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铁路建设报》的前世今生
报社原总编辑钱之强回忆往昔峥嵘岁月 吴烨
     
    钱老说:“记者就是一个观察家,就是一个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活动家,不管你是《人民日报》,还是《铁路建设报》,我们都在按照新闻工作者的统一要求来办报。”谈到《铁路建设报》的社会影响力,他说:“不要把《铁路建设报》看小了,它的信息来源比省报的信息来源都多,因为它的信息来源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铁路建设报》取得的成绩受到陕西省新闻界和铁道部政治部的好评。1988年,报社总编辑钱之强被陕西省选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起,在全国铁路报纸工作会议上,先后介绍了“如何提高报纸在企业中的地位”“端正报风,为企业服务”“企业报如何为生产经营服务”等办报经验;1989年被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推荐参加全国第四次大企业报经验交流会,并在会上作企业报纸工作人员应“热爱企业、熟悉企业、研究企业”的经验介绍。1994年8月,《铁路建设报》被铁道部政治部评为“全国铁路十佳报纸”,并介绍了“把宣传企业形象摆在重要位置”的经验。1995年12月,《铁路建设报》被评为《全国百优企业报》。多年里,每年都有上报铁道部、陕西省评选作品获奖。美术编辑赵崇敬曾获全国漫画类好新闻一等奖。这些成果极大地提高了报纸和企业的知名度。
    1996年是报社的重大变革时期,从这年5月开始,由党委宣传部部长赵进平、邵永相先后兼任《铁路建设报》总编辑,1999年,刘少英任报社总编辑,2004年11月,《铁路建设报》并入宣传部。
    从2007年1月1日起,将原四开四版的报纸变更为对开四版的报纸,并由每周二刊变更为每周一刊,每期报纸有两个彩色版。2007年5月18日,《铁路建设报》全真电子版报纸上线,为中铁工程系统首张全真电子版报纸。上线后浏览率大幅度提高。2009年,《铁路建设报》在中国中铁系统报纸系统中,头一家开办数字报纸上网,开全系统数字报纸上网先河。经省新闻出版局同意,在新闻量大的时段,开一期出上、下午版的先河,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
    风雷激荡,砥砺前进。《铁路建设报》66年的坚持与坚守,几代人的忠诚和努力,今天已由一张报纸发展成为一报一网一微信公众号的立体型多维度的综合性媒体。
    一代又一代报人艰苦奋斗,一茬又一茬新闻人薪火相传。钱老感慨地说:“《铁路建设报》不仅记录着一局成长、发展的历史,书写着一局人奋斗、前行的征程,更传承着“天下第一局”的文化、精神、豪迈与血脉……”
    朝花夕拾:那些年那些事
    梁冰是广东中山人,1940年参加革命,是抗战时期广东东江纵队革命老战士,她信仰坚定,作风泼辣,行事干练,为人谦和。1978年被任命为报社总编辑,她曾说,报社的工作就是一个“忙”字,即使手停了下来,脑子也不能停。钱老指着她和通讯员培训班学员合影的照片说,合影时她的职务最高,大家都让她站在中间,但她坚持站在了最右侧很不起眼的位置上,这张珍贵的照片钱老保存了三十多年。
    任莫副总编曾任文工团创作组组长,一生勤奋耕耘,笔耕不辍,写了30多部剧本,到报社工作后,负责副刊编辑,他在任期间,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他执笔的反映新疆筑路生活的歌剧《两代人》三进中南海演出,全体演职人员受到朱德、周恩来、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编辑的副刊集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于一体,为广大职工营造出了一片精神领域的温馨家园。
    1977年,唐山大地震,报社派钱之强和刘少英去采访抗震救灾工作,48天里,传回不少报道。有一个故事是,驻在天津下行道的一局汽车三分队领导听到地震消息后,派出三辆汽车前去救援。车开到唐山火车站的临时指挥部,给他们每人发了两张水票,两个西红柿,两只洒了酒精的口罩。三位师傅看见灾民们拿着水票排着长龙一般的队伍在等待水车,便把自己的两张水票送给了灾民,只拿了两只西红柿就开车去拉尸体,一路上讨要点吃的,在废墟的锅里找了点水喝,一口气干了三天三夜。
    报社的张兆东,勤奋好学,很有悟性,特别能吃苦,曾经去法国学了两年新闻。西延线通车前一个月,他自愿申请徒步沿途采访西延铁路,目的是为了体验生活,锻炼自己。他从新丰镇出发,沿洛河而行,洛河水氟离子含量高,不宜饮用,沿线老乡用水困难,他渴了就花5角钱在老乡家里买一碗面汤喝,碰不到铁路单位就只好饿肚子。就这样风餐露宿,披星戴月,整整走了一个月,才到终点。一个月里,他见到了许多沿线工人,采写了一批来自基层的最鲜活的新闻通讯稿件,报社为他在报纸专门开了一个栏目。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有一天傍晚,他走到甘泉县路边的一个窑洞里,又累又饿,碰见一位巡道工,巡道工一听说他是局里来的大记者,特别高兴,指着自己仅有的一根葱,抱愧地说:“只有这一根葱了,咱俩分着吃吧。”张兆东反倒很高兴,心想今天又有细节写稿了。
    约摸是1981年吧,报社记者侯龙从桥梁处工会了解到,贫困山区的铁路工人退休后回到山区农村,生活非常艰难,特困户和困难户非常多,面对这一情况,他主动要求去贫困山区看望并采访这些工人,决定用文字来表达这些工人的心声。他长途辗转到山区时,久病在床的退休老工人见到他,得知他是从局里来看望大家的记者,都激动得一下子从床上翻身下来,跪在了他的面前,泣不成声,说局里的报社记者还想着他们。山区一行,他写出了有份量的纪实通讯。事隔不久,一局招收新员工,政策倾向这批退休工人,一次性就招了四、五千名子弟,解决了几千户家庭的生活困难。
    ……
    钱老的记忆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都是《铁路建设报》无比珍贵的美好回忆和无价财富,是老一代报人用青春、用热血、用激情浇灌出来的最美丽的昨日之花,它们已经化成了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字留存于报纸上,传播于广大读者之间。这些老一代报人的奉献精神和可贵品质将永存于每一位报人的心底,成为我们新一代报人前进的动力和行动的号角,激励我们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附注:从《铁路建设报》复刊至1996年,报社从业人员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张素英(女)、薛建民、赵洪、李敬寅、翟龙、毛明宽、王敬铭。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