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雪域高原的“后勤保障部队”
物贸公司参建青藏铁路纪实
    物贸公司西藏安多制梁场。
    物贸公司青藏物资站生活保障中心正准备发车运送生活物资。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青藏铁路已经建成通车十周年了。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物贸公司参建职工以“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英雄气概,发扬“挑战生命极限,勇创一流企业”的豪迈精神,不畏艰险、克服万难,将一车车钢筋水泥、一袋袋馒头蔬菜运上了高原,在高原上铸造了一孔孔钢铁巨龙,为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中铁一局物贸公司在青藏铁路施工共分三大块,一块是青藏铁路物资站,为中铁一局管段提供生产物资;一块是生活保障中心,为青藏铁路一局沿线施工单位提供生活保障物资;还有一块是青海的南山口、西藏的安多制梁场,为青藏线预制桥梁产品。
    把物资送上青藏高原
    2001年9月初,中铁一局青藏铁路物资站在青海的南山口挂牌成立。时任物贸公司副总经理的杨红江任指挥长,50多名经过体检和培训双合格的精兵强将迅速集结到位。青藏物资站在青藏线先后承担了四标、十四标、安多制梁场的轨料、砂石料及生活物资的生产和供应任务。
    2001年10月30日,在南山口轨料基地,两条一公里长的铁路专用线铺就,四台龙门吊率先矗立起来,120千瓦发电机同步安装到位,物资站从此具备了吞吐80公里钢轨、轨枕、配件和其他各种施工物资的装卸作业能力。2001年11月20日,第一批轨料到达南山口,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青藏铁路建设的粮草如何先行?这条线运距远,变化大,再加上高原气候恶劣,可以说比过去任何一条线的物资供应都困难,要做到保障供应,必须未雨绸缪超前储备。
    2002年4月1日,集团公司青藏铁路指挥部召开二季度施工生产会议下达指令:四标段5月1日试铺;6月29日,举行正式铺架仪式;4月底前务必钉联30公里。
    轨料供应最关键是配套,鱼尾板、鱼尾螺栓、轨距挡板、螺纹道钉、弹条……有22种,缺一不可。这些配件涉及5个厂家,分散在东北、东南、西南、西北7个省市,一个厂的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无法配套。为留够充分合理的提前量,物资站经常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上级主管部门以及生产厂沟通,了解和掌握最新要求、最新动态。在确保物资计划的准确性、做好对物流链各个环节的协调性、保持物资收发的平衡性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铁路物资能够源源不断而有序的进入工地。
    为确保十四标施工物资及时到位,2002年3月26日,物资站在沱沱河正式设点,第一批钢材上山。在一个月内陆续储备了300多吨,并配备了吊车,随时准备着发料。到5月青藏铁路十四标段线下工程施工全面展开时,“粮草”已经齐备。
    2002年5月中旬,得到十四标段有部分路基变更为桥梁的信息,物资站便及时主动与施工单位联系,在图纸未到的情况下,根据经验提前估算所需的常用材料。提前储备各种规格钢材170多吨。
    工程变更,必然引起材料的变更。在变更过程中,如何及时处理原工程所需的材料,以减少积压和浪费?物资站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积极主动地与物资基地联系,将变更材料调整到其它局。桥梁工程处原路基施工设计使用保温板,变更为桥后,通过储备基地全部调拨给了十四局。
    青藏铁路南山口物资储备基地的水泥有五个品牌,面向十五个局的施工单位供应。一局各施工单位提出保工程创优供一个品牌的要求。物资站在基地的大力支持下作出了“只提供武山水泥”的承诺。为了确保武山水泥不断顿,他们积极与储备基地协商在物资站建立了水泥库,并及时组织车辆运送。尽管多了机车对位、装卸作业、盖蓬布等环节,增加了装卸成本,但他们没有给施工单位多计费用。他们的目的只是确保水泥供应,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青藏铁路所处的高海拔、高寒和多年冻土的特殊地理环境,不仅对施工工艺提出了新要求,而且对建设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很多配件器材都是专为青藏铁路设计的。如大扭矩坚固弹条Ⅰ型扣件、高强度螺纹道钉、铁路防松螺母、限位板、轨距挡板、弹条、橡胶垫板、尼龙档板座,按设计都具有防紫外线、耐高温、耐高寒和免维护的特性。青藏铁路物资供应厂家和供应商都是通过铁道部工管中心公开招标中标的。
