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难忘的青藏情结
张宁
    梦里的青藏高原哟,是吟唱着“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歌谣;向往的青藏高原哟,是书写着“神奇天路”的传奇;见到的青藏高原哟,是风中摇曳着骆驼刺的诗意苍凉……
    每当耳边响起这样的诗句,我的记忆总会在不经意间回到那个留下青春,载满回忆的地方,回到那片倾注了无数铁路建设者心血和汗水的神奇土地。
    初到高原,原本还想多欣赏一下雪域高原美景的我,只好将想法收回,和项目的其他管理人员汇合到格尔木,正式开始项目建点工作。一到格尔木,大家还没得及从昏昏沉沉的缺氧状态中反应过来,就迅速集中在临时会议室里,商讨现阶段的工作目标。工程部的同事们开始复测线路,优化施工方案;各作业队长根据本队的施工地段寻找合适的驻地;物资部门“煲起电话粥”联系进场材料和设备;而我所在的综合办公室也卯足了劲,抓紧完成项目建点及后勤保障工作。作为项目部的“大管家”,“身未动、心已远”这句话来形容我的工作再贴切不过了,别看我这会儿正在格尔木的家电商场里和老板砍着价,其实我的心里早就盘算起路口小商品批发铺子里的那些铅笔、橡皮了。最终,经过各位同事的齐心协力,项目部提前完成了驻地建设任务,而我最忙碌的日子也宣告结束。
    十二月份的青藏高原,大风、大雪早已成为家常便饭,室外也早已突破零下二、三十度的温度,即使紧裹着羊皮大衣和加厚羽绒服,施工现场也常常让人冻得直跺脚。众所周知,在高原上空手走路就相当于负重五十斤,更别说扛起工具干活了,但是参与施工的人员,没有一句怨言,挖基坑、埋设备,该出力气的绝不省劲,该休息吸氧的也绝不硬撑。为了干好工作,主管施工的副经理和工程部长,双双挂上了病号,但是他们没有时间静养休息,吸着氧就又冲到了施工一线。而常驻海拔4700多米不冻泉的一名质检工程师,由于天气太过严寒,加之驻地条件限制,愣是五十多天没有脱棉袄睡觉,两个多月没有洗澡,等他轮换下山的时候,完全就是一副“逃荒者”的模样。
    在施工建设中,项目部向业主、监理等郑重承诺,为保证零下二、三十度下浇筑的混凝土能够达到工程质量,作业队坚持每做一个杆塔基础,就搭建“保温帐篷”,通过炒热的沙石,严格将其“保温”在五摄氏度以上,随后还要裹上厚厚的棉被“养生”。尽管这样大大增加了我们的施工成本,但是我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当初的承诺。而正因如此,在随后的杆塔基础检验中,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6%,获得了业主及总指挥部的一致认可。为了保证按时完成工期,作为协助力量,我们建立了以民工为主体的外协队伍。但是我们并没有因为他们是外协队伍,进行区别对待,而是将他们纳入到我们的“五同”管理中,并建立不定期检查走访制度,对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综合办公室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对分布在全线的各个工点住宿、饮食情况摸排,工程带班领导要深入外协队伍,了解思想动态,想办法解决困难和矛盾。没想到,这些制度一经实施,就立即赢得了民工的拥护,大家的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不但干活的劲头大了,而且活也干得越来越好。他们说,刚开始说干青藏线的一局对民工条件好,工资还不拖欠,我们都不相信,这回我们真是眼见为实了。
    不上长城非好汉,不到昆仑山口尽遗憾。这是我们在常挂在嘴边的一句顺口溜。说的就是,如果来了青藏铁路,却不到昆仑山口留影,那么等离开这里,留下的可尽是遗憾了。好容易有了空,我们一行人终于可以到昆仑山口,感受下雪域高原的风情了。于是我们带上当时最为时髦的数码相机,兴致勃勃地拍了不少合影照片,风景照片,甚至我们还摆了各种各样“奇葩”的造型。想着满载而归,却没曾想,把相机拿到相馆,人家告诉我们只有一张照片可以用,其他的都没有拍上。原来,这个当时最为时髦的数码相机拍照要按两次,第一次按是选景,第二次按才是拍照,而我这个初学者只匆匆按一次。于是,除了那张我站在昆仑山口的独照外,其他的人都收获了“遗憾”。
    时间总是过的很快,还没得及和大家好好喝顿青稞酒,甚至还没完全克服“高原反应”,我就踏上了离开青藏线的路。这个留下了我的青春,倾注了我的心血的地方,却又有点舍不得。离开青藏线已经十二年了,在我的心里,皓皓的雪峰,温馨的项目部,熟悉的同事……我知道,把我的心永远留在了那里。
    (作者单位:物贸公司)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