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喝桂花酒、舞龙火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但从小时候到现在,一说到中秋节,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月饼”。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是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的现实有关,所有节日里的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中秋节古老而美妙的神话传说给节日增加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月饼的来源也有很多传说。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是我国月饼的“始祖”。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芝麻、胡桃,为月饼的制作增添了辅料,这时便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到了唐代,据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说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到了明代,心灵手巧的饼师把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作为食品艺术图案印在月饼上,使月饼成为更受老百姓青睐的中秋佳节的必备食品。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月饼到处皆有。清朝文人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人们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祈盼丰收、幸福,皆成天下人们的心愿。
近些年月饼的品种,让人目不暇接。豪华精装的、简装散称的,传统复古的、时尚健康的,北式的、南范儿的,甜的、咸的、怪的,琳琅满目。看着白富美冰皮乳酪,土豪鲍鱼人参,女汉子豆沙枣泥,软妹子巧克力椰蓉,高富帅火腿肉松,以及身娇肉贵的女神冰激凌月饼,不知为什么我就是忘不了小时候吃过的被现在很多人称为“黑暗料理”的“五仁月饼”。偶尔嵌出的果仁、整块的小冰糖,加上不知为何物的青红丝、冬瓜脯等花花绿绿、软软糯糯咬起来沙沙带响,甜香溢口。
五仁月饼因为馅中有核桃仁、花生米、松子仁、瓜子仁、芝麻仁等五种材料而得名,营养丰富。中国古代有“仁、义、礼、志、信”五样道德准则,而“五仁”正好与之谐音,是中华民族月饼中历史最悠久的口味。吃着一块纯正的五仁月饼,看着“黑五仁”与“挺五仁”的两派人马在微博上吵得沸沸扬扬,还有网友奇思妙想的各种搞笑段子。我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家所在的小县城并没有五仁以外馅料的月饼,因此五仁月饼成为了儿时对中秋的最美好记忆之一。每当回想起来,脑海里总会浮现出爷爷奶奶慈祥的笑脸,以及他们舍不得吃而留下来给我的五仁月饼。五仁月饼更像是一个美丽的符号,对家、对亲情永恒的眷恋,于是越嚼越香。
随着月饼的花样越来越多,吃法也越来越新鲜甚至奇葩。比如,某大学食堂的“月饼炒辣椒”、“西红柿炒豆沙月饼”,还有“月饼罐头”、“月饼火锅”等新吃法被大量转发,比如月饼饺子或汤圆,把月饼中的豆沙、莲蓉等掏出来做馅;月饼煲粥,把月饼切丁加到稀饭里煮;凉拌月饼,把月饼切片后加入葱和榨菜甚至香菜,再放入味精、香油、醋、红辣椒油拌均;炸月饼,将月饼在滚油锅中炸至焦黄,有人尝试后表示“很刺激”、“味道很赞”,无奇不有。
真是没有想到这小小的月饼,人们用它做尽了文章,家里有吃不完的月饼,也知道该怎么玩了,增添了不少生活趣味。
古往今来,无论月饼如何演变,人们都把月饼当作吉祥、团圆的象征。近年来,对月饼的“声讨”越来越多——高糖、高盐、高油、高热量……,还好,月饼君很淡定,他死活不退出中秋节,而是以各种形态和口味,不断创新满足人们各方面的追求,月饼的发展史验证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日新月异的变化,体现了一个饱尝辛酸苦辣的民族长期以来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礼赞。中秋节吃月饼,吃的是味道,是情怀,是传承,传统和现代思维的冲突在这个节日里交融,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包容精神,百花齐放,点缀生活,而你只需挑选自己最想吃的那个口味,赏月品饼,闲话中秋夜。
我怀念小时候过中秋节,皓月当空,无需闪烁的霓虹,大地自会披上节日特有的盛装。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分吃着老式硬硬的但格外香甜的月饼,一边赏月,一边听大人们讲那百听不厌的中秋的故事。怀念那个年代月饼的味道,回味自己曾经在成长中经历过的那些充满酸甜苦辣咸的人生历程,就像看一叠珍藏的老照片,听一曲经典的老歌一样,在你看它和听它的时候,便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岁月沧桑和着曾经的清贫并快乐的回忆;和朋友们讲着有关新式月饼的段子和故事,不断感动着如今已是丰衣足食,却再难与亲人在中秋佳节团聚相守的自己;想着远在银西铁路项目,因工期紧,加班加点不能回家的丈夫,我们望着同一个月亮,绵绵的思念,如老式月饼那经典的味道,沉淀在我的记忆里,永远香甜着我的人生……(作者单位:市政环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