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北广袤的黄土高原上,一条钢铁动脉正穿越沟壑纵横梁峁山区,向远方延伸。这条连接兰州与合作的兰合铁路,承载着西部交通振兴的梦想,也见证着一位青年工程师书写的匠心传奇。他就是中铁一局市政环保公司技术骨干、兰合铁路2标项目部三工区副总工程师杨桥林——一位以实干解决施工难题、以创新助力工程建设、以担当诠释时代使命的新时代“开路先锋”。
扎根一线 以实干淬炼技术实效
2015年,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杨桥林,带着满腔热忱踏入兰州铁路综合货场项目。为深刻理解图纸及规范,他将设计图纸上的工程数量计算了数十遍,深夜的办公室里,总有他对照规范逐字标注的身影。为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他揣着笔记本跟着现场老师傅请教,从钢筋绑扎到模板支护,每个工序都蹲守现场琢磨细节。在大跨度库房钢网架安装中,为确保毫米级精度,他扛着全站仪在烈日下全天盯守,采用测量技术双检制反复校准坐标,最终钢结构施工一次通过验收。
2018年项目清概期间,为使利益最大化,他连续一个月早晨五点奔赴现场,夜里十点返回驻地,为节省成本,就在兰州铁路局广场的长凳上凑合午休。“清概就是跟时间赛跑,每一分成本都要算清楚。”凭着这股较真劲儿,他圆满完成概算清理,保障了项目效益。
转战兰合铁路后,他先后主持编写重大技术方案10余项、一般方案70余项,梳理施工图纸存在问题140余项,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为项目顺利实施保驾护航。面对刘家峡车站大桥现场复杂的地形环境以及特殊的梁体布置,他提出将现浇简支梁支架设置成两种形式:20米以上采用超级贝雷梁支架,20米以下采用盘扣式满堂支架,将贝雷梁周转从吊车吊装优化为液压千斤顶顶推横移,既保障了施工安全,又节约了工期及成本。
创新驱动 以技术破解工程疑难
“技术创新不是纸上谈兵,要扎根现场找痛点。”杨桥林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一个笔记本,记录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疑难杂症”。在兰合铁路施工中,刘家峡车站站场最大填土高度达31.86米,是西北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填方,路堑最大开挖高度102米,是全线高挖之最。面对高填深挖施工及大规模土方精确调配的难题,传统土方算量误差大、调配效率低,杨桥林带领团队采用“无人机+BIM+GIS技术”构建数字化施工体系,通过北斗挖机引导系统、阵列式位移监测装置和物位计自动化监测系统,实现土方调配无二次倒运、路堑开挖无欠挖和超限、高边坡变形及边坡位移实时监测,保障了高边坡施工安全,降低了土方运输成本。该技术荣获中铁一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高原铁路施工效率与质量的双重飞跃。他还积极对设计及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出的10余项设计变更为项目创效800余万元,实现了技术创优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
作为技术创新的“先行者”,他的团队累计斩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4项,参与编制企业级工法3项。其QC成果《降低铁路大规模土方调配偏差》获陕西省三类成果,合理化建议多次获中铁一局三等奖。在BIM技术应用领域,他带领团队编写的模型荣获甘肃省BIM大赛三等奖,推动项目管理向“数字孪生”迈进。在繁忙工作之余,他不忘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成功拿下一级建造师资格证书,用“终身学习”的信念诠释工程师的进阶之路。
薪火相传 以担当培育匠心梯队
“技术需要传承,精神更要接力。”这句挂在杨桥林嘴边的话,不仅是他带徒育人的准则,更化作了兰合铁路工地上的“传帮带”实践。他将个人成长经验转化为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了“现场教学+方案研讨”的培养模式,在现浇简支梁施工现场,他让徒弟们用BIM模型模拟梁体钢筋与波纹管位置关系,找出钢筋与波纹管冲突位置,提前优化钢筋加工;在混凝土浇筑夜间施工时,他带着徒弟轮流盯守混凝土浇筑过程,讲解梁混凝土浇筑顺序及混凝土性能控制指标。每次技术研讨会上,他都会让新人先陈述观点,即使提出的方案有疏漏,他也会先肯定其思考角度,再引导他们自行发现问题,最终优化方案,以此培养新人独立思考能力。
为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杨桥林还设计了“三级培养体系”:对新入职员工,以“基础技能+规范掌握”为核心,安排参与测量、放线等基础工作;对工作3~5年的技
术人员,让其主导一般施工方案编制,参与BIM建模等创新工作;对骨干人才,则委以重大技术方案编制、科研课题研究等重任。如今,这支由他带出来的青年团队,也已成为兰合铁路攻克技术难关的主力。
此外,杨桥林还为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学生开展现场实训10余次,既讲述中铁一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历史,也讲授施工工艺,让书本上的公式“活”起来。他让学生们看到,工程不仅是图纸上的线条,更是脚下的担当。
在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中的突出贡献,使杨桥林两次荣获中铁一局市政环保公司“先进个人”称号。同事们说,杨工的办公室永远敞开大门,不管是技术难题还是职业困惑,他总能耐心解答。在杨桥林看来,传承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中铁人“诚信创新、永争一流”的精神基因。
从黄土高原的晨曦到数字工地的星光,杨桥林用十年光阴在铁路线上刻下奋斗的年轮。他是测量仪前的“追光者”,用严谨确保工程质量;是技术攻关中的“破局者”,用巧思攻克施工难关;更是人才梯队中的“引路人”,用担当浇筑匠心长城。在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上,这位以科技为先的工程师,正以初心为舵、以创新为翼,带领团队驶向更广阔的筑路天地。
(通讯员 王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