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时光的故事要要
三代人60年的信念
    建安公司施工的乌鲁木齐新客站钢结构吊装。    阮海宇摄
    这是一段充满艰辛和青春记忆的铁路建设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经济百废待兴,机械设备、原材料严重缺乏,当发出“开发大西北,建设兰新铁路”的号召后,一批批的年轻铁路建设者从五湖四海汇入了“建设大西北”的洪流中。在这随后的六十年中,他们的子孙在这条足迹上继续延伸,建成了新的丝绸之路……
    爷爷的故事
    那是六十多年前,爷爷和无数来自天南海北的建设者一起来到了新疆,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拉肩扛,硬是建成了兰新铁路。作为西部铁路的第一批拓荒者,他们怀着对新中国深厚的感情和创业的激情,用原始的工具建成了兰新线这条钢铁大道。铁道线延伸到哪里,他们就迁徙到哪里,住着半截在地下半截在外边的地窝子,点着小油灯,有时吃着雪水和着的炒面,一寸一寸地铺设着铁轨,一米一米地架设电力线路。就是这样他们从不后悔,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当时在场的人啊,伴随着激动的泪水欢呼雀跃,一直闹到了很晚很晚……”年近90的爷爷每当回忆起兰新线通车时的情景,浑浊的目光总会闪烁光彩,眼神里充满了修路时的回忆和重走兰新线的向往。
    老爸的青春
    爸爸十几岁就跟随父辈的足迹,做一名顶天立地的铁路电力建设者,和老父亲并肩战斗在电力施工第一线。在他眼里,没有什么困难是他们这些电力工人克服不了的。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是非常的艰苦,搭建的帐篷十分简陋,四壁透风,工友们只有围坐在用汽油桶焊制的炉子前取暖。夏季戈壁滩气温(体感)高达五、六十度,冬季在零下30多度。大雪天作业时,不小心工具、配件掉进了半尺厚的雪地里,他们只好将手伸进刺骨的冰雪中摸索寻找,冻得手脚麻木。
    和现在修路的条件不同,兰新铁路建设时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机械设备可用,一多半工作需要靠人力来完成。现在的吊车可以把很重的东西从路这边吊到另一边,那时老爸他们只能用土办法解决,立一根长木,再水平接一根长木,下面用绳子吊着筐子,通过人拉的方式,把重物进行平移,大家把这种工具叫做“扒杆”。
    老爸最常说:“我们修兰新线那一会儿,一些很重的大配件啊,电杆啊什么的,都是靠几人、十几人肩扛手抬装上拆下;上电线杆那速度,我估计你们现在的年轻人,放到那时候没几个能比得上!我们干活都是抢着干!浑身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那言语中的自豪感就像喷发的火山那么热烈!
    我们的梦想
    告别大学校园,饱含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接过了时光的接力棒成为建设兰新二线铁路的一员。因为这里,有我的爷爷和爸爸走过的路;因为这里,总有一份割舍不断的牵挂;因为这里,更是我们年轻人创业、立业的广阔天地。
    我和许许多多的同龄人一起来到这里,我们传承祖辈、父辈的老传统、好作风;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有很多情景让我难以忘记:哈密南环线初建点时,大家夤夜鏖战时的点点灯光;兰新二线既有线电力线路迁改时,安全人员心系安全,严把质量关的坚毅眼神;哈密枢纽工程为保土建施工,全体参建人员春节前夕冒雪抢工,力求零缺陷工作的坚实决心;红淖三铁路电力线路测量遭遇强烈沙尘暴,测量人员以身守护测量仪器的坚强背影……这些,就如一张无声的老相片,但那却是最振聋发聩、最令人难以忘却的剪影。
    一双胶鞋,一身中国中铁一局工作服,一顶安全帽,就是我们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装束;烈日一身汗,大风满身灰,就是我们工作的真实写照;努力做好每一项铁路电力工程就是我们最大梦想和无怨无悔的宣言。
    六十年,时光匆匆,对于一个人,是怎样厚重精彩的一段人生路。电务人献完青春献子孙,一代代人就这样前赴后继着我们伟大的铁路事业。
    六十年,岁月变迁,对于铁路又是怎样波澜壮阔的一段改革历史。如今这条钢铁铸成的新丝路已成为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重要通道,新型客车像风一样地奔驰在西域大地上。
    六十年,光阴如梭,勇闯戈壁滩,建功兰新线。经过几代电务人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在茫茫戈壁记录下一代又一代电务人追求的坚贞与信念。
    (通讯员 林婕)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