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猴年农历正月十五。爆竹声里的年味正浓,炕桌上的黄馍馍正香。
刚刚张罗着和家人过了春节的高延德又要开始打点行装,准备上山了。“就那么急啦!你不上去就不行?”已经上大学的女儿话语中充满了埋怨,“刚回来才几天?年都过不完,冰天雪地的你上去能干什么!”
高延德边拾掇衣服边解释:“我不也算是个‘随军’医生啊。是还没复工,可上去了好几个同事了,不过去我不放心。”
……
从2012年10月第一次踏足雀儿山到现在,上下雀儿山的路高延德已经走了太多次。漫天的雪给了这里一世界的白,山梁和草场已经看不分明,他也只记得上了山顶是垭口、下了垭口就是项目部。
初上高原
学医是高延德从小就立下的志向,救死扶伤、悬壶济世,听起来很美好,然而这一路走来却是分外艰辛。
高延德1989年从陕西省卫生学校(现西安医学院前身)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铁一局二公司渭南医院外科。从1990年开始,他跟着医疗队、跟着项目部,走遍了祖国大地。2012年,刚从新疆放假回家的他还没和家人欢聚多久,就接到了上雀儿山、建立医务室、担任项目部医生的工作任务。
初上高原,4300余米的人类生存极限海拔,向高延德提出了巨大的考验。
九月份上山前,高延德就从网上购买了《高原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指南》、《职业性高原病药物治疗学》、《高原卫生防病手册》等针对高原医疗的专业性书籍攻读,并向同院上过青藏线的老同志求教,汲取了大量的高原医疗卫生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背着行囊的高延德刚到康定就被一记重重的“高反拳”撂倒了,头痛、气短、手足麻木、心率加快等各种症状给了他“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最直观感受。“我是个医生,还知道怎么缓解、怎么治疗高反,都难受成这样,那么多同事和工友就更别说了。医务室一定要快点弄好,为他们服务。”高延德连着在项目部休息了三天,刚刚缓过劲来就一头扎到项目部医务室的设立工作中去了。项目部地处偏僻,设备和药品都要从成都、康定等地购买,山路维艰、任务不易。在明确了医疗条件优劣的重要性后,项目部不计投入,从成都购买了救护车、制氧装置、高压氧舱、便携式供氧设备、各类医疗器械和药品,并迅速组织车辆运上山。
一个多星期的努力后,一整套完备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在这人迹罕至的雀儿山垭口下落成了。高延德坐在医务室里,暗自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做一面高原病攻不破的“坚盾”,保障大家的生命安全!
当好医生
高延德是个能坐得住的人,在雀儿山已经四年了,却连几十公里外德格县城都没怎么去过。没事的时候他就在项目部坐着看书,最多在门口转转。
项目部的同事们都说:高大夫不仅不出门,吃饭还不进食堂,就在食堂门口的木墩子上一坐,冬天坐不住了就在食堂里靠着窗户站,手上扒着饭,眼睛却老瞅着大门口。
“你不知道病人什么时候会来,现场工人大多是下了班吃完饭的时候来看病,病人来了要找不到医生该有多急!”内地的人上高原,听到最多的叮嘱或许就是“千万别感冒了”!在高原感冒,如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很可能会病变为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那可就真是要人命的病了。2013年11月的一天,隧道施工班组抬着一名工人急慌慌的进了项目部,大声的喊着:高大夫救命!高延德一个激灵站起身,拿了便携氧气瓶冲出了医务室,他看见担架上抬着的病人面色土灰、喘声似锣,还不断的流着鼻血,甚至意识都开始有些恍惚。“当时病人的情况比较严重,他可能是前两天感冒了没有注意,加之隧道内施工,炎症引发的肺部感染。且因为血压太高,鼻血也止不住。”高延德说起那位病人工友,还是心有余悸。病人情况危急,项目部立刻出动救护车,带着病人前往德格县城,一路吸氧的病人赶到德格县医院病情已被控制,顺利入院接受后续治疗,高延德那提到了嗓子眼的心也踏实了。
高延德告诉笔者,只要做好预防和注意事项,高原病的发病几率并不高。自己平时在书本上、网络上不断总结各种预防方法、治疗手段,也经常给大家测量血压。项目部每次组织安全培训的时候,他也都要去唠叨几句,告诉同事和工友们各种高原病的发病症状、原因,并要求大家工作和生活中一定注意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防寒保暖、及时吸氧、身体不适立刻就医等。
经过几年的努力,雀儿山项目部一百多名参建人员的高原病发率逐年降低,从2013年的6例、2014年的3例、2015年的1例,到2016年目前的零发病率。高延德的开心的说:“没有人得病是最好的,我闲着比忙着要好。”
可这个繁忙的医务室怎么让他闲得住。
每一次春节后的复工,都是工人们感冒的高峰期,忙起来的时候,高延德恨不得一天有28个小时。从开工到现在,医务室共接诊7000多人次,俨然是重点医院、重点科室、重点医师的接诊人数。说起有没有接诊补贴,高延德一脸严肃的说:“我是一局的职工啊!给大家看病就是我的工作,要什么补贴啊!”
项目部所在地附近是当地的夏季牧场。常来放牧的藏族同胞都知道项目部里有个高大夫,但凡有点头疼脑热的都要来找他给看一看,也因为这和谐的医患交流,藏胞们和项目部的关系也变得十分融洽。
当铁路建设者的“随军”医生是一项琐碎平凡、却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的职业。高延德坦言,在项目工作这么多年,当工作进入困境时、当和家人因为琐事争吵时,他也曾觉得身心俱疲,甚至也萌生过退缩的念头。然而,想想那么多同事、工人兄弟被病痛折磨和他们期待的双眼,他明白,他肩上的担子太重,他不愿、也不可能放弃。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从一而终,坚持到底。(通讯员 李根 学靳冬旭 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