    2002年4月初,杨红江与张烨先后八次在沱沱河至通天河一局管段,对铁路线左右两侧2公里范围进行了现场调查。否定了原设计一处交通便利、易开采但却是当地野生动物迁徙通道的选址,又否定了一处离藏胞“天葬台”较近的选址,最后会同当地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对开心岭进行现场勘查,选定离公路、生态植被较少的裸露山体作为采矿点。5月7日,《采矿许可证》办下来,接着火工品证等有关手续也办下来了,并由国土资源局用GPS对采矿区域进行定位。5月12日采石的第一声隆隆炮响从海拔4780米的开心岭采石场传出。起初由于种种原因,每天只能出毛石200多立方,片石产量只有几十立方。杨红江忧心如焚,他积极组织QC攻关小组引进外协队伍,改善和增加了机械设备,同时请有经验的技工来讲授爆破技术,组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去其他采石场观摩,经过四次交流,使片石产量大幅提高。为了确保质量符合要求,由职工张永宏、付伦旭负责用43公斤钢轨加工成10米长、5米宽、间隙20厘米的筛网,对筛网进行革新。7月生产片石5万方,8月生产片石7万立方米,8月下旬又引进2个外协队,挖掘机增至12台,装载机增至10台,为片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截止2002年10月底,生产片石40万立方米,确保了十四标段通风路堤的顺利施工。2003年6月,由于桥梁生产需要大量机破碎石,集团青藏指挥部要求物贸公司青藏物资站在西藏安多又设立一个采石场。张烨赶赴驻地在海拔4980米(开采点在5120米)的安多申格里贡山采石场负责建点。杨红江与张烨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几天时间跑了几千公里路。在一周时间内办妥了相关手续,又投入了新一轮会战中……
    如何在青藏线把住物资质量关,满足质量高标准?物贸公司和青藏物资站进行了周密的服务策划,严格按体系文件要求对物资供应全过程控制。坚持对每一批都严格验收。特别是对大扭矩系列配件更是严格按产品的验收标准进行抽检,绝不放过一件不合格品。
    铁路施工,铺架是龙头。而在铺架中,桥梁又是关键的关键。梁不到位、架不上,就无法前进。物资站对桥梁的供应格外重视。今年5月,不冻泉以桥代路特大桥15天内需要90孔32米梁,原安排株桥制梁厂一家生产。物资站的领导寻思着,株桥是否有这么多成品梁?滑梁、装梁是否受场地限制?机械的检修时间是否充分考虑?走访株桥,他们也感到压力太大。为确保装梁万无一失,物资站向总监建议:让一桥厂提供一部分。这和总监想到一起了!报指挥部同意,从一桥调剂了20孔。在供梁过程中,物资站安排两名业务人员日夜不停,竭尽全力为铺架服务。这段时间管梁的张唯一和李志平精神高度紧张,一直处于临战状态。车皮只要推进来,就装桥梁支座,然后通过梁厂做好准备,等车皮一到就开始滑梁、装梁、配套,最后与梁厂、铺架单位共同检查验收,没有问题办理交接手续。然而从物资站料区到制梁厂这中间有个调度车皮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少则半小时,多则一、二个小时。由于装梁的时间一般都排到了零点以后,为了让梁厂的发梁人员多休息一会,老李常常在现场守着,当看到车皮推进来才挨门叫醒他们,使他们很感动。在制梁现场这段时间,是最难熬的。看着月亮、数着星星,想着远方熟睡的亲人……据同宿舍的人说,那段时间老李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
    2005年青藏铁路建设即将进入尾声,9月27日又接到参加西格增建二线任务的通知,承担127公里局管段的线上、线下物资供应任务。
    为确保总工期,物贸公司集中优势资源,抽调10名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人员,分驻全国各地厂家帮助西格物资站催发轨料,加强了前线的物资供应工作。物资站也派出了业务人员分赴兰州、金坪、天祝、武威等地紧急催发料源。兵贵神速,一场超常规的攻坚战快速打响,凭借公司与各生产厂家多年建立的合作关系,物资站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了所需货源,并将急用料原定的铁路运输计划变更为汽车运输,用最短的时间在5月10日前,将11公里轨料、扣配件和13500根轨枕全部送达各施工工点,确保了轨料按期到达,为铺架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资保障。高原制大梁
    2002年6月物贸公司受命在青海南山口工地为青藏铁路先期现场制作491孔24米和32米大跨度新型混凝土桥梁,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要求7月份建场,9月份投产,年底必须生产140孔桥梁。
    要在不到60天的时间里要建成世界上高水平的高原梁场谈何容易!全新的制作技术和工艺要求又使公司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挑战,而且是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缺氧的恶劣条件下现场制梁,使员工们承受着生命极限的考验!
