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对企业更为关键,是企业永葆青春活力、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2017年,中铁一局技术研发中心紧密围绕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技术创新“面向企业经营开发、面向企业施工生产、面向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充分发挥平台优势,调动和运用外部资源,积极开展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和技术研发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加强平台建设 搭建创新“舞台”
1月23日,中铁一局技术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昌宁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他介绍,2017年,技术研发中心紧密围绕年度重点工作,依托中铁一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平台,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使中铁一局创新平台更“坚固”。
2017年,技术研发中心根据企业实际和专业情况,积极筹划中铁一局天津公司和厦门公司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电务公司申报“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建安公司申报“陕西省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技术研发中心统筹策划,相关单位密切配合,从申报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印,到与有关部门的沟通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密安排。通过层层审核评估和筛选,中铁一局天津公司、厦门公司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电务公司通过“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建安公司通过“陕西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至此,中铁一局所属的三家单位获得“国家高新企业”认定(城轨公司已于2015年率先通过认定)、一家单位通过“陕西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一家单位通过“陕西省企业技术中心”认定。
目前,中铁一局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陕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陕西省“铁道与地下交通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设备管掘进状态监测技术中心”,中国中铁轨道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为我们技术创新搭建了“舞台”,使我们的技术创新有了坚强基础。”李昌宁说。
狠抓体系建设打造创新网络
“创新体系和科研管理制度建设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一个重点。”李昌宁表示。
技术研发中心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立体的创新网络。以二级公司、三级公司、项目部分级承担,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支撑层分层实施的“三级四层”创新体系为基础,以中铁一局技术研发“一科八所”为载体,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横向合作,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加的技术创新体系。
技术研发中心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中长期科技规划,积极开拓新领域和加大了工艺工法工装等的研究,加强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和向国家级层面科研立项的申请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结果,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了企业的品牌,为企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中铁一局连续三年获“中国施工企业技术创新先进单位”称号,还被陕西省授予“产学研联合开发先进集体”称号。
中铁一局联合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工程机械学会等单位开发的“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及示范应用”项目于2017年5月16日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促进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和“互联网+政务服务”示范工程》批准立项,并获得中央预算内投资2000万元,是目前全国唯一获批并得到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建筑工程领域大数据项目。也是中铁一局继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大资金支持项目、国家发改委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财政部施工新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资金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后,获批级别最高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及应用项目。
