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
刘顺良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与其他任何一个节日不同,“八一”建军节,在每个经历过战争的人,都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红色情结,红色的旗帜,红色的情怀,红色的岁月……
    战马和军车已远去,枪声和硝烟已散尽,丰碑以一种最朴素的表达,给历史真实的支撑。
    在新运公司离退休职工中,有这么几位曾为共和国的建立而不畏艰难、浴血奋战的新四军抗战老兵、他们有的参加解放太原战役,有的是中越自卫反击战二级英模。在建军90周年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来临之际,我有幸采访到他们,并走进这些亲历炮火硝烟的“最可爱的人”,在老英雄的故事里,让我们重温那段红色岁月,此文以献功臣,以飨读者,以励后人。
    74年党龄95岁的抗战老兵付传喜
    付传喜,男,1922年10月27日出生,江苏徐州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三大队一连,并在1943年1月1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是李修英(曾任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在新四军三师九旅27团二营四连,任排长。师长彭雪枫,旅长张爱萍,营长尹代久(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
    老人见到我非常高兴和激动,不停地握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老人尽管已95岁高龄,但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回忆起七十多年前的岁月,老人的眼中依旧神采飞扬。说话声音洪亮,讲起话来,便透露出一股军人的英武之气,让聆听者不由得肃然起敬。两年前,我和离退休工作部的员工给老人送去抗战70年纪念章。今天,我聆听老人讲述抗战的故事,追忆峥嵘岁月。特别是老英雄讲述他参加枣庄费县战役时,与敌人作战时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作为突击队员,抱着炸药包冲向鬼子的碉堡,把炸药包放到碉堡底下,一个班的人上去,就他一个人活了下来。老人说道,打仗不能怕死,越是怕死,越容易死,冲锋时,不能跑直线,要跑S线,这样才不容易中弹。
    老人还参加过淮海战役,曾在华野二纵六师十八团二营八连任排长。在淮海战役中,身负重伤,救护队在打扫战场时,把他当死人进行处理,他居然坐了起来,当时就被送到华东野战医院养伤,定为二级伤残(有残疾证),老人身上现在还留有弹片。老人一再说他很幸运,能活到今天,他的战友多少人都牺牲在了战场上,经历了抗日游击、淮海战役,建国后老人转业到徐州公安局,又先后在第五工程局,建厂局工作过,1979年8月离休。
    如今,95岁抗战老兵付传喜,和相濡以沫七十多年的妻子定居咸阳。身子硬朗的他,每每提到那段革命经历依然动情。“想想牺牲的战友,能活下来就是万幸,国家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抗战老兵,我也忘不了一起经历生死的战友。”老人感叹说,“当年吃的苦、受的罪是后辈难以想象的。”
    作为一个有着74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依然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发挥党员的作用,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子女。他常对子女们说:“不要给组织添麻烦,现在生活和住宿都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很知足了。”他经常给孩子讲那些抗战历史,让后代永远牢记这段悲惨的历史,更好地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老人最爱看中央台四频道国际新闻,阅读离退休参考,自觉维护党的形象,永远做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
    参加解放太原战役、抗美援朝老战士卢云龙
    卢云龙,1932年10月16日出生,山西临汾人,1948年6月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警二旅四团五连,1951年4月1日入党。
    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是攻打太原战役,1949年3月,华北十八兵团西北七纵队经过数月苦战,已经把太原市外围主要阵地全部占领,月底华北十九兵团、二十兵团、东北野战炮兵第11师到达太原前线,总攻开始后,我攻城部队在千门大炮的掩护下,从炮火炸开的城墙缺口,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内,在一片杀声震荡中与顽抗的敌人进行了巷战。老人目睹了满街一片狼藉,到处是房子和物质在燃烧,还有零星的枪炮声。
    老人还讲述了他先后参加过奋战七昼夜攻克风阁梁、强攻牛驼寨、挺进大西北、和平解放榆林、宁夏战役等大小战斗。跟随着老人的诉说,我又一次接受了战争的洗礼,感叹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记性还这么的好,在听老人讲述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为老人捏把汗,也无时无刻不被战争残酷震撼着,小小年纪,需要怎样的胆量和心智才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和成长,现在的孩子吃完饭洗个碗都难得,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对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深切的感受。
