施工方
  案最优,效率最高,业主称赞说“这是创
  造了银川速度的工程”。
  2013年9月,国际穆斯林企业家峰
  会在银川国际交流中心顺利召开。该工
  程成为银川的一张新名片,被评为银川
  “凤凰杯”优质工程。
  “施工现场是创新最好的沃土,是培
  养施工人员思考工程建设领域创新迭代
  的最优路径。”张海亮说。
  2014年,张海亮接手西宁绿地云香
  郡项目建设任务。这期间,他积极推广
  四新技术,广泛开展QC小组活动。项目
  竣工时,共收获国家级QC成果奖3项,
  并超额实现目标利润,被评为“青海省建
  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示范工地”。
  在创新实践中勇攀高峰
  2019年,张海亮进入建安公司科管
  中心工作。
  “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技术创新要
  与工程实际、项目需求和行业发展相结
  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他坚信,创新主
  要根植于对日常工作的深入观察与精心
  总结,目的则是为了让效率更高、质量更
  好、施工更安全。
  在宁夏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期间,
  张海亮与技术骨干一起研发集成模板早
  拆头体系,多层预应力空心楼板后张法施工新技术,保证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周期。随后,他指导中心的BIM工程师共同研发了预应力筋定位集成装置,实现预应力筋及吊杆预埋件的准确定位,进一步提高了工效。
  近些年,他负责项目智慧工地的实施方案,在发现原有“智慧工地”系统相互数据不贯通,公司后台很难通过系统数据监管指导。他带着团队对各个模块开展逐级梳理,重塑管理流程,开发出“数字化集成管控平台”,更贴近企业管理应用实际,受到了使用单位一致好评。
  “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将成果转变为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发展动能。”张海亮说。
  凭着多年的努力,张海亮参与或主持的成果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海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以及多个省级协会科学技术奖……他个人拥有专利81项,省部级工法6项;五年参编国家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4项,知网收录专业学术论文13篇。
  他的“头衔”,也从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升级为西安市建筑业协会专家;陕西省建筑业协会专家;中国施工企业协会科技专家、BIM专家、岩土工程技术专家、绿色建造水平评价专家。
  在锐意进取中倾囊相授
  繁忙的工作之余,参加行业论坛、进修专业课成了张海亮平日里习惯的“休闲”方式。“在当下快速变化的施工领域,我们技术研发人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有竞争力。”
  作为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和引路人,张海亮还肩负着培养新人的重任。
  在同事们眼里,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传授业务知识和施工经验,他会有意识地引导大家主动钻研,鼓励大家要敢于创新、共同进步。实践中研究的“绝活儿”,他倾囊相授;工作中总结的经验,他毫无保留。在他的带领下,科管中心迅速成为一支专业素质高、学习氛围浓的“高能战队”,三年时间就为企业创造过亿元经济效益,并成为党员骨干、青年技术人员攻克难题、革新工艺、提升技能的成长课堂和攻关阵地。
  “面对技术瓶颈和工期压力,他经常亲自深入一线调研,夜以继日地研究国内外先进案例,组织我们团队头脑风暴,鼓励大家集思广益”。科管中心的青年工程师张宏运讲道。
  一路走来,张海亮对自己,是用新追求闪光,把“问”字变成“解”字;对他人,是用信追随星光,把“萌新”变成“能手”;对企业,是用心追寻亮光,把“难”字变成“效”字”。
  如今,张海亮正在攻读西安理工大学土木水利专业的博士,他说,“在工程技术创新路上,自己始终是那名‘追光的人’”。
  (通讯员 李琦 秦雷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