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12日
“火线”驰援
——记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成渝铁路改造项目负责人周文涛
文章字数:1885
  “现在工地总算步入正轨,看着列车在新架设的接触线下平稳驶过,心里这块石头才算落了地。”10月30日,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成渝铁路改造项目江黄区间新线及江津站6道顺利开通,项目负责人周文涛站在线旁,言语中流露出欣慰与感慨。
  去年年底,初冬冷雨浸透成渝铁路工地,项目进度表上多处标红:监管协调推进不顺、既有线天窗期紧张、接触网进度滞后。拥有20年工作经验、7年既有线施工经历和8年安质管理背景的周文涛,临危受命接任项目负责人。上任首日,他放下行李箱便抓起安全帽扎进现场。
  三天里,他跟着工程师蹲在图纸堆里核对接触网参数,随安全员爬上梯车检查上部工程安装情况,和作业班组在线路边上就着盒饭深聊施工堵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下几十个具体问题,为项目破局找准了关键切入点。
  破局
  “制度挂在墙上,执行却跟不上,流程衔接不畅,项目怎么推得动?”第一次项目例会上,周文涛指着墙上的制度严肃发问。彼时,接触网与电力专业沟通协作不畅,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再加上既有线“天窗期短、交叉作业多”的客观限制,施工进度受明显影响。
  为打破障碍,周文涛推出“跨专业学习计划”,组织“业务分享会”,让各部门讲解专业知识与流程,就连商法部也参与识图算量培训。他还将生产部门集中办公,实现“抬头能沟通,转身能讨论”。针对技术交底、物资调配等问题,他重新梳理管理流程:工程部编制方案时,交底文件需同步抄送物资部并“双签字”;物资部每日与工程部核对进度,动态调整材料调度;工程部排定计划时预留交叉作业时间并报安质部备案。新制度实施首月,技术交底书面化率从30%升至100%,材料损耗率、返工次数显著下降。“现在图纸有人讲透,问题有人管到底。”作业队队长老王的话道出了大家的普遍认同。
  蓄能
  “项目要高效推进,必须培养能扛重任的年轻人。”周文涛特别重视人才培养。新入职的技术员小郭性格内向,编制电缆倒接方案时因经验不足未考虑与既有高压电缆的安全距离,险些引发事故,一度萌生退意。周文涛耐心开导:“工作难免出错,关键是吸取教训、及时改进。”他发现小郭细心好学,曾在核图中纠正3处数据错误,便安排经验丰富的袁文担任其师父,制定“三步走”培养计划。首月跑现场测电缆、梳理工程量;次月参与编制施工方案;第三个月独立负责远动间接线工作。数月后,小郭已能独立编制重要施工方案,还在电缆技术方案中提出4条有价值的优化建议。
  为让“导师带徒”落地见效,周文涛要求为每位新人“一对一”制定培养方案,还创办“工地夜校”,每周二、四请项目骨干讲解技术难点,他自己也登台传授既有线安全管理知识。在他带动下,项目部学习氛围浓厚,年轻人下班后常围着老技术员请教,整个团队干劲十足。
  清障
  “成渝项目的难点,一半在施工,一半在协调。”项目涉及十多个相关方,接触网新线悬挂调整是棘手问题。按铁路局规定,新线与既有线距离过近,只能在有限天窗内作业,进度慢、成本高,工期面临严峻挑战。
  周文涛连续多日泡在施工现场,反复测量、翻阅文件,提出“类V停”方案:按C类监管标准施工(不停电),采用V停安全防护措施。为推动方案落地,他找设计院核算安全距离,请监理现场论证,方案逐渐成熟。但向铁路局申报时,起初未获支持,对方担忧风险过大。周文涛没有放弃,整理类似项目安全记录和理论计算数据,多次前往沟通。最终,他的坚持与专业打动对方,方案获批试点。实施后,接触网调整时间大幅延长,进度明显加快,成本有效控制,且无安全事故发生。
  强基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白费。”周文涛深知既有线施工的高风险,始终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首位。他严格落实国铁集团“安全穿透式管理”要求,横向按工点划分12个安全网格,纵向设立网格长与安监专务,构建立体化管理体系。
  为让安全管理真正落地见效,他定下明确规矩:每月开展1次全面检查,从作业现场到员工驻地,细化到检查绝缘工具有效期、配电箱接线规范等;每周召开1次安全例会,通报隐患整改情况;班组每日开工前自检,签字后才可开工。只要没有其他公务,他每天必抽查三个工点。一次检查中,他发现班组自检记录写“钢丝绳完好”,现场却存在少量断丝,当即叫停施工并召开现场会:“自检绝不是走形式,任何细节都关系重大!”
  他还优化“安全经理负责制”,设安全警钟牌,建“隐患整改闭环台账”,组织全员签署《安全承诺书》,每月评选“优秀网格员”并公示奖励。这套体系推行后,项目隐患整改率从65%升至100%,实现连续8个月安全零事故。
  如今的成渝项目,进度稳步追赶、协调高效顺畅、团队干劲十足,近半年产值显著提升,多个关键节点相继完成。周文涛把功劳归于团队:“这是兄弟们一起拼出来的成绩!”
  (通讯员 宋杰 郭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