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24日
综合管廊建设的“先锋官”
文章字数:1107
  清晨七点的厦门天马路,晨雾还未散尽,施工围挡内的综合管廊项目现场却已响起施工的声响。
  一个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的身影,正站在管廊基坑内,仔细观察基坑支护和管廊主体结构完成的每一处细节,鞋上沾满泥土也毫不在意——他就是中铁一局厦门公司天马路综合管廊项目副总工杨正运。
  虽已在建筑行业深耕十余年,鬓角偶有细纹,但他眼里的光、脚下的劲,比刚入职的年轻技术员还要足。同事们常说:“跟着杨总干,再累都觉得有干劲,他就像工地上的‘太阳’,走到哪儿都能把干劲儿带起来。”
  盛夏清晨,大里程段土方挖掘遇难题,地下风化岩层和微风化孤石致进度滞后近三分之一。杨正运听闻后,晨跑归来便直奔基坑。七月的基坑闷热如蒸笼,他蹲下扒开砂土,摩挲砾石,对照地质勘察报告分析。
  随后,他提出更换挖掘机型号、配合小型破碎锤松动底层,对微风化孤石采用静态爆破解体再用长臂挖机装运的方案,还画出示意图鼓励大家。在他的带动下,工人们干劲十足,原本滞后的工期得以追回。
  天马路项目紧邻老城区,地下管线复杂,交通疏解和导改影响工程进展。原设计方案在双塔一路等路口采用交通导改倒边施工,安全隐患大、工期难保证。杨正运拿到现场踏勘数据当晚,就带着图纸和标注现场照片的资料赶到设计单位,提出将交通导改加明挖改成盖挖法,并播放路口周边环境视频说明难点。一周内,他往返于现场和设计单位,修改6版优化草图,还带设计人员实地测量。最终,优化方案被采纳,消除了安全隐患,优化了工期。
  在二次经营中,杨正运同样表现出色。针对基坑支护冠梁施工难题,原方案后期需破除已浇筑的冠梁混凝土,难度大、成本高、工期长。他牵头与设计单位沟通,提出“降低冠梁标高+增设小挡墙”的方案,规避了破除作业,缩短市政道路恢复工期1个月,减少成本60万元。
  项目顶管工作井C井与F井施工条件复杂,原设计施工难度大、周期长。杨正运组织多轮研讨,创新性提出“将围护桩+主体顺做法变更为沉井+主体顺做法”的建议,经反复论证后推动方案变更,使施工周期大幅缩短,降低了施工风险,保障了项目进度。
  “安全是底线,质量是生命线。”杨正运对安全和质量要求严苛。管廊机电安装关键阶段,他巡检时发现综合接地装置焊接处搭接及焊接长度不足、托臂支架螺栓松动、电缆桥架跨接线缺失、智能化传感器接线不牢等问题,当即喊停施工。
  面对施工负责人以工期紧为由的求情,他严肃指出问题隐患。随后,他组织召开现场安全质量交底会,讲解规范要求,演示操作方法,安排技术人员全程监督整改并复核验收。虽当天机电安装任务延迟完成,但各项施工质量指标均达标,为管廊安全稳定运行筑牢基础。
  如今,项目进入攻坚阶段,杨正运很少休息,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奔赴现场解决问题。
  (通讯员 石晨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