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一局广州分公司深圳前海交易广场基坑及地下室结构工程项目,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板块的前海自贸区,是中铁一局和广州分公司重点监控的高风险项目之一。而担任项目总工程师的郭文林是一名“90”后小将, 2014年调深圳前海项目以来,先后在4个重点工程历练中茁壮成长、绽放青春。
成长在前海
郭文林2011年大学本科毕业后来到中铁一局广州分公司,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和事业的追求,快速成长成才。刚参加工作时,面对实践经验少、现场工序不熟悉,他如饥似渴,加强自身技术水平提升。他总是一整天“泡”在工地,虚心向老师傅和班组请教;晚上回到办公室,别人休息了,他还在加班做内业资料,学习图纸和规范要求,梳理当天工地上的问题和学习心得。
机会总是垂青于勤奋上进者。2014年,年仅24岁的他就担任起深圳地铁11号线11303-1标及前海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工程部部长。面对压力,他更加虚心学习、勤奋努力。郭文林组织各部门集体讨论,邀请一线作业的施工组长、老工人参加,集思广益、充分比选,先后编制各项专项施工方案48份,保证了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经济性。
别看郭文林年龄不大,却少年老成、思路清晰。针对工程部技术人员大部分为90后,他就结合年轻人特点,组织开展月度学习研讨制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以及座谈、经验分享等方式,不断提高技术业务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了项目年轻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奋斗在前海
2017年,随着深圳交易广场项目中标,郭文林再次被广州分公司委以重任,担任项目总工程师。该项目合同额达10亿元,占地面积7.9万平方米,开挖最深达17米,地铁保护区长度401米。加之工程地处填海区,地质条件复杂,既有线地铁1号线从基坑下穿过,安全风险极高。
面对巨大的挑战与压力,郭文林带领技术团队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地铁保护区施工是该项目安全施工的重中之重,运营中的地铁1号线鲤前区间在项目深大基坑的下方穿过,距离基坑底部最小净距仅3米,距离基坑围护结构最小净距仅4.6米, 施工过程必须精准控制地铁盾构区间的变形和上浮,安全风险、技术要求和施工难度都达到极致。
为了在施工中精准控制地铁1号线的上浮变形,项目部多次组织参观学习和专题研讨,邀请相关专业的工程院院士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进行方案评估、论证,最终确定采用小竖井+抗浮板的加固法,对地铁运营区间进行严格保护,遵循“小、快、紧”的施工原则,实行跳跃间隔基坑开挖,通过自动化监测数据指导现场施工。通过精心组织,过程管控,有效保障了既有线运营安全,地铁保护工程已于7月份完成竣工验收,扫清了项目最大的“拦路虎”。
项目场地狭小,在长297米、宽245米的基坑内,上百道工序衔接复杂,基坑内设置11台塔吊,高峰期近800名施工人员同步操作。特别是前期桩基型号多、数量大,达到5000多根,投入桩基设备达110多台套,现场组织难度非常大。为此,郭文林与班子成员、技术团队反复对比论证,组织开展“深圳填海地层且下卧运营地铁盾构隧道超大深基坑工程综合施工技术”科研课题研究,先后采用环形开挖+负三层盖挖逆作、环形开挖+中心岛施工等方案,持续优化技术方案和施工工艺,保证了项目有序推进。
工程建设过程中,郭文林狠抓安全质量。为确保主体结构及防水质量,郭文林针对各工序建立了详细自检表格,组织项目部技术人员在每日工作中严谨细致,逐一对照自检表格中的技术标准,将当天的现场施工情况一一记录对照。施工过程中安排技术人员现场值班,对操作工人进行施工工艺进行指导和纠偏。在现场发现问题,他果断处理、不徇私情,坚决杜绝劳务队伍的偷工减料行为,确保安全质量,得到领导及同事的充分肯定。
绽放在前海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近年来,郭文林怀着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对自己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学习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他不断更新知识,先后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2018年通过了一级注册建造师考试;他先后组织和参与开发工法5项,授权发明专利一项,申报两项发明专利,
针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难点,他积极组织和参与科研课题和技术攻关,参与的“盖挖逆作结构板下顺筑侧墙单侧悬臂液压模板台车”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参与的“前海湾深大基坑及枢纽工程关键控制技术研究”成果获中铁一局集团科学技术一等奖、“深圳填海区临近既有线地铁深大基坑变形控制及关键施工技术研究”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郭文林先后荣获中铁一局“优秀共青团员”“杰出青年”“技术革新能手”称号,深圳地铁集团“2014年度百日质量管理活动先进个人”,2016年被中国中铁表彰为“中国中铁劳模”。
(通讯员 李贵福)