    原本两个多月也难以完成的建场工作,制梁员工们硬是用了短短一个半月多的时间,使一片戈壁荒滩变成了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干净整洁、生活保障设施一应俱全的高标准制梁场,于8月23日正式投产,比指挥部要求的时间还提前了十天。
    为了保证新型桥梁制作成功,项目部组成攻关小组,认真分析新型桥梁的制作要领和关键环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聪明才智和制梁员工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攻坚克难,大胆创新,一次次推倒重来,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他们终于使新型桥梁制作成功。2002年10月20日,原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专家对格尔木制梁场制作的新型桥梁进行耐久、抗裂、耐腐、抗冻等性能指标的严格考核检验,八项指标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验收一次通过。
    良好的信誉赢得社会的高度信任。青藏公司和线下施工单位又先后将85孔制梁任务交由格尔木制梁场生产。并将西藏境内唐古拉至安多车站500孔的现场制梁任务交给了物贸公司。
    安多制梁场地处海拔4705米的西藏境内,堪称世界第一高度的制梁场。气候条件恶劣,一日有四季,百步不同天,制梁物资要经过800公里的公路运输。员工们硬是用47天时间建成了制梁场,7月26日第一孔32米大型混凝土桥梁在物贸公司安多制梁场诞生,是青藏二期工程首家开工的单位。
    生活保障中心作用大
    高原缺氧,馒头在这里是蒸不熟的。为了使中铁一局所有前方将士在高海拔地区身体保持良好的状态,物资站担起了为将士们蒸馒头、运送蔬菜的任务。在集团青藏指挥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物资站抽调了十几名职工,配备两台生活车,四名司机,在南山口建起了生活保障中心。2002年4月24日,一局青藏铁路生活保障中心向沱沱河地区运送了第一车生活物资。
    看到许多职工消化系统功能不好,嘴唇发干、口腔发炎,生活保障中心决定采用一切办法增加食品的口感、花样、维生素含量。馒头机制作出的馒头不如手工制作的口感好,他们就坚持用手工制作;部分职工喜欢吃烙饼,他们就添置了烤饼锅;针对不同口味要求,他们还增加了包子、馅饼等花色品种。只要施工前方提出要求,中心就想尽一切办法予以满足。当得知制作的豆沙包子馅料有些硬时,立即在原料中增加了油炒工序,并且在原料中另外增加了花生和芝麻,深得职工们的好评。
    南山口距离前方施工点400多里,食品和生活用品在采购、加工和运输环节上极易发生污染和腐烂变质现象。为了让前方职工吃上新鲜蔬菜,张少华、张文江、郝永宏等人每天晚上装好生活物品,零点从格尔木出发,星夜兼程走过南山口、经过纳赤台、翻越昆仑山、穿过不冻泉、跨过五道梁、闯过道道激流险滩,风雨无阻地奔驰在海拔平均4500米以上的高原上,一个来回就要行程上千公里,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克服了缺氧、暴雨、断路、堵塞等难以想象的无数困难,到达一局施工管段沱沱河、开心岭、通天河区间的三四十个工点,夕发朝至,从采购到送达二十四小时内完成。五年间,从未间断,始终保证着供应食品安全卫生及时可靠,强有力的物资生活后勤保障。据统计:从青藏线开工到2003年6月10日,生活保障中心共向14标段7个单位48个工点3000多名职工与劳务工发运生活保障车78车次,运送大米、面粉、蔬菜、肉类、蛋类、水产、食用油、瓜果等共计568000公斤;供应各类食品300多种,加工馒头、包子17万个,采购各类食品150万元。生活保障中心对青藏铁路建设做出的贡献将与前方职工们的挑战生命极限的奋战,一起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历史将永远铭记物贸公司参建员工们战天斗地、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功绩,在世界屋脊上,有一种更高的海拔让世人敬畏和敬仰。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