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风雨同路四十载(上篇)
 
    我是1975年8月成为《铁路建设报》一名基层通讯员的。据说是那一年的6月5日,《铁一工人》报从《试刊号》后的第六期改名为《铁路建设报》的。屈指一算,与《铁路建设报》已经在风雨同路中走过了四十多年了!
    回顾这四十多年的岁月历程,其间的人生百味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最初的岁月,是充满激奋的。虽然仅仅是一名最基层的通讯员,但那种被组织信任的荣誉感和随即萌发的责任感,还是如春风般不断在胸腔里鼓荡着。当时我所在的四处三段十二队,正在陕北富县的嘴头隧道苦战。因生产手段落后和大多数职工都是第一次打隧道等原因,工程干得既紧张又艰苦。但这种工地生活又是那样的多姿多彩,时时让人为之激动,为之兴奋。我那时是班里的风钻手,掌子面上发生的那些新鲜事儿和隧道里听到和看到的那些鲜活的人和事,都让自己忍不住想把它们写下来。于是铺板上爬格子就成了工作之余的一种常态。只是由于缺乏新闻写作的知识和经验,最终收获的仅仅是几篇“豆腐块”。便是这些不起眼的“豆腐块”,也在字里行间浸透着编辑老师们的心血和关爱。
    其实,我的人生道路的开启,就是从这样的“豆腐块”开始的。
    有这样一个例子,令我至今难忘。那是1991年6月,宝中线施工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由四处四队承担施工的堡子梁隧道突然发生大面积塌方。造成塌方的直接原因是隧道开挖遇到膨胀土所致。塌方发生后,队党支部立即组织以党员为骨干的抢险突击队,奋力进行抢险,很快遏制住了坍塌。事情发生之时,恰逢《铁路建设报》记者在宝中铁路施工现场进行采访,四队党支部组织党员临危不惧现场抢险的事迹,作为重要的现场新闻,发在了报纸的头版头条。而这个时候,身为宣传部长的我才从报纸上获得了这一重要信息。我为自己的信息不灵而深深自责,同时,萌生了对这一新闻事件进行深度采访报道的想法,也有《铁路建设报》已经做过重点报道,再进行采写是否为时已晚的顾虑。我将自己的疑虑打电话告诉了报社的唐凤盈老师,唐老师鼓励我说,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有多种形式。报社也仅仅只是发了一条消息,后续的报道完全可以跟上。这番鼓舞令我信心倍增。我跟科里负责通讯报道工作的张正权一起赶到队上,在队党支部的协同下,用了三四天的时间,对当时参加抢险的每一位党员突击队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到了大量感人至深的细节。在写作上,我们两人经过分析、商议后,借占有素材方面的优势,以写实的表现手法,将整个现场抢险通过一组组“镜头”推了出来。使事件更加惊心动魄,人物群体更加栩栩如生。稿子拿给唐凤盈老师看后,唐老师十分赞许,说“这篇稿子写活了”。这篇稿子还得到了宣传部唐博学老师的亲自把关修改。之后,《铁路建设报》不仅做了刊发,而且还上了“七一”前的《工人日报》和《人民铁道报》,并且被评为该年度全路好新闻一等奖。
    而后的数十年里,我在《铁路建设报》上刊发了二千七百多篇消息、通讯、新闻故事,倘若没有最初的“铺板上爬格子”,没有报社那些记者、编辑老师们的细心指点和倾心帮扶,是不可能得到如此丰厚的回报的。
    《铁路建设报》还是一个为全局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园地和热情扶持每位作者的“良师益友”。在这方面,我的感触尤为深刻。我喜欢文学写作由来已久。那时候生活在工程段队,除了苦于没有一个可供精心读书写作的条件和环境之外,更苦于没有一个可做耕耘的文学园地。1978年5月的一天,经处宣传科的举荐,我有幸见到了前来基层采访的任莫老师。任莫老师早年就是局里工人作家,也是我在文学写作上仰慕已久的一位前辈。那次相遇,任莫老师仔细看了我带去的几篇习作,并与我促膝详谈许久,他热情地鼓励我要坚持不懈,笔耕不辍;要多读书,读好书;要珍惜在基层工作的机会,从生活中吸取营养,沉淀积累。任莫老师的这些教诲,如沐春风,让我对生活对读书对写作更加充满了信心。1984年6月,我以在大秦铁路摩天岭隧道工地建点之初,蹲点时的一些所见所闻为素材,给《铁路建设报》副刊写了一篇题为《山川晨曲》的散文,很快被报纸刊用。这是我见于报端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就在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的时候,我接到了任莫老师打来的长途电话,那时我才知道任莫老师已经由宣传部调到了报社。在电话的那一端,任莫老师专门表示祝贺并对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鼓励。1985年国庆节前夕,我从北京怀柔到局里出差,任莫老师在报社向我约稿,报社要办一期国庆专版,同时也是庆祝《铁路建设报》正式更改刊名10周年。他要我给这期报纸写一篇带有历史记忆方面的稿子。我知道,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任莫老师能直接向我约稿,那该是一种怎样的信任和期待!这分明是任莫老师在给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初学者创造机会和条件啊!我揣着这样一个沉甸甸的重托,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将五十年代末母亲带着我们姐弟第一次赴疆寻找在兰新铁路参加施工的父亲的一段经历,写成了《车过图库乐尔》这篇稿子。或者是任莫老师也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和自己父辈一样的筑路人的缘故吧,对这篇稿子给予了热切的肯定和赞扬。因为这篇稿子对我自己意义非同凡响,三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保存着这张报纸。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离退休工作部)

版权所有 2002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WWW.CRFEB.COM.CN
联系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北路1号 邮政编码: 710054
备案号: 陕ICP备12002715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