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07日
做通才还是专才 ——一场辩论赛引发的思考
文章字数:1488
  刘家琦
  近日,我们公司为2025届新员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辩题围绕“当代青年做专才还是通才更有优势”展开,正反双方选手由“老带新”结合的模式组成。他们唇枪舌剑,引经据典,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思想交锋。
  听完整场辩论,我心有触动,思绪万千。尽管从辩题本身来看,我认为“通才”的立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似乎更具说服力,但“专才”的论证同样坚实有力,直指现实痛点。
  这场辩论的真正价值,或许并不在于分出唯一的胜负,而在于它迫使
  我们跳出日常的忙碌,去深入审视“专”与“通”这两种截然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的成才路径,并思考我们当代青年人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成一个什么样的“才”?
  首先,让我们回到反方“专才”的阵地。反方辩手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任何比较都必须建立在
  “相同的时间与精力”这一基础之上,脱离这个前提的讨论都是空谈。的确,对于这些刚刚踏入职场的青年人而言,时间和精力是最宝贵的稀缺资源。选择做专才,正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一点,力求实现快速而深入的突破。这种“一钻到底”的精神,能帮助我们青年人在团队中迅速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看家本领,成为一个领域内不可或缺的核心力量。正如反方辩词中所言,我们中铁一局城轨公司之所以能在强手如林的市场中脱颖而出,靠的正是“一局盾构”这块金字招牌,是深耕盾构施工这一领域的专业实力。对于个人而言,也应该先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里手,拥有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最硬的“铁饭碗”。
  然而,正方“通才”的观点,则将我们的视野拉向了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更长远的职业生涯。他们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一个技术飞速迭代、产业边界日益模糊的时代,当一个专业领域被新兴技术(如AI)替代,或整个行业面临颠覆性变革时,“专才”该何去何从?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此时,“通才”的优势便彰显无疑——凭借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拥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适应性。当一条路走到尽头时,他们能迅速转向新的赛道,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此外,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通才”往往拥有更高的天花板。一个优秀的项目经理,不能只懂施工技术,他还需要懂成本、懂安全、懂管理、懂沟通。企业的发展,呼唤的正是能够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复合型人才。选择做“通才”,就是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铺设了更宽广的跑道。
  辩论场上针锋相对,思想火花四溅;但跳出辩论本身,我们不难发现,“专”与“通”并非水火不容的绝对对立面,而更像是一个“相辅相成、动态发展”的进阶过程。我想,我们最应该追求的目标,是成为一名“T型人才”。
  “T”的那一“竖”,代表的正是“专才”的深度。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石。对于青年人而言,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沉下心来,在自己的岗位上,无论是技术、商务还是管理,都要向下扎根,钻深、钻透,先让自己成为一名在专业上靠得住、信得过的“专才”。没有这一“竖”作为支撑,任何广度都是浅尝辄止的空中楼阁。
  而“T”的那一“横”,则代表了“通才”的广度。当我们的专业根基足够稳固之后,就要开始有意识地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去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上下游知识,去学习跨领域的思维模式。这一“横”的宽度,最终决定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格局与职业天花板的高度。
  因此,我认为这场辩论赛带给我们的最佳启示是:以“专才”为起点,以“通才”为方向。在专精的道路上,始终心怀通达的视野。如此,我们当代青年人方能在这片广阔的平台上,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最终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顶天立地的“T型人才”,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不负时代,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