    老人激动地对我说:“我很幸运啊,战斗中我没有负过伤,平平常常的能活到今天,是我最大的福份,我的多少战友却都牺牲在战场上了,他们是一天福都没有享受上。”
    1950年10月,老人所在部队前往东北四平集训,准备入朝作战,部队番号改为坦克三师摩托化团,经过半年的集训,他所在的那个部队却没有入朝作战,他顿感遗憾,当时流行的顺口溜是“抗美援朝不过江,保家卫国在沈阳。”
    1953年6月,他转业到兰州市西北军区训练团,经过集训到铁一局工作,1982年8月在建厂局离休。
    老人离休后,完全可以过上悠闲舒适的生活,在家种花养鸟或是打开电视欣赏他喜欢的京剧秦腔,与儿孙们共享天伦之乐,但他一直担任离休党支部书记,热情地为离休老同志服务。他尽管已八十六高龄了,腿脚不是很利索,但是支部的同志生病住院,他都会去看望,收缴党费、支部开展的学习活动,他都搞得有声有色。
    参加中越自卫反击战的二级英模李锦勇
    李锦勇,1958年1月29日出生,山东淄博人,1977年12月参军,在13军39师115团二连尖刀班班长,1979年2月17日参加中越反击战。
    李锦勇虽己年近六十,但看上去很显年轻,一张英俊的面庞,双目炯炯有神,充满着刚毅与倔犟。昔日的中越自卫战中的二等功臣,今日是新运公司的普通一员。自卫反击战中的立功者众多,但能在党刊《红旗》杂志上露脸的人却凤毛麟角,而李锦勇的英雄事迹有幸在1979年第五期中出现。文章的题目是《论自卫反击战的正义性》,作者为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郑萱。文中称某部二连六班长李锦勇为邱少云似的英雄,为执行任务不报露目标,隐蔽在草丛中的他被敌人子弹击中左腿后,忍着剧痛坚持了两个小时多,直到天黑发起攻。
    至今他的左腿膑骨贯通伤的伤痕还清晰着,李锦勇也因此成了伤残人。
    1979年2月17日凌晨,反击战打响。李锦勇作为二连六班长,带领一个加强班,由12人增至到18人,并配有重机枪、八二口径迫击炮和喷火枪,攻占215高地。他们在高地前的一片洼地潜伏,突然敌人的机枪一阵疯狂射击,两名战友当即牺牲,李锦勇左腿中弹,血流不止。他悄悄地给自己包扎伤口,继续潜伏。此次拔掉215高地是大战役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有偏差会因小失大,影响整个战役发展。痛疼,一阵又一阵,他口含毛巾忍受着,不使自己发出任何声响。为了这次战斗,身为尖刀班长的他,跟随军部侦查参谋前来侦查,而后他又带战友前去,摸清了敌人的火力人员装备。伤痛中他坚持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两个小时过去,终于等到了攻击命令,他欲起身冲锋,,身子一歪又倒下了。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高地被占领,大部队迅速向越方纵深推进。
    荣立二等功的李锦勇成了新时代邱少云式的战斗英雄,他成为英模报告团的一员,在鲜花掌声中,四处讲演作报告。他并没有被眼前一切冲昏头脑,他只是奇怪不解:我一个20岁的小战士,怎一下就成了万众瞩目的英雄。走下报告团,他本可以进入军校深造,继续在部队发展,“咱冲锋打仗能行,当官不行,不是那块料。”他选择了退伍复员回家乡。
    复员了,子承父业,进了中铁一局新运处,成了一名铁路工人。在咸阳新运处多经公司印刷厂工作,负责制版印刷,他爱上照相摄影,自费购置了全套高档相机,玛米亚RB一67型,加上后背和镜头要好几万元,他不顾亲友反对,照样搬回家。他骨子里的犟牛劲,想改也难,一旦犟劲上来谁也挡不住。此时的他,有了家庭妻女,有了责任感,他要在改革的大潮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位置,他想让妻女过上好日子。他不断变化不断尝试,走乡串户为人拍照赚钱,开过影楼,在乡间集市与人合伙办录像厅,干印刷厂,办服装厂,为企业做过标志服、工作服。
    他用相机拍工程建设,在工地拍劳动中的工友,去乡村寻觅儿时的亲情记忆,到山区大自然中找寻创作的源泉与灵感,到远离城市现代文明的欠发达地区跟踪拍摄系列专题纪实作品。李锦勇生在城市,成长在山区乡村,成熟于军营战场。他身上的平民草根情结始终伴随着他。去西部缺水的西海固同心县,水在那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水、生存水,而那里的人依然与贫穷、与自然顽强地抗争着,不屈不挠,他被深深地震憾了,他要用手中的照相机记录这些人。从那时起,他就置身其中,连续多年跟踪拍摄,并与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了朋友。直到今天,手中己积累了数千张照片,他依然不满足不停歇,一直在持续拍摄纪录。相机,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成了他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认识人生的重要工具。相机扩展了他的视野,透过镜头他发现了许多不曾有过的惊喜:在平凡中有伟大,在平静中有波澜,在微小中有恢宏。他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对生命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
    工夫不负有心人。一晃二十多年,李锦勇积累的照片作品数以千计,近百幅在省部级报刊发表。
    (作者单位:新运公司)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