“该项目由城轨公司来实施。它是数库、也是智库,又是模型,对我们的施工生产进行指导,对我们的决策进行支持。对参数的优化、选择,包括设备的选择和状态等‘你一直就在我的监控之中’。”李昌宁说。“这是中铁一局积极践行国家“五大”发展理念和创新驱动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参加,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所结出的硕果,是中铁一局多年来高度重视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的结果。”
李昌宁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不仅限于做这个项目,我们还想在这个基础上做成产业化,为一局在产业化的新领域创出一条路子来。”
据了解,目前,该项目已取得实现地下工程重要装备盾构机设备监测、施工风险预警、施工技艺传承数字化虚拟化,开发利用BIM技术初步实现了施工过程质量、安全、成本、工期的精细化管理,建立了盾构远程监控中心和管理制度等成果。获2017年“一带一路”西安欧亚经济论坛“国际创新设计周”一等奖,其商业设计模式获得2017年中国好设计金奖。 2017年,技术中心超前策划,安排做好申报科技立项、课题评审鉴定、成果报奖参评、专利申报等工作。制定发布了《“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2017年度技术研发项目计划》《2017年“四新”成果推广方案》,以重点工程项目为依托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并为企业营业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资料显示,技术研发中心2017年确定技术研发项目A类68项,其中研发课题60个。计划完成申报专利30项,开发工法52项。先后向中国铁路总公司申报“铁路重大科技创新成果”19项,申报参评立项课题15项,有8项被列为年度技术开发课题(其中重点课题1项、引导课题7项)。完成的“西安地铁四号线11标”申报住建部“绿色施工科技示范工程”已通过初审;“隧道施工通风系统轴流风机变频调速节能运行控制技术”“移动模架代替钢管贝雷架支撑”2项技术申报参评国家发改委2017年重点节能技术项目;完成中铁一局42项科技成果评审。组织参加并通过中国中铁科技成果评审22项,其中3项成果在网评基础上又参加了会议评审,“高海拔复杂地质特长公路隧道关键施工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低速磁浮轨道施工技术和配套工装设备研究”和“渝黔铁路夜郎河双线特大桥综合施工及BIM技术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统计,2017年共组织完成50余项成果申报参评相关省部级科技奖。目前,已获省部级科技奖30项;完成专利申报34项,取得专利授权46项。这些工作将为中铁一局解决施工技术难点难题、开拓市场经营等方面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技术研发中心在做好技术研发工作的同时,积极采取技术讲座、交流、视频会议等形式,开展高层建筑、PC建筑、综合管廊、海绵城市、云轨、气动铁路、旅游观光轨道、BIM+、无人机、3D打印、VR等新技术的超前研究和在施工中的应用。参加完成中国铁路总公司《高原铁路工程施工技术规程》2项标准、《桥梁、建筑施工常用支撑体系设计原则和施工标准》等规范的审查;完成《陕西省旅游观光轨道施工技术系列标准》送审稿;受铁总委托,组织完成《铁路弹性支承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指南》技术手册征求意见稿编写;完成编印《2016年中铁一局BIM技术成果选编》;参与完成编写《中铁一局创建标准化样板工地实施办法》。
着眼服务现场 夯实创新根基
李昌宁表示,面向企业施工生产是我们搞技术研发的出发点和根基,我们要始终着眼于服务现场,帮助现场解决施工难题。
2017年,技术研发中心针对施工现场项目具体情况和需求,积极开展“四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及时派员深入现场帮助解决技术难点难题,并结合研发课题予以指导。
技术研发中心牵头组织开展“隧道二衬防脱技术研究”,对相关的施工工艺技术、检测仪器设备、注浆材料等方面进行研究。目前,已有规范统一施工工艺方法,现场已实现了隧道防脱空智能检测;“高流动性微膨胀高强带模注浆材料”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已在工地试用;积极开展“四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科技成果转化,“城市轨道工程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地铁工程防水技术”“洞桩法地铁暗挖车站机械成孔施工技术”等一批成果已广泛在工程施工中得到推广和应用;对全公司范围内拟始发盾构机导向系统进行逐台检定验收,确保盾构区间测量工作的规范和准确性。
先后完成17个项目施工技术方案设计检算,46个项目现场技术指导和技术支持;20个项目施工方案审核、项目风险评估工作;32个项目特种设备符锐现场检查、方案验收落实及现场培训工作;25个项目的标前评审工作;31个项目盾构机导向系统验收检定;21个现场试验室资质检查授权,27个现场试验室仪器设备计量检定工作;24个铁路项目试验室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更新。
完成中铁一局2017年度地铁项目总工程师培训班授课;指导进行无人机结合BIM在银西甘宁段4标工程项目中应用。
针对2018年技术研发工作,李昌宁表示,我们将继续以“三个面向”为宗旨,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做好平台建设,不断推进技术研发精细化管理。
在平台建设方面,中铁一局正在申报陕西省的轨道交通绿色建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二公司、四公司、新运公司等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还要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申请一些国家级的平台,以企业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围绕现场的施工生产及重点难题。
在科技管理方面,在做好科研立项、过程管控、评审报奖的同时,要在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结合上下功夫,做好管理制度的创新。把着力点放在管用的实用的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上。特别是隧道管理方面,以防二层脱空为题,积极参加铁总的科研项目,减少或杜绝隧道质量安全通病。
在技术研发方面,大力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和超前技术储备研究,促进企业创新驱动和科技进步。
(本报记者 第五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