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樊锦诗女士六十余载的坚守。翻开这本历时四年打磨、由樊先生自述、顾春芳教授撰写的《我心归处是敦煌》,那些关于热爱、奉献与坚守的文字,如莫高窟内壁画般绚烂夺目,在字里行间铺展成一部震撼心灵的生命史诗,也让我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前行的力量。
这本书于我而言,早已超越了普通传记的意义。它是敦煌千年文明的发展史,是几代莫高窟人薪火相传的奋斗史,更是一位女性用一生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精神告白。作为一名在钢铁森林中奋斗的中铁人,我深深触动于职业上“建造”与“守护”的精神共鸣——我们用钢筋混凝土塑造时代地标,而樊先生用一生心血守护文化瑰宝,本质上都是对“责任”与“传承”的践行;古建筑修复与现代施工的技术跨界对话,更让我看到传统与创新碰撞出的无限可能。而最让我动容的,是她以柔弱之躯扛起重任,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为身处职场的女性给出了最有力的答案。
从25岁到87岁,樊锦诗扎根大漠60多年,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献给了莫高窟。她1938年生于北京,长于上海,1958年报考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62年她和3名同学得到了一起到敦煌实习的机会,一进到莫高窟,她就被窟内精美的壁画和彩塑艺术深深吸引,也在心里种下了到敦煌工作的种子。
60年前的一个夏天,樊锦诗背着大大的背包,头戴草帽,满怀理想,从北京火车站登上开往西部的列车,那年她25岁。
彼时的敦煌,是与北京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没水没电没暖气,睡觉的土炕会掉老鼠,破旧的土庙一到风沙天便黄沙弥漫,上厕所要走五六分钟的夜路,让她不敢多喝水、不敢独自前往。生活的艰苦之外,是每天必须攀爬的蜈蚣梯,是735座在风沙中亟待守护的洞窟。可她却从未抱怨过苦与累,这一待,便是六十余年。她坚持了别人无法坚持的坚持,也拥有了别人无法拥有的拥有,她成为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被称为“敦煌的女儿”。
1985年至1986年,樊锦诗负责莫高窟的“申遗”工作,在她的努力下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参与了数百个洞窟的保护与研究、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和专著、培养了数十名敦煌学专业人才。
从莫高窟中樊锦诗的面壁照,我看到的是她从未改变,守护敦煌的初心。她是敦煌的守望者,也是敦煌的传承者。她说“我这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守护、研究、弘扬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这是最大的幸福。”文学家喜欢说永远的敦煌,永远的莫高窟,我看到了她为了“永远”这两个字付出了最实在的努力和最刻苦的坚守,让我深刻领悟到了“择一事 终一生”的崇高精神。
真正的坚守,从不是墨守成规的固执,而是在变化中坚守初心,在创新中传承价值。面对时代变迁与旅游开发带来的重重挑战,樊锦诗没有退缩,而是用智慧化解危机。她积极推动敦煌数字化工程,搭建落成了数字敦煌和综合保护体系。数字敦煌让壁画永生,既保护了文物,让敦煌千年艺术走向世界,又为更多人提供了参观和学习的机会。樊锦诗还把自己获得的奖金,以及个人积蓄,凑足2000万元,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推动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发展以及急需人才的培养。
158窟是樊锦诗最喜欢去的窟,她说,每当苦闷和烦恼的时候,都喜欢去158窟看一看,只要看见涅槃像她整个人就平静下来了。她紧跟时代的变革智慧,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莫高窟一眼万年的美。这也给我们职场工作的女性一个启示:坚守不等于固执,真正的坚守是在变化中保持初心,在创新中传承价值。
在樊锦诗坚守大漠的半个多世纪里,她获奖无数。为了敦煌樊锦诗付出了很多个人与家庭的牺牲,作为妻子和母亲,樊锦诗的人生同样充满遗憾,在书中她7次提到遗憾,几度让我泪流满面。她说“我不是一个好妻子,好妈妈,我也想过离开。”是啊,命运给了她无数次离开的理由,父亲的含冤而死、两个无人照料孩子,还有和老彭长达19年的异地分居生活,我想作为母亲,错过孩子的成长过程这一定是她人生中最大的遗憾。和她的事业相比,她的爱情故事也让我动容,她说:“老彭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这一辈子都是他在照顾我,两个孩子都是他拉扯大,他又当爹又当妈,从来没有抱怨过,老彭为了我放弃了自己在武汉大学的事业,如果没有老彭放弃自己的事业,陪我扎根敦煌,我不可能坚持下来。”老彭的离世带给了她无限的悲哀、愧疚和遗憾,她说:“这一生我陪老彭的时间太少了,我还没来得及好好陪他,他就离我而去了。”大家都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的敦煌,而她却说:“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同窗、我的终身伴侣彭金章,没有老彭对我的爱和理解,就没有今天的樊锦诗。”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的誓言。在一段采访樊老的视频中她说了这么一段话:“如果真有来生的话,还叫我再选择,我仍然再选择敦煌,再选择莫高窟,我愿意再为它服务一次”。她在书中坦然面对这些遗憾,她没有否定自己的选择。让我明白生活中要勇于坦然接纳不完美,人生就是不断选择与承担的过程。”
合上书页,樊锦诗先生的面壁照在我脑海中愈发清晰——那是从未改变的守护初心,是敦煌的守望者,更是文明的传承者。作为一名女性,我同样在生活中扮演着妈妈、妻子、女儿的多重角色,也曾被各种身份撕扯、动摇,在“追求事业”与“回归家庭”之间徘徊纠结。樊锦诗一生坚守敦煌的故事,给了我答案,人生总要有所取舍,女性力量的本质,是找到值得奉献的“敦煌”。
敦煌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的完美,而是因为它历经风沙,依然迸发出的强烈生命力。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不要等到“所有事情都安排好”才开始热爱,而是要因为坚持热爱,才能让一切变得值得。
莫高人用泥土与色彩留住时间,我们中铁人也可以用钢筋和混凝土塑造时代。在阅读中,我不仅汲取了知识,更寻找到了精神的坐标。《我心归处是敦煌》恰如一面镜子,照见我内心最深的渴望——让我在纷繁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敦煌”并为之倾注热爱与坚守,这或许就是阅读带给我最珍贵的礼物——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前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