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30日
回眸天一阁
李 杰
文章字数:2492
 这次旅行归来,宁波的天一阁很是我辗转反侧了几天。便是抱书消夜时,也会偶尔走神,似乎又被天一阁藏书楼那淡淡的书墨香醉了一醉似的。
掩隐在一片苍松翠柏下的天一阁古色古香。
春阳和煦,晨风习习,正是徜徉游览这古园春色的最好时光。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让人惊诧的还远不止这些。
建于明朝中期,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天一阁,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此外,还收藏了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地方工艺品。
这才是天一阁真正的价值所在!
我曾经拜读过著名学者余秋里先生写的那篇散文《风雨天一阁》。先生用他那洋洋洒洒的笔触尽数了天一阁的沧桑变化和在收藏、传承中国民族文化精粹方面不可替代的历史功绩,也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一个文化工作者对古人敬重文化珍惜古籍接续不息持之以恒的这种精神世界和不为世事变化而苦心治学藏书万卷善举的敬仰和钦佩,以及作家对中国文化前景的深沉思考。
《风雨天一阁》让天一阁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连同它的文化价值如同星辰映月一般,让整个苍穹为之灿烂!
我感慨的是天一阁的气度——
天一阁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四十五年(1566年),是当时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平生最大爱好就是读书、藏书,在世时已收藏各类图书典籍达7万余卷!范钦最早的藏书楼名为“东明草堂”。后因辞官归乡,加之藏书的日益增多,又增建了新的藏书楼。“天一阁”是范钦依据汉郑玄所著《易经注》中的“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说,因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对新建藏书楼取名“天一阁”。整个建筑布局也采纳“天一地六”的格局。书阁在建筑风格上取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设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再度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得天一阁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再生新晖,整个的楼阁和周围环境初现江南私家园林少有的气度。园林以“福、禄、寿”做总体造型,用山石堆砌成九狮一象等景点。更显得整个园林风物清丽,格调高雅,气度不凡。
入得园林,这种容天地于方寸之中的大气,会时时地触动着你。天一阁原本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但它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园林、古朴的建筑,竟是构筑得如此精妙、神奇、大气,以至于让欣赏它的人叹而观之,流连忘返。
“藏书之富,甲于天下”,显示着天一阁非同凡响的另一番气度。
天一阁能够藏书百年接续不断,终成中华一绝,受人仰慕,始于读书积典,成于严尊祖训,兴于弃旧持新。没有范钦早年对图书典籍的酷爱和点滴收藏,自然便不会有天一阁的后来。为保证天一阁藏书的安全和承传有序,范氏子嗣一直恪守着“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外姓人不得入阁”等祖训律条。在天一阁,藏书柜门的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方他姓;女性不能入阁等等,违反了这些祖训律条者,将受到严厉的责罚。仅就“外姓人不得入阁”这一条,就使得天一阁的藏书根本不为外人所知。这在那些兵荒马乱战火频仍的乱世之秋,对保护天一阁万卷藏书的确起到了“固本守拙”的作用。但这些祖训律条毕竟过于严苛保守,在一定程度上也阻隔了天一阁与外界的联系和沟通,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毕竟不能成为某个家族文化的“柜中之物”,它需要开阔的眼界和有容乃大海纳百川的气度。
能不能破除陈规戒律,为沉闷数代的天一阁开启一扇窗棂,让外面的新鲜空气带给天一阁一缕清新呢?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第一个成为有幸登阁的外姓人。为黄宗羲打开天一阁那扇沉重大门的是范钦的曾子孙(四世孙)范光燮。自此以后,天一阁进入了相对开放的时代。而黄宗羲的获准入阁,不仅仅开了天一阁封闭数载的先河,而且也为天一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墨,黄宗羲获准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存于世。黄宗羲称赞范氏后人“范氏能世其家,礼不在范氏乎?幸勿等之云烟过眼,世世子孙如护目睛”。
之后的天一阁在那风雨飘摇的岁月中一步步走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中最为悠久的藏书楼之一,与历代大学者、大文豪、大思想家和史学家结下了不解之缘。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袁枚等文化名人都曾登临天一阁,为其作文吟诗,留存宝墨。天一阁在收藏名家古籍的同时,还接受了新昌县孺岙镇横山村村民王世朝、王世恒赠送的《天姥王氏宗谱》一箱十册;东阳史氏后人捐赠的《史氏宗谱(八行堂)》一部;江苏徐州郑氏后人郑在君捐赠的《荒里郑氏谱族》一部;宁海张林光捐赠的《张氏宗谱》一部;《河南鹿邑丁氏宗谱》一部;象山《墙头蒋氏宗谱》一部;杭州张泉根捐赠的《滨江张氏宗谱》一部等等,这些家谱的捐赠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此类藏品的数量,使其成为科举录和地方志之外天一阁收藏的又一亮点。天一阁新老家谱的数量已接近五百五十部,内容涵盖了一百多个姓氏,成为浙东第一家谱收藏中心。此外,天一阁还收藏了现代作家铁凝、黄亚洲、叶辛、高洪波、雷达、王宏甲、王冰剑、韩作荣、陈源斌、叶文玲、陈祖芬等十二位作家的书稿,计14部23卷,是天一阁迄今第一次成批量收藏的当代通俗类文学作品。天一阁若非有这破祖先之壁垒,开开化之先河的明智之举,断不会有后来在藏书领域那般海纳百川聚沙成塔的作为和成就。想我泱泱中华,五千年来贤达典籍、发明创造、岐黄医术、武术功夫浩浩如过江之鲫,烁烁似苍穹繁星,但就是因为故步自封抱残守缺闭门拒客,或势如昙花,过早陨落,或门庭凋零,折戟而绝!
这怕就是天一阁虽深掩木楼深阁浩瀚书籍之中,却能震撼国人催醒心智的那份胆识和气度吧!
在有着“藏书文化”重地之称的宁波,历经430余年的天一阁当之无愧成为宁波这座文化古城的典范,也是中国大地上一颗熠熠生辉的“藏书明珠”。在中华民族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光明未来的今天,这颗闪耀着灿烂光辉的明珠必将会在更广阔的人类视野中展现出它独特的文化魅力!
这算是回眸天一阁,油然而生的一点点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