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9日
安全从“字”铢必较开始
尚永超
文章字数:1026

  “安”字在甲骨文中,象征一个女子安然端坐于室内的形象。其中“宀”旁象形为房屋;“全”字虽然在甲骨文中无现存字,但在后续的文字记载中,主要描绘的是众人聚集在屋檐下的场景。
  这两个古老的象形文字,穿越三千年的时光隧道,向我们传递着先民对安全最朴素的理解:安全不仅是身体的庇护,更是心灵的安宁;不仅是个体的无恙,更是群体的和谐。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每一起安全事故的惨痛教训都让这份古老的智慧显得格外遥远而珍贵。
  时光穿越千年,先民在甲骨文刻上“安”字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们的态度。不论是生存规则,还是生活经验,无不饱含他们对于构建幸福生活的无限期待和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可以流传后世的深刻经验。他们在营造半地穴式房屋时,必先考察地质水文;铸造青铜器时,严格把控合金比例;储存粮食时,精心设计防潮通风。这种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的本能,在今天反而变得稀缺。某地化工厂爆炸事故的调查显示,涉事企业为追求效益,让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将检修周期从一个月延长至半年;某建筑工地坍塌事件中,施工方为赶工期,擅自修改承重结构设计,导致难以挽回的严重后果。当安全让位于速度,原则屈从于利润,带来的必将是生命的消逝和幸福家庭生活的支离破碎。
  “全”字在随着文字演化,出现了表示完整的“王”部,为屋檐下的众人遵守的集体意识或者规则制度。北宋《营造法式》对建筑安全有细致规定,明代《天工开物》强调工匠防护,清代《煤矿图说》记载巷道支护技术,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安全管理体系惊人相通。德国企业设立“安全工程师”岗位并赋予重大风险干预权和停工建议权;日本施工前举行危险预知训练活动,通过班组自我管理,预测和预防可能发生的事故。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事,更不是只为应付“检查”做做表面文章,应当是机制架构下,人人参与、人人遵守、相互提醒监督的自觉行为和融入日常、融入习惯的安全文化。切不能抱有“自扫门前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看似履职尽责,但漏洞百出,使得安全制度成为“纸做的盔甲”,让灾难有了可乘之机。
  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从认知和技能掌握层面提出了安全管理的最终目标;查找身边安全隐患是身处各个安全风险点位上的我们从当下着手,提升安全管理强度和质量的重要抓手。站在古今时空交汇点上,我们应当领悟:安全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血液中的基因;不是应付检查的台账,而是对每一个生命的庄严承诺。回归“安”字中,先民们那份美好向往,重塑“全”字里,现代人众志成城的责任担当,才能避免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